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所敬拜的偶像,竟然有三十二位

中國歷史長河中的名人可以說是數不勝數。

曾國藩加以化約整理,共得到三十二位"聖哲",讓其子曾紀澤一一圖其遺像,藏入家塾,馨香禮拜。

這三十二位聖哲可以說是古代中國政治、思想、文化與史學等各個領域最具代表性人物。

能為曾國藩所景仰膜拜的人物當然不是平常之輩,就說說這三十二位聖哲都有誰吧。


曾國藩所敬拜的偶像,竟然有三十二位

先是中國文化中的四位靈魂核心人物,他們是聖哲中的聖哲。這其中的三位聖人是推演《周易》的文王、制禮作樂的周公與倡導仁義的孔子,治統由此發源,儒家的道統亦由此而發端。章學誠認為周公集治統之成,而孔子明立教之極;孟子則曰"周公仲尼之道,一也"。

在這三位聖人之後,便是的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亞聖"孟子了。他既能堅守儒家家法,同時又能把儒學發揚光大,是朱子所謂的"有英氣""有圭角"了不起的人物。

大史家三位。"文辭爛然"的左丘明與"閎識孤懷"的司馬遷,都是天才級別的大家。寫作《漢書》的班固,亦成一家之言,後人難以企及。還有文章多"寓言"的莊子,亦為曾國藩所看重。


曾國藩所敬拜的偶像,竟然有三十二位

邦國柱石四位。九出岐山、鞠躬盡瘁的諸葛亮與唐代"事多疑之主,馭難馴之將"的陸摯,都是不可多得的家國棟樑;"堅卓誠信,各有孤詣"范仲淹與司馬光,亦是影響一代風氣的儒臣。可以說,曾國藩與這四位豪傑都有一定的共鳴點。

曾國藩認為這四位可能趕不上大賢伊尹與姜尚,但超過董仲舒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但若以曾國藩屢屢強調要以一二人並以身作則轉移時代風氣的角度來說,曾似乎更願意做范仲淹一類的人物。

宋五子不能不入選,因為儒學是曾國藩的立身之本。宋五子分別為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與朱熹,他們合力把儒學推到了一種光輝燦爛的境界。

曾國藩所處的時代雖是清晚期,但乾嘉學術所張揚的漢學之風依舊強勁,宋學則處於被批倒鬥臭的狀態。曾國藩論學是兼綜漢宋的,這樣才能擴大其知識胸襟,才不會成為囿於門戶之見的拘墟小儒。


曾國藩所敬拜的偶像,竟然有三十二位

文學領域上榜人物最多,共計八位,詩、文各四位。在散文領域有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在詩歌領域則有杜甫、李白、蘇軾、黃庭堅。

文學是曾國藩的老本行,他本來就是一個文學青年,在文學領域曾經很有野心。

在散文領域,曾國藩敏感意識到了有兩種美存在著,分別為優美與壯美,這是相當難得的。這兩類美用曾國藩的話說,就是"天地之義氣"(優美)與"天地之仁氣"(壯美)。並且,曾國藩認為文章之變,莫可究詰,但不管怎麼變,都不跑不出這兩種美。

在漢代文章中,揚雄與司馬相如呈現的是"天地遒勁之氣",表現出來的是陽剛之美;而劉向、匡衡流露的是"天地溫厚之氣",表現出來的是陰柔之美。

韓愈與柳宗元能夠超越漢代文章的地方在於,他們能納"雄奇萬變"於"薄物小篇"之中,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而歐陽修與曾鞏,均取法自韓愈,但內裡近於劉向與匡衡之柔美。


曾國藩所敬拜的偶像,竟然有三十二位

應該說,曾國藩從韓愈文章中得益最多。曾國藩曾寫有《祭禮部韓公祠文》,文中有"予末小子,少知服膺"之語,可以知曾對韓文有多麼景仰。曾並且稱韓愈為"千古之大儒",並有"文筆昌黎百世師""私淑韓公二十霜"詩句,由此不難想見韓愈在曾國藩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在小學、考據與經世濟用方面,有許慎、鄭玄與寫《通典》的杜佑與寫《文獻通考》的馬端臨;在清朝,則有顧炎武、姚鼐、秦蕙田與王念孫,共計八位。

他們在考先王制作之源、辨後世因革之要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時他們在治學上都體現了實事求之精神。

姚鼐認為學問之途有三:曰義理,曰詞章,曰考據。曾國藩又為之增加了"經濟"一項。所謂"經濟",經世濟民之謂矣。


曾國藩所敬拜的偶像,竟然有三十二位

作為桐城派的曾國藩,有著桐城派所難以達到了闊大境界,以此。這正像俞大維所說,曾國藩文章中有"矯矯學徒,相從征討;朝出鏖兵,暮歸講道"之句,實非一般桐城派文章所可得見。

"經濟"一維,體現在史書中,就是注重典章制度沿革的志書,也可以說是"禮"書。什麼是"禮"呢?在曾國藩看來,"先王之道,所謂修已治人、經緯萬匯者,何歸乎?亦曰禮而已矣"。所以,除《通典》《通考》外,曾國藩特別看重秦惠田的《五禮通考》。

章太炎在《國學略說》(1935年)中說"曾氏家書命其子熟讀《通考》序,可見注重《通考》矣"。曾國藩曾讓其子背誦《文獻通考》"序",不難想見,曾國藩對其書的重視程度。  "禮"若按《周禮》為春官大宗伯所掌,分為吉、兇、軍、賓、嘉五禮五個部分。《清史稿 曾國藩傳》載,秦蕙田《五禮通考》闕"食貨",曾國藩乃輯補鹽課、海運、錢法、河堤為六卷;曾國藩又感慨古禮殘闕無軍禮,軍禮要自有專篇,如戚繼光所紀者。"論者謂國籓所訂營制、營規,其於軍禮庶幾近之"。

由此可見,曾國藩在"禮"書中所下功夫之大。

走筆至此,筆者心生感慨:曾氏在"立功"、"立德"、"立言"諸方面均有建樹,絕不是偶然僥倖所至。

  

曾國藩所敬拜的偶像,竟然有三十二位

對此三十二子,曾國藩有三個重要提醒:

其一,研讀他們,要有掘井見水的態度,與其傷十指,不如斷一指,方有效果;

其二,研讀他們,不能汲汲著眼於收穫與回報。不能有"朝耕而暮獲,一施而十報"急功近利心態。

其三,那些想著沽名釣譽之人,趁早遠離他們。

另外,如果說三十二子有什麼弱項的話,那就是莊周、司馬遷、柳宗元三人的"傷悼不遇",並形之於簡冊,"其於聖賢自得之樂,稍違異矣"。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曾國藩所說的"程"是程氏兄弟,實有倆人。故爾,曾國藩所說的三十二人,實有三十三人,《清史稿 曾國藩傳》就取三十三人說。

但若從大處著眼,不斤斤計較,說是三十二人,亦無不可。


曾國藩所敬拜的偶像,竟然有三十二位

曾國藩在《聖哲畫像記》最後祝禱辭曰: 

文周孔孟,班馬左莊,葛陸範馬,周程朱張,

韓柳歐曾,李社蘇黃,許鄭杜馬,顧秦姚王。

三十二人,俎豆馨香。臨之在上,質之在旁。


參考文獻:

《文史通義》章學誠

《國學略說》章太炎

《清史稿·列傳一百九十二 曾國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