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翻译入坑防抑郁指南

图书翻译入坑防抑郁指南

应大玉邀请写这篇文章,其实提笔之前是颇有犹豫的。这是一个能引发我抑郁症的话题,当然它一度也确实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抑郁。为了避免后来者的抑郁,也为了让大家入坑前先做好防抑郁的准备,我的笔头一抖,还是写下了这个无比抑郁的题目,希望你们读了之后,能够不那么抑郁,cheer up and carry on.

我虽不是学外语出身,但对外语有着很深的热爱。起初学习外语是“为了了解中国”(也是大玉所说的打开世界),后来则移转到翻译事业。从2016年4月至今,近两年的时间里我先后接了七本书,交稿四本(出版一本),还有三本在译,累计译稿110万字(见下图)。译书,是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情。

图书翻译入坑防抑郁指南

译书当然有乐趣。每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和译笔变成铅字都有莫大乐趣,每次体验语言转换之妙也都有无上欢愉,像是“一颗无花果树注视另一颗无花果树,于是彼此都果实累累。”当然,乐趣和欢愉的代价也是苦涩和抑郁。乐趣和欢愉不谈,我们的目标既是没有蛀牙(我爸爸是牙医),也是尽最大可能规避苦涩和抑郁。下面我分几个模块,一一介绍。由于我从事的是中译英工作,所以话题也仅限于中译英。德语问题可以另行咨询大玉。

自身条件

我一直坚信“功夫在诗外”,好的译文和译者亦然。一位优秀的译者在动笔翻译之前一定就已经具备了从容切换两种语言,并让不懂原文的读者通过你的译文了解、把握、欣赏源文思想、风格、内容的能力。这句话是不是很长很绕?对,这就是我经常需要用心处理的那种长难句。“最接近,最自然”(曹明伦先生语)是常常萦绕我心头的翻译原则。

我相信,优秀的译者在下笔之前就已经理顺了句子结构、确定了词义、找到了母语表达。翻译当然也有“用进废退”、“用中学,学中用”的说法,但绝不可能出现四级不过、中文作文也捉急就能胜任翻译的状况。其实就英译中而言,中文表达能力比英文理解能力还重要得多。对源文体贴入微,就母语运用自如。

这里的中文,还不仅仅是白话文。尹宣先生翻译《联邦论》(Federalist Papers)时曾雇用大学生阅读《古文观止》和《红楼梦》,以便自己时刻置身于“汉语音乐节奏”之中。我深以为然,也深受其惠。

说了那么多无非是强调,自身语言能力是入坑译书的必备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这篇文章的大前提是:你的译文质量已经达到了出版标准。当然如果你的人脉资源等同龙婧小姐的话,那么随意,你已经是著名翻译家了。(大玉注:豆瓣有文章,揭露4年翻译23本图书的“著名译者龙婧”以及图书翻译圈恶习,抱歉由于微信公众号链接管制,此处无法添加超链接,请查看文末左下“阅读原文”。)

译者的专业,绝不仅限于外语。如果你的中英文水平够格,又对某一专业有过一定程度的研究(举凡人文,艺术,社科,科技,商业,金融,法律皆可),那么这一题材的英文著作,就可以成为你的那杯茶了。我们的现任国家总理是学法律的,他在北大在学期间就与同学合作翻译过丹宁勋爵的《法律的正当程序》一书。

如果你是在读学生

,又有译书的条件和机会,那么我强烈推荐拿一本书练练手,这样既能在专业学习上潜移默化,又能赚到一笔生活费。在读期间没有谋生的压力,译起书来可能还要更从容一些。

如果你已经毕业,那么我着实不鼓励全职译书。除非,你有稳定收入的主业、可以自由支配的业余时间(目前我差不多就是)。当然,(严肃脸)如果像大玉一样才华横溢的话,也可以口译笔译一把抓,交替进行多线程工作。

翻译工作最大的收获就是主动或被动学到的新知识,天上地下无所不包。新鲜和紧张共存,艰辛与成就交织。只要你自身的积累足够、经验又充分的话,有生之年是不必担心被机器取代的,机器暂时还没办法把古奥庄严的拉丁语敕令翻成典雅醇正的“悠悠万事,唯此为大”(Inter gravissimas)。

新鲜和成就仅限于本模块。各位不许动,我要开始讲讲艰辛与紧张了。如果你没有龙婧小姐的人脉资源,自身语言能力又不过关,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入坑了(好消息是不必入下面几个坑)。

出版社资质

有试译机会的话,千万要对出版社做背景调查!

有试译机会的话,千万要对出版社做背景调查!

有试译机会的话,千万要对出版社做背景调查!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之所以强调这件事,实在是因为个人的抑郁往事。我的第一本书用两个月时间译成,之后却花了六个月时间才等到稿酬,再过了五个月才出版成书;第二本书用两个半月时间译成,之后却花了十三个月才拿到全额稿酬。漫长的等待几乎是把译书的成本翻了几倍(时间成本+精力成本+机会成本+情绪劳动成本),到后来他们既不主动沟通也毫无歉意的态度也激怒了我。一开始的画风还是你问我答,后来简直就是一问三不知了。好在现在稿酬已经结清,不快也暂时过去。成事不说,既往不咎。至于是哪一家出版社,我想前文那张图已经暴露了。

我的总体感受是,新兴、市场化的图书公司和文化品牌通常信誉要上乘一些,英国大使馆文化处和歌德学院这样的外国机构也值得信赖(大玉也有介绍)。

如果你的译文质量过关,即便你是初出茅庐,好的出版社也不会欺负新人,他们会不吝提供预付款,或是与你达成交稿付款的协议。

接洽出版社时最好透过中间人一对一联络,最好背调一下出版社的风评(曾经出版书的质量),最好要面谈再拟定合同(网上联络多不靠谱),最好争取预付款或是交稿付款。

国内译者目前还很难拿到版税,以千字结款的稿酬也不算很高(千字80元家常便饭,还好我早已跨越了这个水平)。这些预防针可以帮助你降低期待值,提高抗抑郁能力。

社科文献甲骨文(陆大鹏挂帅的那个)和浙江文艺可以文化(出版莫言小说的那个)都是我感佩在心的出版品牌,与他们的合作总是愉快非凡。法律出版社麦读与我的合作刚刚开始,他们隔三差五的纪念品和关怀备至的鼓励嘉勉都惠我良多,知遇之恩莫过于此。

我还要特别点赞

果麦文化,他们没有采用我的试译稿,但还是照价支付了损稿费。在甲方骗稿和无偿比稿之风遍地腌臜的今天,果麦文化(路金波)可谓一股清流。我与大玉还设想,建立一个出版社信用评级平台(类似标准普尔),定期发布出版社的信用状况,这件事还在研议之中。

图书题材

这是译书工作中的“未爆弹”,也是雷区。很不幸,我已经中弹了,踏雷了。由衷希望各位小伙伴,千万要看到以后绕着走。不小心踩雷,会死的很惨。

尽量不要碰与党妈妈相关历史的题材,不要碰马恩列斯几位大大的题材。

一言以蔽之,珍爱生命,远离近代史。高危: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共运史。

我的一本译著用了三个月时间译完交稿,至今又过去了七个多月,然鹅连出版的影都没见到。为什么?党妈妈要审稿。时间从六到九个月不等。稿件在出版社一审之后的画风是这样的:

图书翻译入坑防抑郁指南

党妈妈的二审已经进行了半年了,情况如何?不死不活。WHO KNOWS?

我常颇为阿Q地自嘲,这是保护性拘禁(Protective detention),只不过不准探监,也不准保释,更别提释放出狱了。关键是,连个判决也延宕至今。

这本书名字叫啥,各位尽管去猜,答案就在图里。我的意见,题材选择有两大原则:自己擅长;话题安全。最好两全其美,方能有备无患。

大陆出版社喜欢引用台湾版译本,有时也有不得不然的苦衷:繁体字版都上市几个月了,简体字版恐怕还只能在审查,不引进的话如何跑赢版权代理公司?(《人类简史》、《未来简史》都是引进的对岸译本)

有美女编辑(我就不透露名字了)还向我透露,审查没有任何成文的标准,不会像朱元璋那样颁布一本书、详细准确地告诉你哪些是雷区哪些是迪士尼。她还戳破了我的天真(“难道颁布具体审查标准不是节省他们的时间、皆大欢喜么”),“权力给自己定规矩,那么权力岂不是自缚手脚、自动失效了麽?”

我竟无言以对。

通常而言,人文社科题材的书籍雷区最多,需要运用智慧一一避开。我的建议是,以明星译者陆大鹏的两大热爱为标准:一切long ago和far away的东西。离现在越久越好,离中国(含港台)越远越好。

后续事宜

交稿不是译书这场战役的结束,往往它只是另一场战斗的开始。这句话什么意思,相信看了上文大家心里都有数。但我绝不建议交稿之后还全身心惦记着书,你应该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在读的话好好学习天天恋爱,在职的话认真工作天天上进,与出版社保持必要的沟通即可,把交稿的译著当成前任抛诸脑后。不抱期待也不放弃,顺其自然。

当然了,如果心情实在抑制不住地抑郁,也不妨多来逛逛大玉话外语,嘿嘿。如果觉得还不够抑郁,欢迎打开下一本书,动笔翻译。

PS:副标题是一个长长的德语词,我在翻译罗尔斯《五十年后忆广岛》(Fifty years after Hiroshima)时曾碰到它,大玉的约稿又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它,就让它作为本文的副标题吧。Vergangeiheitsverarbeitung,我们共勉。

图书翻译入坑防抑郁指南

王克之

业余英语译者

北大历史系研究生

天蝎座,人文主义


大玉注:约稿时,克之跟我谈条件:不许催稿。我答应了。等了一个多星期,昨天下午6点左右给我发了两段,开始动笔,今晨打开微信,看到他凌晨给我发来了整篇word文档,全文完毕,并将word文档命名为“给大玉的”。

关于图书翻译的苦与乐,他已悉数记录,望欲入坑者慎重,因为还有更多图书翻译心酸泪,我可以补充。

今日感冒两周整,到第10天左右的时候,眼看着取得不吃药不打针的胜利,结果一趟上海之差,冰天雪地,就在外面走了几百米,把我冻得一朝回到解放前,鼻子不透气,呼吸全靠嘴,发完此文,我要去看医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