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精神的传递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岑参用语言的形式描绘出一幅塞外风云送客图,“画”作为另外一种表达思想的形式,徐悲鸿的画功似乎是远远超越世人,让我们走进徐悲鸿的人生轨迹,了解近代中国画发展史。

徐悲鸿精神的传递

九方皋

​1895年出生在江苏宜兴一普通家庭里,10岁时已小有名气,20岁考入震旦大学,24岁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32岁回国,从此开始我国美术的研究,1931年9.18事变爆发,创作《九方皋》,1933年创作《徯我后》。1939年创作《珍妮小姐画像》。1940年创作《愚公移山》。1946年担任北平美术协会名誉会长。194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53年因病溘然离世。

在公共资源上是可以查得到徐悲鸿的人生履历的,甚至更详细。那么小编写这篇目的就是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并分享,如此一代风华人物如果不被欣赏,那真的是可悲可叹了。

徐悲鸿精神的传递

徐悲鸿故居

1895年清廷刚经历中日甲午海战惨败,国家贫穷,民生怨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出生的人仿佛被打上了与国家共命运的标签,徐悲鸿父亲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人,在徐悲鸿小的时候培养其文艺爱好,加上天赋使然让他在10岁的时候就小有名气,实属不易,作为天主教会把持的震旦大学,相当于是法国在中国插下的一个棋子,徐悲鸿很明白,只有进入震旦大学,才能去法国学习画术,在32岁后他的创作才算是推动我国美术研究的发展,画工深厚的徐悲鸿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用不尽的灵感,加上一颗爱国心。

1931年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霸道行为,一介文人只能用“画”的方式表现胸中志气,创作《九方皋》,希望人才能够被重视,选拔优秀的人投身于救国事业中,一个个弱小的人构成了整个社会,所以生活在民国年代的大部分人看到社会动荡,民族压迫的现状心中都会愤懑不平,在各方面各领域发挥着作用,1939年在我国最抗战对艰苦之际,徐悲鸿将珍妮小姐画像进行拍卖,以筹军费,1940年的创作的《愚公移山》,表明我中华儿女抗击倭寇的决心,定会不屈不挠,坚持到底。在国民党撤离台湾之际,要求徐先生去台湾,但遭到严词拒绝,与民众一起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徐悲鸿精神的传递

爱国之心

在小编眼里,如何学习徐悲鸿老先生的精神是当代青年最为关注的,对近代我国美术教育是做出突出贡献的,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美术大家,教书育人,将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诸如史学、文学、音乐、书法、美术等等领域,每一个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和价值,都值得青年们去学习,小编实力有限在这里也只是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如果有不足之处请各位看官谅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