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統一六國,有哪些好處?

樂觀奔跑的蝸牛


本來這個問題很沒營養,稍微懂點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秦之大一統,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不過朝史暮想看到,有朋友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對秦統一六國之後的一些舉措非常不引以為然,具體來說是批判了秦朝的推崇法家嚴刑峻法,禁錮思想,終結百家爭鳴的局面,加強中央專制,大興土木,以及在推行統一制度上的名不副實。


朝史暮想認為,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其利弊,我們除了辯證地去解讀,還應該用長遠的目光去看待其利弊兩者,孰輕孰重。


關於大一統

秦國的大一統,在我們民族心中烙印上了“統一”的概念。這個統一,不是簡單的割據政權,諸侯附庸的名義上統一,而是以中央集權為標準的,以郡縣制推廣為手段的事實統一。以中國之地大物博,疆域遼闊,人口眾多,民族繁雜,再加上漢家農耕經濟的根本經濟制度,一個實質上集權大一統的王朝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鬆散的割據的聯邦形式的名義統一,在規模化的農業發展,大型水利工程建設,抵禦巨大自然災害,地區整體平衡發展,抗擊外敵,發展民族文化上,其實都是力不從心的。甚至可以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統一的歷史,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朝史暮想無法想象,以一個受過教育的正常現代人的文明認知,居然會去否定秦國大一統的深遠積極影響。


關於思想

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其本質是社會各個階層對於未來發展道路的一次大討論。很難理解嗎?越是動盪不安的局勢,各種極端思想就越有生存的土壤。


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前,在戰國中後期,百家爭鳴的態勢其實基本上已經結束。最後被總結歸類成了三類:道家,法家,儒家。三家以其各自核心理念為基礎,不斷包容,吸收,萃化其他諸多思想流派的精義,從而匯聚為治國執政學說。


你想讓我們的祖先怎麼做?你站在現代人的角度,去批判思想的禁錮,但是你有否想過我們祖先當時的迷茫?你又是否知道,我們祖先為了選擇出一條可以走通的路,嘗試了所有的可能性?秦之法,漢初之道,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到最後外儒內法,輔之以道,我們的祖先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才發現了這條唯一可以行得通的路線。所以,請不要輕易否定祖先的智慧,請尊重祖先的犧牲,明白道路選擇時的無奈,理解大一統王朝對於思想的把控。


至於其他嚴刑峻法,大興土木,統一制度的推行等問題的負面影響,其實只是選擇路線時候的陣痛和無奈,也和當時社會風氣,信仰傳統的有關。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更沒有惡意的損害。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能對各位有所幫助。


朝史暮想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百害無利。使華夏文明墮入地獄。

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法家愚民政策。扼殺思想,扼殺言論。創立誹謗之法。妄議朝政,誹謗天子者——誅。

這是中國法治史,乃至華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秦始皇終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二、秦始皇創立夷族連坐之法,一人死罪,夷滅三族,株連十戶。又創立告奸之法,鼓勵骨肉至親之間檢舉揭發。使華夏文明倒退至最低谷。

【漢文帝時,儒家大師丞相張蒼廢除暴秦惡法。漢武帝時,法家酷吏張湯重立秦始皇創立的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告奸之法】

三、秦始皇創立高度中央集權帝制。把全天下的權力集中於皇帝一人。明末思想家,儒家大師黃宗羲稱,秦始皇創立的帝制,是天下之大害,是萬惡之源。

四、秦始皇傾盡天下之財,修建阿房宮、陵墓、尋仙求長生。致使餓殍遍野,民不聊生。

最後,秦始皇並未統一文字。考古證明,秦統一前,秦國也有隸書,楚國也有小篆。秦始皇只是規定官方文書,以小篆書寫。民間無限制。


【清華竹簡是公元前305年的楚國竹簡。用小篆書寫】

稱秦始皇統一文字,是狗奴才編織的謊言。混淆了字體與文字的概念,


楊朱學派


秦始皇統一六國給後世諸王朝留下兩大重要遺產。

第一份遺產:建立統一中國的政權,而且是中央集權的政權。

在滅六國的那一年裡,秦國召開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御前會議,深入討論了這個問題。大部分的臣子都認為,應該恢復各個地方各自封王的狀態,但是,李斯強烈反對這個做法。李斯認為,之前的分封制讓中央的權威分散,而現在皇帝建立了足夠的威望,應該實行郡縣制,也就是中央把國家的版圖按區域劃分,然後分成郡和縣兩個級別進行管理,這樣更容易建立中央集權。作者在書中指出,李斯這樣的想法是在逐漸消滅六國的過程裡形成的,他非常清楚,地方的問題並不在於六國的舊貴族,而是來自於老百姓的反抗。

在這一點上,裡耶秦簡的記載也印證這一看法。裡耶原來是楚國的地盤,已經被秦國佔領了很多年,但是關於秦始皇二十六年,裡耶秦簡有很多和叛亂有關的記載。這些記載告訴我們,自從秦國佔領以來,這些地區的老百姓和統治者之間的關係一直都很緊張。

《史記》等書籍帶給我們這樣的印象,秦朝依靠嚴格的法律、嚴酷的統治,建立了強大而穩定的王朝。但是,秦國佔領下的六國領土,老百姓的反抗一直存在,秦始皇和李斯正是基於這樣的現狀,才強力的推行郡縣制,這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手段。這樣的行政制度的變革是里程碑式的,也是秦始皇最重要的遺產之一。

第二份遺產:秦始皇統一天下,確立了中華文明的邊界。

在統一全國的8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213年,李斯成為了宰相。同一年,秦始皇召開了自己執政一來規模最大的御前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在歌頌秦始皇功績的賀詞裡,多出了這樣一句話:“放逐蠻夷”。這句話雖然只有4個字,但是卻包含著很豐富的內容。在滅六國的時候,秦國眼中的“天下”不過是自己和六國的土地,但是在此時,秦的敵人已經不再是其他諸侯,而是蠻夷了。這樣一個觀念還隱含著另外一層意思,也就是說,不管是秦也好、其他的六國也好,都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而中華文明之外的人被稱作“蠻夷”。中華文明的邊界就這樣被確定了下來。

至於對待中華文明內外不同的情形,秦始皇採取了哪些不同的措施,想必你也早就非常熟悉。對待外面的蠻夷,秦始皇南北兩個方向同時開戰,北方是匈奴、南方是百越。對待帝國內部,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而且焚書坑儒,鎮壓了反抗的聲音。這所有的一切,不管是好是壞,都是秦始皇的遺產,在他之後的統治者,或多或少的都在繼承這些遺產。


真知社


秦朝統一六國好處太多了。

其中最大的好處就是提高了華夏族的生存能力,能夠讓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有史以來唯一沒有中斷的原生文明,這個記錄相信沒有人能打破了。

秦朝統一六國之前,面對外敵往往各自為戰。

在秦朝統一之前的春秋時期天下分成100多個國家,而當時的人口也不過只有2000來萬,合著每一個國家人口只有一二十萬人。

這樣的小國在面對外敵入侵的時候,缺少抵抗的能力。

比如說,春秋早期北方的山戎部落聯合孤竹國向向燕國發動了攻擊,燕國沒有辦法抵禦差一點滅國。

(春秋末期中原形勢圖,這時雖然兼併戰爭讓諸侯國數量大減,但還有20來個國家)


還好那個時候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下迅速崛起,並且提出了尊王攘夷,聯合了很多中原諸侯國一起北伐幫助燕國,抵禦了山戎部落的攻擊。

但是,假如沒有管仲所提出的尊王攘夷的口號,中原各國就算是看到同為華夏族的燕國遭到北方蠻族的入侵,他們也很難會聯合起來共同抵禦,反而很可能會把燕國當做是自己的屏障。當燕國被山戎部落滅國的時候,中原各國也會一個接一個的被滅掉了。

(孔子說:管仲的尊王攘夷讓中原國家免於被外族滅亡)

實際上在那個時候,中原有很多國家已經遭到了這樣的待遇。比如當時在今天河北石家莊一帶建立是中山國就不是華夏族國家。

在太行山一帶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就更多了。

可見,沒有統一的華夏文明生存能力是極低的。

尤其是當北方少數民族率先統一之後,整個華夏族就危險了!

在華夏文明走向統一的時候,北方的草原也在走向統一。

大一統在當時不僅是中原國家的趨勢,也是草原各部落聯盟的趨勢。

春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只能集中幾千上萬人南下,到了戰國後期,北方的少數民族已經能夠集中十幾萬騎兵大規模南下入侵了。

就像上面所說,春秋時期100多個諸侯國每個國家的人口只有20萬,當他們單獨面對十幾萬草原騎兵的時候,他們哪裡有能力去抵禦呢?

好在這個時候已經進入到了戰國後期,天下主要由七個國家組成,人稱戰國七雄。北方的燕國、趙國、秦國同樣擁有數十萬軍隊。所以,雙方的戰場還是集中在邊境地區,草原民族無法大規模南下。

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同時,北方的草原民族國家更加集中,也已經分成了幾個龐大的國家。東邊的是東胡,北邊是匈奴,西邊的是大月氏。

如果秦始皇再晚幾年統一,東亞大陸上第1個大一統的帝國將會是匈奴帝國。

因為,就在秦朝末年著名的匈奴人首領冒頓單于將北方草原統一到了一起,並且擁有數十萬草原騎兵。

這個時候,假如還處於戰國時期,無疑北方各國是非常危險的。

統一的華夏民族,抵禦北方蠻族入侵的能力乘10倍的增加。

好在天佑中華,秦始皇率先將天下統一了起來。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統一的華夏族在抵禦草原人入侵的能力,比以前有了10倍的增加。因為此時大一統的秦王朝,可以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來對付有可能到來的入侵。比如說,剛剛統一之後,秦始皇就派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伐匈奴,將這個北方草原最強大的帝國削弱,使他統一的時間大大向後延遲,為華夏族爭取了生存的機遇。

同時,為了防備匈奴人的入侵,秦始皇將北方各國長城聯接起來,並且派出大軍在那裡駐紮。駐紮的人員來自全國各地,著名的起義軍首領陳勝和吳廣當時就是奉調令前往長城沿線駐紮的人員。他們卻是一群楚國人,離北方的長城有好幾千裡地呢。

(陳勝吳廣)

正是因為大一統的王朝能夠將全國的資源調動起來才保證了整個華夏族的安全。

並且,由於秦始皇對匈奴人的削弱,推遲了他們統一的時間,才讓秦朝末年這段時期,天下不管如何混亂,北方的匈奴人都沒有能夠威脅到華夏族的生存安全。

等匈奴人統一的時候,漢高祖劉邦又一次將天下統一了起來,又能集中全力抵禦匈奴人的入侵。

所以,哪怕在漢朝初年,國家連4匹同樣的馬都找不到的條件下,還能夠集中30萬大軍北上抵禦匈奴的入侵。

可想而知,如果當時是一片支離破碎諸侯國林立的局勢,這一切是不可能出現的。

以冒頓單于的雄才大略,如果中原一直處於分裂狀態,他一定會率領40萬大軍南下中原腹地,可能中原已經不屬於華夏族了。

華夏文明也會隨之消失,和其他文明古國一樣只能為後人憑弔。


結論:沒有秦始皇,華夏文明也許在公元前200年左右被匈奴滅亡。


歷史風暴


秦國統一六國應該是對於後世有哪些好處,而不是當時有哪些好處。

一、
像歷史教科書上的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都是我們日常可以接觸到的,就不再多說了,如果說秦國統一的優點就必須要從秦國統道路上以及統一後的缺點來進行。



二、

始皇帝,奮六世之餘烈,一匡天下!如果問中國曆朝歷代哪個王朝在建立大一統的道路上最艱難,恐怕就是秦國了,劉邦和朱元璋是在天下人已經形成的大一統思想上進行的統一,而秦國的統一是把一種思想,一種制度完全轉型,所以說秦國統一天下後是一種翻天覆地的變化。


三、

秦朝把封邦建國制完全轉型到了郡縣制,但是天下百姓似乎並沒有得到大一統的好處,相反,秦朝利用中央集權的高度執行力,徵調大量民力連接長城,修建驪山,當然還有那個沒有修建完秦朝便滅亡的阿房宮,強行攤派壯丁擊御匈奴。最後導致陳勝吳廣大澤鄉振臂高揮“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天下受秦朝壓迫的百姓紛紛響應,六國貴族死灰復燃!“天下苦秦久矣”並不是無憑無據得來的,正因為天下苦秦久已才導致天下競相亡秦!四、

始皇帝一統六國是值得肯定的,並且是實至名歸的“千古一帝”。秦朝統一後是一種制度、體制的徹底轉型,但治國路線並沒有轉型,秦朝因法強國,更因嚴法統一六國,當時這是商君在非常時期採取的一種非常做法,是一種應勢而生的產物,當時統一的秦國已經不需要這種治國道路了,遺憾的是秦朝沒有,秦朝依舊以苛律嚴法管理偌大的天下,酷吏遍地,墨吏橫生,大一統的秦朝不足15載便轟然倒塌也不足為怪了,所以暴秦的名聲不是世人對秦朝的栽贓陷害,大澤鄉起義和劉邦斬白蛇起義都是在這種情況下被迫或說是理所當然產生的。

五、

後世的漢武帝就比較聰明瞭,文景之治後到漢武帝時期已經有了雄厚的國力,一雪太祖劉邦的白登之圍已經是必然,但是國內思想並不統一,國內思想矛盾不解決就很難做到一致對外,漢武帝利用董仲舒採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刪減一些儒家中不利於統治階級的概念,再融合一些道家,雜家,陰陽家等,形成了一種以儒家為主幹,其他家配合儒家穩定統治者統治的治國道路,一個畸形的儒家便產生了,明尊儒暗行法的時代隨之來臨!總結

所以,始皇帝統一後最大的好處也是所有好處的根本就是把歷史長河中無數的英雄,梟雄,有能力的割據勢力,在他們的腦子裡牢牢鐫刻了一張地圖,讓他們的最終目標都是大一統,這也避免了現在意義上的中國免於四分五裂,所以這點可以說是曠世奇功!秦國統一的所有好處都是在它的框定下進行的!

結語

始皇帝給後人灌輸了統一的思想,漢武帝是給後人在思想上進行了統一!


明月清風閣


第一,結束諸侯紛爭,使得天下融為一體。

戰國時期天下諸侯互相攻伐,你方唱罷我方登場,所以戰亂不斷,延續了上百年時間。這段時間老百姓們一直處於水深火熱的戰亂之中,各路諸侯王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爭鬥,死傷無數。比如說秦國對趙國的長平之戰,白起一口氣就坑殺了趙國40萬降卒。魏國對秦國的河西之戰,橫掃秦國500裡國土,剿滅秦軍十幾萬人。

這些都是血淋淋的例子,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老百姓們不再因為戰亂問題而死傷。國家連成了一體,已經不需要戰爭來達到諸侯們的野心了。在秦始皇的心目中,那就不允許再有諸侯這種東西,所以他發明了郡縣制度。



第二,郡縣制度的實施,讓百姓免於諸侯王的剝削。

秦始皇一統六國,將全國分為大大小小的郡縣,分別由各自的郡縣長官統治,這些人沒有世襲的權力,都是秦始皇親自分派下去的。過去這些老百姓都在各路諸侯的治理之下,受到各路諸侯的嚴重剝削。

現在秦朝一統天下以後,雖然也有賦稅徭役制度,但是這是全天下統一的,不會很輕鬆,但是絕對沒有各路諸侯國時期那麼嚴重。

秦二世時期是橫徵暴斂,所以老百姓受苦,其實秦始皇時期,除了修長城需要大量徭役以外,壓根就不會壓榨老百姓。因為秦始皇需要創造一個長治久安,延續千年的秦帝國。

第三,將長城連城一片,阻擋外敵入侵。

早在戰國時期,北方的匈奴人就已經非常猖狂,時常南下掠奪靠近自己的那些諸侯國。所以秦國、趙國、燕國這些北方國家其實都修建了各自的長城。但是這些國家的長城只保護自己國土內的地區,所以長城之間是分開的。

這就給匈奴人留下了空隙,這麼一來的話,邊疆依舊遭受匈奴人的搶掠。秦始皇一統六國以後,將各個諸侯國的長城全都連成了一片,以此來阻擋北方的匈奴,將匈奴人徹底阻擋在了長城以北的地區。

第四,統一貨幣,減輕了國內通貨膨脹的問題。

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是有權利打造貨幣的,秦國也是一樣。所以有些諸侯國為了能夠讓國庫富有,大量鑄造貨幣,以此來剝削老百姓。這麼一來市場上便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的幾率非常高。

諸侯國沒有統一調配,所以各國之間做生意也不方便。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將各路諸侯的貨幣全部廢除,統一使用一種貨幣,這麼一來全國境內都可以交易。而貨幣的發行權歸秦始皇所有,他會控制貨幣的數量,以此避免通貨膨脹的問題出現。

老百姓手裡的錢價值變得穩定了,大家才能安心過日子。一直到漢朝都在沿用秦始皇所發明的貨幣,比如秦半兩。

第五,結束了奴隸制度,開創了封建社會。

跟奴隸社會相比,封建社會自然要先進的多。秦國早在商鞅變法時期,就已經廢除了奴隸制度,其他國家也有學習借鑑的,但是這種先進的制度並沒有得到普及。

所以秦始皇一統六國以後,在全國範圍之內徹底廢除了奴隸制度。天底下的奴隸都成為了普通老百姓,這對奴隸來說,簡直就是喜從天降。而且奴隸制度的徹底結束,也標誌著封建制度的嶄新到來,相對而言,要先進和人性化很多。

第六,統一天下文字,方便天下交流。

在文化方面,秦始皇也做了不少工作。據說當年他頒佈一道詔令下去,到了地方上卻沒有人認識這些字,所以沒有招辦。

這讓秦始皇十分憤怒,他立刻讓李斯一統天下文字。在李斯的努力之下,以秦人的大篆為主體,結合了其他幾國的文字,做出了統一的修改,研究出了一種小篆的字體,以供天下學習和使用。從此天下都在用小篆,方便了全國各地的交流。

此外秦始皇手下一獄吏總結出了一種隸書,更是大大簡化了字體,使得更加方便流通,所以隸書這種字體在秦漢時期相當流行。

總結:秦始皇一統六國以後,好處實在是太多。

秦始皇一統六國,其實是為漢朝打下了基礎。因為秦始皇時期發明了很多從未見過的制度和方法,比如統一貨幣、車軸、度量衡這些,全都是創舉。

正是因為創舉太多,而老天給秦朝的時間太短,所以一切都只是給漢朝做了嫁衣裳。到了漢朝時期,基本沿襲了秦朝的所有制度,甚至連貨幣都延續了下來,這本身就是沾了秦始皇一統六國的光。


江湖小曉生


秦朝是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朝代。秦朝的建立讓我們古代的歷史,走上了新的康莊大道。秦朝統一六國之後,可以說是好處多多。而比較重要的有:

①百姓生活安穩

②面積大縱深大

③加快民族形成

百姓生活安穩

這一點可以說是當時的普通百姓,都非常夢寐以求的事兒。因為統一之後,中原就不用再打仗了。

打仗對百姓的生活影響很大,它經常會使很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這樣的話,生活是沒有任何保障的。

所以普通百姓都很希望,天下能統一起來。這樣就可以,安安穩穩的過日子。這便是統一的好處之一。

面積大縱深大

面積大這一點對秦朝而言,它的縱深大了,使秦朝更有保障。

比如有匈奴南下時,暫時失利時,可先後退至較安全的區域,調整部伍重新接戰。而小諸侯國是不能這麼做的,因為這麼做可能直接,就退到別的諸侯國了。

而面積大後,人口、物資、實力等也都多了,有了更大的戰略縱深,做任何決定選擇也多了起來。這也是統一的好處之一。

加快民族形成

秦朝統一之後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們的民族形成的步伐,也加快了很多。因為中原大地統一之後,沒有內部的威脅。

北方草原的少數民族力量,這時就突顯出來。由於北方少數民族也比較強大,它和中原朝廷的相爭相愛、相輔相成。

使中原的民族觀念越來越強,所以也加快了我的民族形成步伐。這也是統的好處之一。

綜上所述秦朝統一六國,好處非常多。而比較重要的,有百姓生活安穩、面積大縱深大、加快民族形成。


林子說歷史


秦朝統一六國的好處很多,但最大的好處,我覺得應該是以下三點:

1、結束了諸侯連年征戰的亂世局面

大家都知道,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時期,諸侯之間連年征戰,一言不合,就要掐架。戰國七雄輪番登場,各個國家相互攻伐,合縱聯橫,縱橫捭闔,計謀和政策層出不窮。

而百姓生活困苦,不是天災就是人禍,飢寒貧苦,朝不保夕,並且不斷被抓壯丁,充軍去打仗。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內重農桑,外獎戰功,國力不斷強盛,戰鬥力急劇上升,終於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了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封建帝國,結束了諸侯國連年征戰的混亂局面,並且收繳兵器,鑄成12個大銅人,平息戰爭。

2、秦國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設置郡縣等措施,促進多民族融合

秦國統一六國以後,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制度,促進了文化的統一和融合,修建直道,連接咸陽和其他地區,推行統一車距,讓馬車的式樣基本穩定;推行統一的文字字體,讓六國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統一的度量衡制度,廢除原來六個國家各自的度量衡制度,促進全國標準的統一。

同時,秦國為了防止六國復辟,將六國的貴族及家眷全部遷入咸陽,置於中央管轄之下,避免他們再起騷亂。在全國設置了36個郡縣,通過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管理,同時在中央設置三公九卿制,處理朝政大事,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管理基礎。

3、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的基本疆域範圍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派大將蒙恬北征匈奴,修建長城;南征百越,設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派人戍邊,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的基本疆域範圍。

自此,中華民族有了統一的國家疆域概念。

結語

秦朝統一六國以後,推行統一的法律體系、統一的交通軌道體系、統一的文字、統一的度量衡,為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做出貢獻;實行郡縣制及三公九卿制,構建了封建王朝的基本組織體系,為後世封建王朝的政治管理奠定基礎;將六國版圖納入秦國,建立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封建帝國,確定了中國的基本版圖,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奠定基礎。後世雖然分分合合,但統一的理念始終是中華民族孜孜不倦的追求。可以說,秦朝統一六國,居功甚偉!您說呢?


管理故事會


大家好,珍珍兒的新新今天跟大夥兒聊聊秦朝統一六國產生的積極影響,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秦朝統一六國帶來的積極影響不亞於一次大的人類技術變革。秦統一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幾百年的混亂局面,據統計,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五百多年的時間裡大大小小發生了600多次戰爭。除此以外,各諸侯國使用不同的貨幣、語言、文字,地域化嚴重,阻止了諸侯國之間的交流。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開啟了一個新時代,一系列的措施對整個中國都產生了深刻影響。且形成了中國人大一統的文化認同心理。接下來,我們就具體說說秦朝統一六國都帶來了哪些好處。

第一、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鑑於六國文字不統一的現象,秦始皇規定了官方文字“小篆”,推動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車同軌和統一度量衡,建立了一個統一的標準,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除此之外,秦始皇在全國加強交通建設,修了直道和馳道,各地的聯繫逐漸加強。這些措施都在不斷弱化其餘六國的文化,營造一種共同的文化,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文化認同心理,有利於加強整個國家的統一和中華民族的歸一。

第二,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戰國時期,官員的任命很多還是根據出身,以血緣作為條件。諸侯王給本國貴族分封采邑,讓他們直接去封地統治。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廢除了分封制,實行官僚政治,給官員定期發俸祿,任免都由秦始皇決定。這一項制度,被以後歷朝歷代所沿用,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

第三,開疆擴土,擴大了整個國家的疆域。


秦始皇命令蒙恬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加強了整個北方的邊防,還收回了整個河套地區。征服了嶺南,在嶺南設郡,將西南地區納入了國家的版圖。在秦朝的統治之下,整個國家的疆域都在不斷擴大,北到長城,東到大海,南到南海,西至隴西的一個大帝國。

除過以上幾點以外,秦始皇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尤其是秦始皇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為以後的封建王朝的行政建制提供了基本的框架,意義深遠。

秦始皇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創者,他的措施促進了中國民族的融合,形成了一個統一的中國。而且秦始皇奠定了以後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一些到今天仍然被沿用。

關注珍珍兒的新新,為您帶來更多歷史趣事,歡迎大家多多轉發、留言和點贊,您的支持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


珍珍兒的新新


一、揭開了此後封建王朝的帷幕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個最高官職。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長,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有左、右二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當於副丞相,負責掌管奏章、下達詔令和監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軍事長官,負責全國軍事事務。

二、郡縣制度代替分封制,是中國古代國家制度的一大進步

郡縣制度是春秋戰國時期以來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秦統一後,秦始皇確定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秦朝在全國始設36郡,後增至40餘郡。廢分封,立郡縣,奠定了中央集權制度。郡有郡守,郡守主持全郡政務,對上承受中央命令,對下督責所屬各縣。縣有縣令(不滿萬戶之縣長官稱縣長)主持政務,縣尉負責軍事和治安,縣丞負責司法。郡縣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縣以下是鄉、裡等基層行政機構。

三、統一度量、車軌、貨幣和文字等,便於政令推行及經濟文化交流

秦統一六國後,以商鞅變法時的度量衡為標準,全國統一。頒佈詔書,銘刻在官府製作的度量衡器上作為全國標準使用器具。戰國時的貨幣繁雜多樣,秦統一後廢除六國舊貨幣,以圓形方孔錢“秦半兩”為統一貨幣。還規定“車同軌”,輿寬一律六尺。戰國時,各國“文字異形”,給統一後的政令推行及經濟文化交流造成很大困難。完成統一的當年,秦始皇就下令“書同文”,以整理後較規範的“小篆”為標準,並寫成文字範本推行全國。後來又出現了簡化字體“隸書”。隸書的出現,是我國文字由古體轉化為今體的里程碑。

四、修建以都城咸陽為中心通達全國各地的道路,使使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在南攻百越時,為轉運糧餉,開鑿了溝通湘水和灕水的靈渠(今廣西興安縣北,長33千米),使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五、長城的修建,成為有效的防禦軍事

秦統一六國後,派蒙恬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並連接、增修秦趙燕三國舊長|城,建成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當時成為有效的抵禦軍事工程,今成為中國的象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