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2句話道明“人性”,是不是小人,一目瞭然

傳統社會的中國人,都會以“君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或者說都希冀於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君子。但是對於現代人來說,很多人都已經不懂“君子”是什麼。

老祖宗2句話道明“人性”,是不是小人,一目瞭然

其實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對立,並不同於我們理解中的“好人”和“壞人”之間的對立,小人雖然是君子所不齒的人,可是小人卻不一定是壞人。在古代,可以說“殺人放火”的罪犯是小人,但是卻不能說小人都有殺人放火的罪行,小人只是一種道德方面的評判。

但是我們之所以批判小人,是因為社會上如果小人橫行,便會損害我們的生活,讓社會的公德滑坡。具體到我們每個人來說,能夠分辨出身邊的小人,是一個很重要的生活技能,想要看一個人是不是小人,就需要從這兩點上來辨明。

老祖宗2句話道明“人性”,是不是小人,一目瞭然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一個具備君子德行的人,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問題,第一時間總是要從自己身上尋找出現問題的原因。但是對於一個小人來說,他們生活中所遇到的難處,第一反應永遠都是要推卸責任,會不分青紅皂白推諉給別人。因此君子在社會上為人處世,會通過自身的個人品行吸引周圍人的擁護,而小人卻常常會走到離心離德的地步。

雖然做君子能夠“百利而無一害”,可是卻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夠做到,因為承擔責任對於一個人來說,需要的是莫大的勇氣,要能夠承認自己的不足。因此社會上才會有那麼多的“小人心態”,他們不會從長遠考慮,只知道當下將責任給撇開,能夠讓自己看起來沒有什麼過錯,躲過一時的指責,就是他們所樂於做的事情,只是這樣積累下去的後果,卻是他們無法預見的。

老祖宗2句話道明“人性”,是不是小人,一目瞭然

大禹治水成功後,被推選為了天下共主,但是當時的天下,有一個叫做有扈氏的諸侯並不服從大禹,經常犯上作亂。有一次有扈氏領兵進犯大禹,大禹命令自己的兒子伯啟率領軍隊去抗擊。伯啟領兵到邊境,和有扈氏大戰了三天,但是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狂風,讓伯啟的軍隊迷失了方向,有扈氏則趁機攻入到伯啟的大營,伯啟只能撤兵。

等到軍隊整頓好後,伯啟的手下要求再次出擊,伯啟卻拒絕了,他告訴部下,自己以多打少,卻沒有能夠快速獲勝,說明自己領兵的能力不如對方;兩軍交戰時,上天幫助對方卻不幫助自己,說明自己的品德不如對方。既然能力和品德都不如,那只有退下來好好的反思和修為,等到改正之後再來一較高下了。

伯啟回到大禹面前坦誠自己的罪過,此後每天都在宮殿反思己過。伯啟的這種自責的勇氣讓有扈氏很感動,他派遣使臣送來族中的珍寶,表示了臣服。而伯啟在大禹死後,更是建立了夏朝,成為了“夏啟”。

老祖宗2句話道明“人性”,是不是小人,一目瞭然

君子滿腹天理,故以順理為樂;小人滿腹人慾,故以得欲為樂

君子和小人除了做事上的不同,在內心中所思慮的也大有不同。君子的心裡裝的都是至理天道,他們不肯違背一些公德禮儀,不論自己的貧富,永遠都是以順從天理而感覺到快樂。但是小人不同,小人心中是空蕩蕩的,他們需要不斷填補世俗的慾望,這些慾望無窮無盡,永遠也不可能讓他們的內心感覺到滿足,正是慾望上的無窮盡,才讓他們雖然能夠一時感覺到快樂,但很快就又陷入到了憂愁之中,因為一個慾望後面緊接著還有另一個慾望,小人的快樂是短暫和虛無的。

小人認為人生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不但要有人世間的富貴,最好還能夠成仙駕鶴,所以小人是永遠得不到真正滿足的。而孔子對於人生最高的希冀,那就是“朝聞道,夕可死矣”,孔子認為,自己如果早上能夠參悟出人生的至理,那麼就算是晚上就死去,也是沒有什麼遺憾的。

老祖宗2句話道明“人性”,是不是小人,一目瞭然

孔子東遊時,在路途十分口渴,弟子發現前面有一眼泉水,等走近一看,泉水的名字叫做“盜泉”,孔子一口水沒喝,徑直走了過去,因為在他看來,喝水的慾望和內心的德行相比,還是堅守德行更能夠讓他感覺到快樂,這便是君子和小人內心裡所求的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