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經濟差距不斷拉大,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2019年全國各省區的GDP數據都已經公佈了。從經濟數據來看,南方地區的經濟總量佔據了全國的65%,北方的經濟總量只有全國的35%。南方經濟水平最低的西南地區也已經幾乎超越了西北和東北地區。為什麼南北差距會越拉越大呢?我們應該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利用經濟規律去分析問題。

一,上古時代北方的先發優勢

經濟重心南移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歷史趨勢。這告訴我們,在早期,中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後期轉移到了南方。為什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先來說說為什麼早期的經濟重心是北方。

中國是農耕文明國家古代世界主要有農耕文明、海洋文明、遊牧文明幾種類型。海洋文明重視沿海地區的開發,農耕文明重視內陸地區的開發。中國是最典型的農耕文明。在文明出現的初期,越有利於農業起源的地方,文明就越發達。在古代,北方的經濟更多依賴於農業,南方對商品經濟的需求更大。

北方更有利於原始農業發展在中國,南方的農業起源比北方早,但是南方的山地多,衝擊平原少,土地開發難度大。北方的平原大多數黃河衝擊形成的,土壤疏鬆。春秋戰國之前,中國人使用的農具基本都是原始農具,很少有金屬農具,因此更適應在北方開發。

上古時代北方氣候溫暖中國古代的氣候是不斷變化的,不過總體而言,春秋戰國之前的北方的氣候類似於現在的亞熱帶氣候,氣溫比現在高,降雨量也豐富。這樣的氣候有利於農業的發展。當時北方的生態自然環境也十分優越,黃土高原還是大片的森林,河西走廊一帶都是水草豐美之地。

二,南方的後發優勢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自然環境的變化,南方的優勢開始顯示了出來。從春秋戰國開始開始,這種變化就開始出現,南方的開發就加快了。南方的優勢表現為幾點。

南方更有利於商品經濟發展人類的經濟發展都是從自然經濟逐漸向商品經濟轉變。南方河湖眾多,擁有大量的優良港口,更有利於商業、對外貿易的發展。例如在西漢時期,嶺南一帶還是十分落後的,但是廣州已經成為了當時中國對外貿易的中心。尤其是在新航路開闢之後,東南沿海的國際貿易更是異常繁榮。北方也有國際貿易路線——絲綢之路,但是這條路憑藉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馬匹、駱駝,運輸量有限。另外,遊牧民族對路上絲綢之路的干擾很大。宋朝開始,路上絲綢之路就衰落了。

古代經濟重心南移

南方社會環境更加穩定南方西有橫斷山,南部是東南亞,東邊是大海,四周幾乎沒有外來威脅,一直以來比較安定。北方面臨大漠、青海、西域、東北四個方面的遊牧民族衝擊,歷史上戰亂不斷。戰爭對經濟的破壞很大,每當戰亂髮生,北方人就會大量遷徙到了相對穩定的南方,加速了南方的開發。

三,新中國建立後的南北經濟格局變化

中國近代的經濟格局變化,主要是沿著古代的發展趨勢不斷進步,如商品經濟不斷取代自然經濟,東南地區的經濟比重不斷上升。但是新中國建立後,北方經濟曾經出現了一次逆襲。這是為什麼呢?

新中國前30年推行了計劃經濟現在我們用“市場經濟”這個詞語來取代“商品經濟”這個詞語。新中國建立後,推行了“三大改造”,將中國的經濟轉為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也就是蘇聯模式。這種經濟體制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集中力量發展經濟,但是最大的缺點就是忽視經濟客觀規律,經濟活躍度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在經濟經濟期間,中國大部分的投資都在北方,尤其是在東北。這就造成了北方的經濟出現了短暫的“復興”。如果這個時代,國家將大量資金投入青海西藏,青藏高原也未必不會成為工業基地。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從第二次工業革命到20世紀末,世紀的產業支柱都是重工業,也就是煤鐵為中心的經濟。然而,90年代之後,從美國開始的信息化革命改革了世界經濟格局。原子能、微電子、基因技術等高科技產業興起,讓國家經濟的競爭演變為了科技的競爭。這一次改變使得世界上大多數的資源型城市走向了衰落,而興起的是一個個的科技智慧城市。計劃經濟時代興起的北方各大資源型城市都無法逃離這種趨勢。相反,南方輕裝上陣的城市更容易接納這種新興工業,如杭州、深圳就是這樣的高科技城市。目前,中國主要的網絡巨頭基本都是南方創立的。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從第二次工業革命到20世紀末,世紀的產業支柱都是重工業,也就是煤鐵為中心的經濟。然而,90年代之後,從美國開始的信息化革命改革了世界經濟格局。原子能、微電子、基因技術等高科技產業興起,讓國家經濟的競爭演變為了科技的競爭。這一次改變使得世界上大多數的資源型城市走向了衰落,而興起的是一個個的科技智慧城市。計劃經濟時代興起的北方各大資源型城市都無法逃離這種趨勢。相反,南方輕裝上陣的城市更容易接納這種新興工業,如杭州、深圳就是這樣的高科技城市。目前,中國主要的網絡巨頭基本都是南方創立的。

雖然南北方的經濟差距拉大,但是這並不代表北方會走向衰落,因為差距只是相對的。任何一個國家的地區經濟都無法達到平衡,即使是在美國也是如此。每個地區都應該找到適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的模式,地區和地區之間應該形成分工。如此,經濟才會相對協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