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精神的傳遞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詩人岑參用語言的形式描繪出一幅塞外風雲送客圖,“畫”作為另外一種表達思想的形式,徐悲鴻的畫功似乎是遠遠超越世人,讓我們走進徐悲鴻的人生軌跡,瞭解近代中國畫發展史。

徐悲鴻精神的傳遞

九方皋

​1895年出生在江蘇宜興一普通家庭裡,10歲時已小有名氣,20歲考入震旦大學,24歲考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32歲回國,從此開始我國美術的研究,1931年9.18事變爆發,創作《九方皋》,1933年創作《徯我後》。1939年創作《珍妮小姐畫像》。1940年創作《愚公移山》。1946年擔任北平美術協會名譽會長。1949年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1953年因病溘然離世。

在公共資源上是可以查得到徐悲鴻的人生履歷的,甚至更詳細。那麼小編寫這篇目的就是將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並分享,如此一代風華人物如果不被欣賞,那真的是可悲可嘆了。

徐悲鴻精神的傳遞

徐悲鴻故居

1895年清廷剛經歷中日甲午海戰慘敗,國家貧窮,民生怨道,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出生的人彷彿被打上了與國家共命運的標籤,徐悲鴻父親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人,在徐悲鴻小的時候培養其文藝愛好,加上天賦使然讓他在10歲的時候就小有名氣,實屬不易,作為天主教會把持的震旦大學,相當於是法國在中國插下的一個棋子,徐悲鴻很明白,只有進入震旦大學,才能去法國學習畫術,在32歲後他的創作才算是推動我國美術研究的發展,畫工深厚的徐悲鴻彷彿有使不完的力氣,用不盡的靈感,加上一顆愛國心。

1931年面對日本軍國主義的霸道行為,一介文人只能用“畫”的方式表現胸中志氣,創作《九方皋》,希望人才能夠被重視,選拔優秀的人投身於救國事業中,一個個弱小的人構成了整個社會,所以生活在民國年代的大部分人看到社會動盪,民族壓迫的現狀心中都會憤懣不平,在各方面各領域發揮著作用,1939年在我國最抗戰對艱苦之際,徐悲鴻將珍妮小姐畫像進行拍賣,以籌軍費,1940年的創作的《愚公移山》,表明我中華兒女抗擊倭寇的決心,定會不屈不撓,堅持到底。在國民黨撤離臺灣之際,要求徐先生去臺灣,但遭到嚴詞拒絕,與民眾一起迎接新中國的誕生。

徐悲鴻精神的傳遞

愛國之心

在小編眼裡,如何學習徐悲鴻老先生的精神是當代青年最為關注的,對近代我國美術教育是做出突出貢獻的,培養一代又一代的美術大家,教書育人,將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諸如史學、文學、音樂、書法、美術等等領域,每一個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和價值,都值得青年們去學習,小編實力有限在這裡也只是表達一下自己的想法,如果有不足之處請各位看官諒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