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如果“偏要斩”又会怎样?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是我国古代战争中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其本身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但即使交战双方杀红了眼,也都不会轻易破坏这条规矩。那么“不斩来使”这一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如果“偏要斩”又会怎样?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之间违背周天子的诏命频繁交战的事比比皆是,孟子就曾说过:“春秋无义战”。但是,春秋时期的战争并不是想打就能打的,战前首要的一条就是得下战书。

这是因为春秋时期的战争以车战为主,交战双方需要通过战书来约定战争的时间以及选定一块开阔的交战地,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来充当“快递员”的角色。这个“快递员”的正式称呼叫“行人”,“行人”这一官职延续自西周,分“大行人”和“小行人”,主要任务就是出使四方各国。

《左传》明确记载到:“栾书伐郑,郑人使伯蠲行成……兵交,使在其间可也”。这就是两国交兵中“使者”的由来。

春秋时期的战争双方都以维护周礼和天子为幌子,所以,对于前来沟通交战地事宜的使者,是不存在敌意的,更不会随意斩杀,反而会以礼相待。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如果“偏要斩”又会怎样?

但是到了战国以后,所谓的“礼”“义”早已被抛诸脑后,战争充满了诡谲和突然性,除了杀降,屠城伤害平民这种事也屡屡发生。所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虽然还存在,但也不再是绝对的“了。

那么这个时候“不斩来使”又是因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是古代的信息传播不发达,使者是传递战争双方信息的重要媒介,加上使者本身的地位不高,不存在威胁性,所以斩杀来使不仅没有实际意义,反而会中断一条信息来源。

比如三国时期,司马懿就是通过蜀汉使者,得知了诸葛亮的饮食起居,推测到其命不长久。有智慧的人常常会将计就计,故意向使者释放一些假信息,让来使上当,如“蒋干盗书”等。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如果“偏要斩”又会怎样?

当然,这些都是“不斩来使”的情况,那如果斩了,又会怎样?斩杀来使的做法,多数见于对外战争,目的只有一个:血战到底。如南宋晚期,王坚守卫钓鱼城,为了表示绝不投降,将蒙古大汗蒙哥派来劝降的南宋降臣晋国宝处决于钓鱼城阅武场。

再如明嘉靖时期,蒙古俺答汗派遣使节请求与明朝通商,明廷不审是非,将使节斩于市。激怒俺答汗,蒙古骑兵随即南下一路烧杀抢掠,导致重大边境危机。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不仅是中国惯例,也是全世界遵循的战争底线。战争是政治最激烈的一种体现方式,外交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而使者就相当于是一部“手机”,替双方传达意志,动嘴能解决的事儿,何必拼刺刀?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如果“偏要斩”又会怎样?

但是如果杀了使者,就等于表明态度:没商量,亮刺刀吧!“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句话,用现代话解释,就是:吵架归吵架,你别摔手机!一旦摔了手机,这事就大了!

春秋早期,一群人整天打来打去,一会又合作打别人了,没有死磕的意义,自然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打到后面剩下的都是硬茬,都想统一天下,斩不斩使者都是死磕到底的,斩了就是壮士气。

使节是个很悲催的工作,比大头兵还危险,人家大头兵还能拼命,你一个“玩嘴皮子”的使节,拼命有用吗?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如果“偏要斩”又会怎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