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竄了兩千多年的背鍋俠——趙括

有一個故事流傳了兩千多年,而故事的主角也揹負了兩千多年的恥辱,他因為空談誤國,被當作反面教材批判了兩千多年,他就是——趙括。

紙上談兵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故事的大體內容是:

趙國有個人叫趙括,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打仗的事情,自己認為天下沒有比得上他的了。他曾經和他的父親趙奢談論打仗的事情,他父親趙奢都難不倒他,但是並不稱讚他。

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曰∶“打仗,是生死攸關的地方,而趙括太輕率地討論它了。如果趙王不讓他當將軍就罷了,如果一定要讓他當將軍,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

趙括代替了廉頗以後,全部變更了軍法,輕率地任用軍官。秦國的將軍白起聽說以後,指揮奇兵,假裝打敗撤退,而斷絕趙軍的糧道,把趙軍一分為二,趙軍士氣不能統一。

被困四十多天,趙軍非常飢餓,趙括親自指揮精兵博戰,秦軍用箭射死了趙括。

趙括的軍隊大敗,數十萬趙軍投降了秦國,秦國全部將它們活埋了。

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紙上談兵的故事了。

流竄了兩千多年的背鍋俠——趙括

可是不知是不是有這樣一個疑問,如果沒有長平之戰,趙國就能夠戰勝秦國嗎?

而趙括就真的像史書中說的這般不堪嗎?

其實不是這樣的。

首先我們按時間推算,趙括那個時候應該是三十多奔四十的歲數,而且在此之前,他一直在他父親——名將趙奢的麾下做參謀,趙國對秦國不多的幾場勝仗,比如麥丘、闕於,趙括基本都參與了。

要是論對秦軍的作戰經驗,其實趙括反倒比廉頗強,所以趙括根本就不是什麼有名無實的毛頭小子。

流竄了兩千多年的背鍋俠——趙括

哈哈哈,是不是很震驚!還有更震驚的呢!

廉頗除了資歷老,並不算多出色的將領,和秦軍打仗的經驗遠不如趙括。

趙軍在廉頗的率領下從韓國人手裡接管了上黨郡十七城,結果面對秦軍的攻勢,廉頗一座也沒守住。 丟了城不算,趙軍一跑出來馬上又被秦軍圍困在了長平,也就是現在山西省的高平市,長平之戰的名字就是由此而來的。

到了長平,趙軍築起兩道防線,第一道很快就被秦軍攻破了,廉頗只能守著最後一道防線消極避戰,這就是所謂的堅守不戰,你出去根本打不過人家。

這一路把廉頗打得滿地找假牙的不是名將白起,而是一個叫王齕的將領,這個人在史書中記載得不多,爵位是左庶長,只能算是中偏上,並不算是特別冒尖的將領。

流竄了兩千多年的背鍋俠——趙括

可到了現在,我們肯定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廉頗是流傳千古的名將,而趙括卻是這背了兩千多年鍋的背鍋俠呢?

那我們就要看看當時的形勢了!

其實在那個時候時候長平已經是一個死局了。

廉頗在前線損兵折將,連吃敗仗不說,最後還給趙王出了一個極不靠譜的主意:堅守不戰、以拖待變。可趙國的家底遠沒有秦國厚實,廉頗在長平拖了整整兩年,秦國沒什麼事,趙國的國庫倒是已經見底兒了。

再讓老頭兒這麼拖下去,不但前線的趙軍要餓死,後方的趙國人也要吃不上飯了。

流竄了兩千多年的背鍋俠——趙括

直到這個時候,趙孝成王才想起來,後方還有個和秦軍打過仗的趙括。這個時候的趙軍其實就剩下少半條命了:損兵折將、連吃敗仗、士氣低落,所能依託的只有一條防線,後勤已經被秦軍切斷了,而且就算沒切斷,後方也沒糧食了——總之,是沒時間、沒空間、沒資源。

這個局面,誰來指揮都破不了。我們想象一下,這個時候讓人能感覺到的,其實是悲壯。趙王不知道,但趙括自己肯定知道這是有去無回。

趙括的母親在趙王面前竭力貶低自己的兒子,實在攔不住了,又讓趙王承諾一旦戰敗追究責任,不能殃及趙括的家人。

趙國換上了趙括,秦國也換上了武安君白起。這裡面的邏輯就很有意思了,之前廉頗被王齕打得那麼慘,要是趙括真的那麼差,秦國人幹嗎還把國寶級的名將搬出來?

流竄了兩千多年的背鍋俠——趙括

趙括到了前線,唯一能做的就是主動出擊,最後賭一把。趙括的主動出擊以失敗告終,趙軍被秦軍在一條河谷中圍困了四十六天。

最後,趙括帶領殘餘趙軍對秦軍防線發起了自殺式衝鋒,趙括本人在衝鋒中被秦軍亂箭穿身,死在了戰場上。

至此,我們一直熟知的趙國日暮西山了!

其實到了現在,我們也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無論是趙孝成王還是老將廉頗,在這次戰爭裡,都沒有承擔一絲責任,所有戰敗的責任都落在了戰死沙場的趙括一人身上。

他們美名流傳千古,只留趙括一人揹負惡名,這是多麼的不公平啊!

好了,歷史的真相總是這麼令人感慨,但又無可奈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