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納監糧救災:三贏的設計初衷,為何會變成全輸的局面?

每逢大災大難,朝廷就會出臺措施,鼓勵有錢人捐獻錢糧賑濟災民。歷史上這樣的典故很多,比如歷史上著名的“甘肅監糧”,就是這樣的實例。

清朝乾隆年間,甘肅大旱,穀物歉收。谷為國之寶,民以食為天。糧食不夠,老百姓就要餓肚子。朝廷為了解決賑災糧食問題,就打起了地主家餘糧的主意。

乾隆皇帝下詔,凡是願意捐獻錢糧,資助朝廷賑災的富豪,朝廷可以賜予監生資格。監生,就是國子監的學生。國子監是古代的高等學府,地位遠在當今的清華北大之上。一個學子,要想進入國子監讀書,只有四條途徑。

學子進入國子監讀書,第一條途徑就是考試。學子們憑藉出色的成績,參加考試考入國子監,謂之曰舉監、貢監、優監。通過考試進入國子監的學霸,走的是最硬氣入學途徑。

捐納監糧救災:三贏的設計初衷,為何會變成全輸的局面?

乾隆皇帝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學子進入國子監讀書,第二條途徑就是廕監。有些人,學習成績不好,但是投胎水平極高,有一個顯赫的家世。這樣的人,就可以憑藉父親的恩蔭,進入國子監讀書,謂之曰廕監。

學子進入國子監讀書,第三條途徑就是難監。歷朝歷代都會褒獎忠臣烈士,對烈士之子入學,都有照顧政策。忠臣烈士的兒子,古代謂之曰死難子。死難子可以免試進入國子監,謂之曰難監。

學子進入國子監讀書,第四條途徑就是例監。有錢沒有勢的人家,無法通過廕監和難監進入國子監。通過考試進入國子監,那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朝廷給這些人,留了一扇後門。只要捐錢到了一定的數目,就可以免試進入國子監讀書,這就叫例監。

要是在平時的話,通過捐納進入國子監讀書,要花很多很多錢。乾隆皇帝面對甘肅旱災,出臺了例監大優惠政策。甘肅的地主們,只要捐納43石糧食,就可以獲得監生資格。

清朝的時候生產力低下,一畝地的糧食產量,也就三到四石。地主家扣掉種子和人工開支,差不多要種30畝地,才能收穫43石糧食。富豪捐出30畝地的收益,就可以獲得國子監的監生資格。

這樣的投資實在是太划算了,甘肅的土豪們紛紛掏錢,為自己或者兒子捐納例監。甘肅每年都有上萬人,捐納例監。國子監的招生名額,就算是全部給甘肅,也解決不了這麼多監生的入學問題。

捐納監糧救災:三贏的設計初衷,為何會變成全輸的局面?

和珅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朝廷收了富豪們捐納之後,雖然會給他們監生資格,但是不讓他們入去國子監讀書。通俗易懂的說法,甘肅的例監,就是隻有一張畢業證的名校畢業生。朝廷既不管教育,也不分配工作。

即便是這樣,監生的名頭,也足夠讓富豪們覺得光宗耀祖。捐納例監的甘肅富豪太多了,朝廷不需要那麼多糧食了。朝廷隨機應變,提出把捐糧,改為捐銀子。

富豪們不差那幾十兩銀子,依然踴躍捐納。朝廷從甘肅例監得到的銀兩,居然高達286萬兩。按照捐納銀兩推算,甘肅例監生員,應該在五萬人以上。

這件事情,一開始是三贏的局面。富豪得到了監生的名號,雖然口惠而實不至,但是得到了好名聲。朝廷得到了捐納的錢糧,減輕了救災壓力。災民得到了賑濟,也能填飽肚子。

甘肅例監,富豪得名,朝廷得利,百姓得食,本來是一件大好事,結果碰到王亶望和王廷瓚兩個歪嘴和尚。王亶望和王廷瓚兩個甘肅大員,看到白花花的例監銀子,就動了歪腦筋。

捐納監糧救災:三贏的設計初衷,為何會變成全輸的局面?

乾隆皇帝與和珅、紀曉嵐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王亶望和王廷贊等人,勾結陝甘總督和甘肅大大小小的官吏,把例監銀子和其他款項瓜分了,結果被乾隆皇帝知道了。乾隆派剛剛發跡的和珅等人調查甘肅例監舞弊案,結果查出了一起清朝涉及人數最多的貪墨案。

王亶望被處斬,王廷贊被處以絞刑,此案被處死的官吏,多達五十餘人。被判流、徒刑的官吏,也有數十名之多。整個甘肅官場,幾乎被例監案掏空了。

說句實在話,甘肅例監的初衷,本來是三贏的設計。只可惜,歪嘴和尚念歪經,結果把三贏的初衷,變成了全輸的局面。由此可見,再好的初衷,也怕歪嘴和尚啊。


本文由王福星原創。碼字不易,請尊重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本人已經和維權公司簽約,委託維權公司代理維權。未經授權轉載者,維權公司會代表本人維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