趙括:長平之戰失利後的背鍋俠,並非是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

導讀

秦趙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的巔峰之戰,這場大戰雙方投入的總兵力將近百萬,這也使長平之戰成為我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沒有之一。此戰秦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從而加快了統一的步伐,秦國統一中國的最後一塊大石頭被搬開,北方強大的趙國被徹底打殘,再也沒有能夠緩過來。<strong>這一戰是秦將白起的封神之戰。而另一方的趙括作為敗軍之將承擔起了所有的指責,幾千年來,一直為作為反面教材的典型人物,成為趙國長平之戰的“罪魁禍首”, 雖然當時還沒有紙,但是戰敗的趙括永遠被冠上了“紙上談兵”的臭名,成為人們恥笑的對象。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趙括果真是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嗎?今天千秋就來分析下趙國失敗的原因,以及在趙括的表現,看看趙括其人是否真的那樣不堪。


趙括:長平之戰失利後的背鍋俠,並非是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

趙括


從戰前的準備情況來看,秦國早已厲兵秣馬,步步東逼,實現其遠交近攻、蠶食東鄰的策略,而趙國沒有太多的軍事準備和積極的應對策略,對上黨地區防禦不力,以至陷入被動

秦國早在秦孝公時期,就開始有了統一六國的念頭,而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實力已經可以碾壓任何一個關東諸侯國,這種實力連趙國的大臣也認為不能與之抗衡。<strong>範睢入秦為相以後,分析列國形勢,向秦昭王獻“遠交近攻”之策。

“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王欲其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三晉與秦接壤,抗秦之心必堅,齊燕離秦遠則緩。楚對秦既怕且怨,敢怒而不敢動,況秦韓之地形,相錯如緒。秦之有韓也,秦之有韓也,譬如木之有蠹也,人之有心腹之病也”。 《史記·範睢蔡澤列傳》


形勢決定秦國對外的第一個軍事目標就是滅韓,方法就是包圍分割逼迫其投降。秦國東進,黃河向東是最為方便的通路,而水道卻被韓國控制,於是在秦昭王四十五年的時候開始了對韓的行動。首先秦國攻佔野王,斷絕了上黨郡和韓國過渡之間的政治和軍事聯繫,此時的上黨已經成為一塊飛地。秦軍為了擴大防禦地域又進一步攻佔了緱氏、蘭等地,上黨儼然已經成為“熟透的果子”,只等著秦國去摘取。


趙括:長平之戰失利後的背鍋俠,並非是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

上黨地圖


上黨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掌握上黨,秦軍就能大規模向關東諸侯國開啟大規模的進攻模式,可以居高臨下,橫掃三晉之土。而對於趙國來說,掌握上黨可以扼守西鄙,有力阻止秦軍東進,對於上黨的爭奪已經無法避免。

戲劇性的結果來了,當秦伐野王之後,上黨郡守馮亭率吏民歸趙,而趙國看到不肥力氣到口的大肥肉,確實心動,在經過對形勢的綜合考慮之後,還是接受了上黨。這裡需要指出的是,<strong>有很多人認為這是趙國貪圖上黨,最終引發長平之戰,是趙國貪小便宜吃大虧,其實並非這樣,就是像史家說的那樣:“秦有吞天下之心,使趙不受上黨而秦得之,亦必據上黨而攻趙。故趙之禍不在受上黨”。<strong>最關鍵的因素是趙國得到上黨以後,沒有認清形勢發展,沒有進行積極的防禦準備。三年的時間內,趙國沒有加強上黨的軍事力量,直到秦軍來攻伐時,才派廉頗率軍馳援,而秦趙兩軍一接觸,廉頗只能採取防守為主的戰略,這也正是趙國沒有積極防禦的結果。

儘管大名鼎鼎的廉頗據守,也沒有能夠改變趙軍的不利局面。

“軍多亡士,軍數敗”“秦軍陷趙軍二章四尉。”“又攻其壘,奪西壁壘”。

從上面來看,廉頗其實也快頂不住了。只能堅守城池,不敢再戰。更為不妙的是,糧食也不足,等待國內援軍的希望也是渺茫。在這種情下,趙國更需要一場速戰速決的戰爭,要不真的被拖垮了。而此時的趙國,趙奢已經去世,藺相如已經病篤,就這樣,<strong>趙孝成王經過考慮派趙括據秦,但是此時的長平危局已經很難挽回。就算退一步講,趙括只是紙上談兵,那麼只是包含著失敗的可能性,趙括在君命難為的時代,失敗的責任能都算在趙括的頭上嗎?相反,在國家危難的關頭,趙括勇敢挑起重擔,效命沙場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趙括:長平之戰失利後的背鍋俠,並非是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

廉頗


趙國失敗的原因並不在於趙括改變了廉頗固守的戰略而冒然出擊,而是趙國出於速戰速決的戰略態勢需要

首先,從趙國的情況來看,國家已經沒有糧食供給前線。

據《田敬仲完世家》記載:“秦攻趙,齊楚救之。秦計曰:齊楚救趙,親則退兵,不親遂攻之。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周子曰:不如聽之以退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去,是秦之計中而齊楚之計過也。且趙之於齊楚,扞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

從上面記載來看,趙國的經濟已經堅持不住了,需要接外債來維持,家裡已經沒有糧食了。所以更需要儘快結束戰爭的是趙國,而不是秦國。這也是趙王換將的根本原因!即使換的不是趙括,換成旁人,都必須儘快決戰,因為趙國耗不起。

其次,從趙國軍隊的情況來看。趙括臨危受命,抵達長平後,面對前線的危局,認識到了再實施廉頗防守戰略的條件已經不存在了。雖然,趙國援兵的到來總兵力增加老人,但是後勤保障的負擔大大加重。廉頗固守測略的目的是避開秦軍鋒芒,挫其銳氣,再就是等待援軍。這是戰略的基本點。到了趙軍換帥時候,其實已經證明了廉頗戰略目的並沒有達到。固守必須要有充足的糧食保障,否則無異於坐以待斃。但是實際的情況卻是,當趙括到達前線的時候,趙軍的後勤供應已經斷絕,前線軍隊糧食儲備嚴重不足。雖然趙軍以四十萬的兵力在數量上佔了優勢,但是糧食不足,士兵吃不飽飯怎麼打仗?面對這種情況,趙國只能主動出擊,以求速戰速決。


趙括:長平之戰失利後的背鍋俠,並非是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

秦昭襄王


趙王在戰與和之間左右搖擺,還在寄希望於和平解決,外交的失敗,給了秦國足夠的動員時間

按理說,兩軍相持,趙王應該考慮大軍被圍,求勝只有一小半的希望,應該採用外交手段,利用列國間的外交攻勢來避免失敗的另一半出現。可是趙王確實是傻了 。趙國謀臣樓昌、虞卿曾與趙王商議對策,利用外交手段取得同秦國的媾和,而且給趙分析了 當時的形勢,列舉了成敗的因素。

“今制蜷者在秦,秦必欲王之軍矣,雖往請媾,秦將不聽。不如發使以重寶,附楚魏;楚魏受之,則秦疑天下之合縱,媾乃可成也。”

當時秦軍後勤供應源源不斷,“秦以渭水槽糧東入河、洛,軍擊韓上黨也。”可謂後援有繼,軍士賣命,銳氣很盛。此時秦尚怕齊楚 干預,早在出兵之前就確定了應付的計劃:“齊楚救 趙,來則退兵,不來遂攻之。”這種情況足見樓昌、虞卿分析的正確。可是趙王不聽,卻派鄭朱去秦國談判媾和條件,而秦非但不答應,反而利用這個機會,向列國大肆喧嚷:“秦顯鄭朱而不與趙媾”。並企圖達到破壞關東六國合縱對付秦的目的,此時找趙王才醒悟,但是已經晚了。列國看到趙國媾和於秦,都不願意來幫忙,更不會派援軍壓迫秦國退兵,趙國外交的失敗,使得自己更加孤立,根本沒辦法挽回慘敗的後果。


趙括:長平之戰失利後的背鍋俠,並非是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

長平之戰


從戰前的表現和在不利的條件下仍能指揮趙軍奮戰46天,給予了秦軍大量的殺傷來看,趙括並非是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

趙括的第一次出場是麥丘之戰,這場戰爭發生在趙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樂毅破齊後,惠文王命令趙奢為將攻打麥丘。此前,趙軍已多次攻打麥丘,但是由於城內糧草充足,守軍裡面還有善於防守的墨家弟子相助,所以久久不能攻下。惠文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於是下令趙奢,你必須在一個月之內給我拿下,否則有你好看的。趙奢有點怕,到了麥丘就下令強攻,但是跟著老爸來打仗的趙括卻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採取硬攻很難一個月拿下,但從趙軍圍攻麥丘城池的時間推算, 麥丘城內的齊軍糧食即將被吃完。 趙括建議父親 先摸清楚齊軍的真實情況, 然後再找辦法去破城,從而避免 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趙括的 父 親趙奢起初並沒有聽從趙奢的建議,依然命令士兵猛攻麥丘城池,但進攻多 日依 然沒有進展 ,還讓趙 軍死 傷好多士兵。趙括對當時的形勢進 行分析認為麥丘之城久攻不下是因為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對趙軍的進攻很有防禦辦法,已經很熟悉趙軍的作戰方 法, 城外也有不少墨家遊 俠組成的游擊隊對趙軍進行騷擾。趙軍必然還是失敗 。<strong>趙括建議父親 趙括 :停止進攻,讓圍城的趙軍用拋石機把糧食拋人城中,以此來換取麥丘城中老百姓的 民 心,沒過多久麥丘城中的百姓因糧食缺乏無法生活而殺了守城將官投降趙軍,趙奢暗暗佩服 這個兒子比自己強。

至於說趙括在戰前沒有什麼實戰經驗,這個問題很搞笑,很多人打一輩子上還是一個大頭兵,還有一部分人生來就會打仗。趙括的老爸趙奢在打闕與之前也沒帶過兵,李靖帶病前是個縣令,韓信拜相前是個警衛,但是這些沒有實戰經驗的人,一出場就是帶著大兵團作戰,再者關羽、劉備打了一輩子仗,不是最後敗在剛出道的陸遜手裡嗎?所以,說趙括沒實戰經驗站不住腳,而趙國作為趙奢的兒子在戰前其實已經積累了相當的名氣,不然趙孝成王不會傻到讓一個沒有一點名氣的人來帶兵。

長平之戰趙括不懂變通之道,也許這些說辭是正確的,但是失敗的責任不能讓趙括一個人承擔。擺在趙括面前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進攻。


趙括:長平之戰失利後的背鍋俠,並非是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

戰神白起


《史記》記載:“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河內,賜民爵一級,發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斷趙救之糧。”

從上面記載來看,秦國算是拼了,幾乎傾國出動,秦王親自部署安排前線的後勤事宜,把全國十五歲以上的男子都徵到前線,而且切斷了趙軍的糧食供應。而趙國呢?國內不派兵,趙王還指望和秦國媾和,可見戰爭是雙方最高決策者的較量,相對於懵懂不知道怎麼回事、左右搖擺的趙王,秦王的魄力和決心、膽識是趙王無法比擬的。不過面對戰神白起,趙括領導的趙軍還是中了埋伏。秦王聽說趙軍被圍,更是親自出馬,傾盡全國之力鞏固包圍圈。<strong>這種情況下,趙括搏戰四十多天,沒有出現一觸即潰的情況,從側面也反映了趙括的統軍水平,雖然最終沒有挽回局面,導致趙軍慘敗,自己也戰死沙場。趙括死在他一生唯一指揮的一場戰爭中。他沒有像廉頗一樣穩健的消磨,英勇頑強指揮趙軍同強大敵人戰鬥到最後一刻。他用年輕人的銳氣、軍人的宿命,以及還沒來得及接受更多實戰錘鍊的智慧和才華,匆匆殉葬了一場歷史的必然。秦國雖勝,但經過此戰以後“

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顯然秦國也受到了重創,這是趙括全線突擊特別是最後反覆突圍時候的所為,所以趙括真的不是庸才。


趙括:長平之戰失利後的背鍋俠,並非是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

趙孝成王


結語

千年來,趙括以“紙上談兵”的臭名,承擔了趙國長平之戰的指揮的所有過錯,未免太過冤枉。趙國在長平的慘敗,既有主觀的因素,更有客觀的原因,先是重視不夠,防禦不利;接著是消極抵禦,外交孤立,最終導致了不可挽回的敗局。此外,從兵種上的差異來看。胡服騎射以後,趙國積極發展騎兵,也正是騎兵作用的發揮趙國滅中山,攻打林胡、婁煩都取得了勝利,騎兵在丘陵和平原作戰優勢明顯,但是上黨則在太行深山,這樣的環境不利於騎兵作戰,而對於秦國的輕裝步兵確實非常有利。<strong>至於為何趙括負面評價那麼多呢?筆者總結有以下兩點:一是當時的環境下趙括之母的話,出征前老太太攔著不讓去,說趙括他爸認為這小子能說,善於空談。不過說心裡話,老太太說的這番話可信度有多少,不得而知,因為在場的人最多就這三個人,趙奢、趙括還有他媽,老太太可能是想保兒子命,不想讓兒子去出征,但是在趙王的堅持下,最後老太太沒辦法,只能打出一條保命計!趙括打敗了家人不被治罪,最後果然打敗了,被坑殺四十萬人,趙王因為答應趙括他媽在先,所以沒有好意思治趙家的罪。二就是以成敗論英雄的約定俗成偏見,我們總喜歡以成敗論英雄,而沒有考慮當時的狀況。雖然作為戰爭後期主帥的趙括固然難辭其咎,但是趙孝成王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不能把趙國的失敗簡單、片面的歸咎於趙括。相反趙括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戰,與強秦相持46天之久,並使秦軍損失巨大,最終落得個庸才的名聲,確實太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