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消費裹挾的年輕人

雙十二過後,一則“雙12包裹超3億件創新高”的消息迅速登上了微博熱搜。

據監測數據顯示,雙十二當天的快遞足足有3.22億件,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2.5%。

網友炸開了鍋,紛紛留言自己在這3.22億中貢獻了多少,一邊哭喊著“又要吃土了”,一邊驕傲地宣稱:“我雙十二買的東西比雙十一多多了。”

這種“做作”其實折射出了當代人消費的亂象,看似光鮮的背後,隱藏著巨大的“負債”危機。

被消費裹挾的年輕人
被消費裹挾的年輕人

最怕你明明什麼都沒有,卻還事事不將就

說起“光鮮負債”,難免會順帶著提起它的關聯詞彙——超前消費

說到底,所有“光鮮負債”結的果,都是“超前消費”種下的因。

之前合租的室友家境平凡,但每天都穿名牌衣服,背名牌包,用名牌化妝品,不知道的還以為她是哪家千金大小姐。

出門在外,她的口頭禪是:“女人要對自己好一點,只能講究,不能將就。”

但一回家,她就開始發愁:“原來最盼著發工資,現在最害怕發工資,那些錢在我卡上還沒捂熱乎呢,就一股腦兒給了房東和花唄。”

現在的她,年紀快30了,銀行卡資產還是負數,表面看著光鮮亮麗,其實日子過得苦兮兮。

明明買不起的東西,偏要為了面子透支去買,明明自己什麼都沒有,偏要處處高人一頭。她明知一切都是攀比心造的孽,但她就是改不了。

當今社會,很多年輕人跟我室友一樣,處於一種野心和能力不匹配的狀態。為了面子和享受,盲目進行超前消費,成了不折不扣的“暴花戶”。

據融360發佈的最新消費調查報告顯示:30歲以下的人在借貸市場上佔比高達49.31%,平均每4個人裡就有一個使用花唄,每3個買手機的人裡就有兩個分期付款……

年輕人花錢的速度,早已趕超賺錢的速度。

沒錢了,要麼去問父母要,變成“啃老族”;

要麼透支信用卡,變成“月光族”;

甚至有人借下包括校園貸在內的各種貸款,年紀輕輕,就淪為債務的奴隸。

新京報在採訪臥底校園貸的輔導員毛晶玥時,毛晶玥表示:

一些學生可能最開始只是想出去旅遊一下,或者想買個一兩千元的東西,就去借錢,結果不到半年就能滾到10萬元。學生瞞著家長,心理壓力很大,就會出現自殘乃至自殺的現象。

那些借過貸的同學也坦誠,一旦嚐到了借債的甜頭,就很難再管住自己的野心了。

原以為可以控制自己,按時還錢就好,結果把老虎放出門籠,咬了人,再想關回去,就沒那麼容易了。

賣家撒下“消費誘餌”,買家紛紛“願者上鉤”

我們之所以會被“光鮮負債”套牢,首先是掉入了商家佈下的天羅地網。

《怪誕行為學》書中有這樣一種說法,叫“誘餌消費”,指的是商家在出售產品時總會拋出許多令人難以抗拒的誘餌,吸引消費者上鉤。

比如《經濟學人》雜誌的網站上刊登過這樣一則廣告,顧客可以從下列三種套餐中任選其一訂購:

套餐一:電子版雜誌每年59美元;

套餐二:印刷版雜誌每年125美元;

套餐三:印刷版雜誌+電子版雜誌每年共125美元。

如果是你,會訂購哪個套餐?

絕大多數顧客第一直覺選擇了套餐三。

乍看之下,套餐二和套餐三的價格相同,但套餐三可以免費得到價值59美元的電子版,誰不想佔這個便宜?

而如果把套餐二去掉,消費者們便恍然大悟,紛紛選擇了套餐一。

在這裡,套餐二的存在看似沒有任何意義,卻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方向,這就是商家拋出的誘餌。

不出所料,絕大多數人在第一時間都上了當,並渾然不覺。

這樣的誘餌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前些天,閨蜜向我哭訴雙十二剁了手,足足比預期消費多花了5000塊。

她本來只想買一瓶99元的化妝水,結果商家給出了相關搭配方案,價值99元的化妝水和價值99元的保溼乳加起來,僅需要149元,足足比單買便宜了近50元。

閨蜜一想,划算啊,二話不說就下了單。

就這樣,她在商家拋出的誘餌下,買了一大堆自己並不需要的東西。

這種誘餌消費我個人也深有同感。

在朋友紅包掃碼的轟炸下,我掃出了23.3元的大紅包,心想不用太可惜了,便開通了花唄,當天就買了24塊錢的東西,除去紅包,只花了7毛。

我嚐到了甜頭,每天都掃紅包花掉,紅包越掃越小,負債金額卻越來越大。

更可怕的是,因為當月銀行卡餘額不會減少,花了錢感覺就跟沒花一樣,然而花錢一時爽,還錢火葬場,等下個月還錢時,才真真感到肉疼。

在小利小惠的驅使下,我們一步步掉入誘餌消費的死循環。

要想打破這個怪圈,就必須把眼界放寬,把錢包收緊,明確自己真實的需要,衡量自己的消費能力,不被誘餌消費牽著鼻子走。

追求物質,是最低級的體面

除了商家拋下的誘餌,我們被“光鮮負債”套牢的最大原因,是掉入了“鳥籠效應”的陷阱。

鳥籠效應又稱“

鳥籠邏輯”,是一個著名的心理學現象,由心理學家詹姆斯提出。

1907年,詹姆斯和他的朋友卡爾森打了個賭,詹姆斯說:“我有辦法讓你在不久後養一隻鳥。”

卡爾森不相信:“我壓根兒就沒有要養鳥的想法。”

後來,詹姆斯送給卡爾森一個精緻的鳥籠,從那天起,只要有客人去卡爾森家拜訪,總會問一句:“鳥籠裡的鳥去哪兒了?”

一次次的解釋令卡爾森不勝其煩,無奈之下,他只好買了一隻鳥。

就這樣,卡爾森一步步被詹姆斯的“鳥籠”控制住了,他的自我意識逐漸消失,陷入了被操控的困境。

光鮮負債是一樣的道理。

朋友工作之後,看身邊的同事一個個衣著靚麗,生怕被瞧不起,便花了好幾個月的薪水,分期買了一個上萬的名牌包。

第二天上班時,果然有很多同事羨慕,朋友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滿足,她甚至滋生了一種莫名的自信,覺得自己再也不低人一等。

有了名牌包,她就想有更多名牌去配它,就這樣,她先後買了名牌口紅、大衣、手錶……欠了上萬元的債。

現在的她,每天省吃儉用、拼命掙錢,卻怎麼也填不滿那個窟窿,她焦慮、失眠、壓力極大,完完全全被慾望的鳥籠所操控,淪為債務的奴隸。

亦舒說:“真正有氣質的淑女,從不炫耀她所擁有的一切,她不告訴人她讀過什麼書,去過什麼地方,有多少件衣服,買過什麼珠寶,因為她沒有自卑感。”

朋友想活得體面本沒有錯,她只是錯在用物質這種錯誤的方式去維持體面。

這出於一種攀比心,源於骨子裡的自卑感。

人在哪裡匱乏,就在哪裡做作,越是缺少什麼,越要顯擺什麼,這是人之常情,可也令人惋惜。

說到底,光鮮負債就像吸毒,一旦上癮,是很難戒掉的。

名牌、地位、財富都不能代表一個人,所以不必為了一時的虛榮透支當下的幸福,因為幸福,從來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處。

如何避免“光鮮負債”?

說了這麼多,我們究竟該如何擺脫光鮮負債的陰影呢?

第一, 警惕“貪心算法”

所謂貪心算法,指的是一個人在解決問題時,只做對當下來說最好的選擇,而不從長遠上加以考慮。

很多陷入光鮮負債的人,正是看中了當下片刻的“光鮮”,不能客觀地衡量自己的資產和消費水平。

他們秉著“今朝有酒今朝醉”,舒服一刻是一刻的觀念,任憑債滾債,從不考慮長遠。

因此,我們必須警惕“貪心算法“,當債務滾到難以承受的限度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第二,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小狗錢錢》一書中指出,金錢是中性的,既不好也不壞,既不會使人幸福,也不會給人帶來不幸。

一個人想要幸福的生活,首先要改變的是自己,和錢無關。

身而為人,不能只看面子的光鮮,更要注重裡子的精緻。

一個光鮮負債的人,說到底就是一隻紙老虎,看上去威武雄壯,實際上一捅就破。

與其把個人安全感、自信心寄託在物質上,不如從心底接受並悅納自我,提升眼界和心境。

因為真正豐盈的人,自有一種向上生長的力量,從來不靠物質去吸引別人。

第三,具備閾值自控意識

所謂閾值自控意識,指的是對任何喜歡的東西都要“節慾”。

喜歡吃的東西不要一次吃個盡興,喜歡聽的歌曲也不要單曲循環沒完沒了,花錢再能令你感到開心,也要控制在自己可承受的範圍之內。

有的消費者屬於越花錢越開心的那類人,但很多時候,讓她感到開心的並不是花錢買到的東西,而是那種揮金如土、受人追捧的成就感。

可即便再能從消費中獲得幸福感,如果不加節制,終會自食惡果。

總而言之,光鮮負債就像給稻草人戴珠寶,看似靚麗耀眼,可一旦超過稻草人承受的限度,它會被壓垮的。

年輕人千萬不要為了一時的面子、虛榮、攀比,去透支未來的幸福,因為不加節制的光鮮負債,終將慢慢毀掉你。

相關搜索

日本年輕人

年輕人存款問題

毀掉一個孩子

負債的人請記住

年輕人讀的書

巴倫西亞年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