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大的倒黴蛋之—趙括


趙括,這個2000多年前的年輕人歷史上留下的唯一記錄就是“紙上談兵”。但是歷史從來不是真正的事實。他只是基於事實的故事。至於這個故事應該如何來寫。就由後來的史官們說了算了。而我對於這個故事就有了不一樣的理解。趙王任用趙括不是受到什麼反間計,而是不得以而為之。因為主動進攻已經是趙國唯一的選擇。也許廉頗是一名優秀的將領。但是,廉頗素來主守。讓一個主張防守的將領去組織進攻。所要冒的風險也並不比啟用一個年輕的將領要好。在戰國年代唯一可以在武力上與秦國較量的只有經過胡服騎射後軍事實力驟然崛起的趙國。但是趙國跟秦國比。不缺良將,缺的是錢糧。而戰爭打的就是錢、糧。秦國擁有關中千里沃野,又佔據蜀中天府之國。有錢、有糧、有人。而且由於四處攻伐。虎狼之秦的名聲已經遍佈諸國。沒有人敢惹他,也就沒有了後顧之憂。所以可以傾舉國之兵進行戰略決戰。反觀趙國。國土面積小於秦國。西北五郡與匈奴接壤,當地無法進行耕作,當地人以放牧為生,自給尚有困難,更不用說給國家交糧。趙國能用於耕種的土地太少。根本無法支持曠之久的戰爭。長平之戰發生時,廉頗率領五十萬趙軍已經跟秦軍對峙兩年之久。趙國國內早已是不堪重負。在拖下去即便是戰場上不輸,國內也撐不先去了。所以趙國需要速戰速決。即便是打輸也要迅速結束戰爭。所以主張進攻的青年將領就成了趙王唯一的選擇。在兵力方面。趙軍五十萬。秦軍七十萬。秦軍是有兵力優勢的。後勤充足。也沒有後顧之憂。而趙軍除了糧食供應問題之外。還有分出近二十萬兵馬防備匈奴和齊國。事實上當時鎮守北方匈奴邊境的就是後來名鎮天下,被譽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趙牧。當然趙牧當時還只是一個普通的邊鎮將領。離他後來聲名鵲起大敗匈奴還有些時日。背後的齊國趁秦趙大戰之機從背後捅了趙國一刀想撈點好處,結果被從長平調換回來的廉頗一頓狠揍,被斬首八萬,才老實下來。但是趙國畢竟要防備他們無法傾舉國之兵。即便是到後來長平戰敗。秦軍兵 圍邯鄲。防備匈奴和齊國的大軍仍然沒有調回。而趙括另一個為大家所詬病的就是陣前斬殺八員主張防守,反對進攻的將領。但我認為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雖然血腥了一點,但卻是當時穩定軍心,統一思想的最好辦法。自從秦趙對峙。趙軍一直是取得守勢。軍中上上下下都是把它作為指導思想。既然現在要進攻就必須統一思想。陣前殺將以為了震懾軍威。二來也是為了統一思想。告訴全軍全力進攻,莫要言守。統一軍心。事實上他的手段是有成效的。趙軍的攻勢很猛烈。給秦軍不小的衝擊。但是,歷史給趙括開了一個玩笑。可悲的是趙括剛登上戰場就遇到了白起。那個被稱為殺神的人。終白起一生屠戮六國將士近150萬人。要知道那個時候七國人口加起來也不過近2000萬人。而被他攻殺的就有近150萬人,顯然40萬趙軍佔據個這個數字很大的份額。趙括還沒有經過任何歷練就遇到他不能不說你是一種悲哀。後來戰場的演化就跟後人所說的一樣,40萬趙軍被圍困。缺水少糧。40萬人缺糧40余天,以至於人相食。但是卻沒有譁變。你能說趙括沒有統兵之才嗎?他帶著趙軍餓著肚子不斷的攻擊秦軍的營壘。秦軍幾乎要支持不住了。最後秦昭王下令河內15歲以上是男子全部徵調派往前線,才穩住戰線。此時戰場上已經集結了60萬秦軍,裝備精良,固守營壘。而趙軍卻餓著肚子,不得不吃戰死袍子的屍體維持戰力。而後方20萬趙軍卻無法徵調派往前線。試想如果趙國沒有秦軍的後顧之憂,徵發20萬趙軍前線,很顯然可以一舉擊破秦軍的圍困,打通糧道。這樣以趙軍的戰力恐怕勝負還是未知之數吧。可是歷史沒有假設。最後趙括親自帶隊衝鋒,戰死!趙軍隨後土崩瓦解。白起恐怕也是畏懼趙軍的戰力,怕彈壓不住數量如此眾多的趙軍才想到了坑殺之計吧。秦軍也實力大損。戰死者20餘萬。雖然最後用疲憊之師進攻邯鄲,也是久攻不下。反而損兵折將。最後信陵君魏無忌用十萬之眾就將其擊敗。只能倉皇撤退。趙括的悲哀即在於戰場,一戰而敗,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可是縱觀整個戰國,從白起領兵開始,從未打過敗仗。多少名將都被他擊敗,身死軍滅。趙括負於白起,也不能證明他就會紙上談兵。恐怕他的這個名聲跟他的父親也有關係。趙括之父是馬服君趙奢。趙奢曾與趙括談兵,竟不能取勝。不知是出於一個父親的臉面還是什麼原因。說趙括只是紙上談兵。既然他父親都這麼說,大家也就姑且這麼覺得吧。趙括被任命以後他的母親找到趙王,說趙奢說趙括只會紙上談兵,不可委以統兵之人,還說以前趙奢帶兵大王有什麼賞賜他從不往家裡帶,都是分給手下將士,而趙括呢?大王賞賜給他的東西,都是帶到家裡從不與士兵分享。這樣怎能做帶兵之人。理由竟然如此荒誕。說道賞賜,後來的王翦不也是領兵在外的時候拼命向秦始皇要良田,要宅邸,要美女。因為他打了勝仗,所以他的行為被理解為是為了消除秦始皇的猜疑而故意這麼做。但是因為趙括打了敗仗,同樣是事在趙括這裡就變成愛財了,歷史何其的不公啊。趙括戰敗,40萬人身死,但事實上趙王並沒有怪責趙括。難道不也說明趙王及趙國大臣知道。趙括戰敗他已經盡力,只是時運不濟,非戰之罪也。可歷史就是這樣,誰又會為趙括來鳴一句冤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