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明朝對外戰爭沒輸過,清朝對外戰爭沒贏過,你怎麼看?

西湖邊的耕田人


不想回答了!更不想評論。都吹明朝。繼續吹吧。給你們上一些來自頭條的截圖吧。


看透江湖


事實上,明朝和清朝在對外戰爭中的表現,可謂是“五十步笑百步”,都曾有過不少輝煌,當然也留下了滿地的雞毛。

首先,明朝和清朝在王朝鼎盛時期的歷次對外戰爭中基本上都取得了勝利(在此,小編就不把明清之間的戰爭作為彼此的對外戰爭來討論了,這樣對明朝不太公平)。



比如,明朝洪武和永樂年間歷次對殘元勢力的討伐戰爭,許多都是以明軍大獲全勝告終。而清朝初年,在對葛爾丹、對沙俄的戰爭中,也都取得了勝利。

明朝和清朝不同的是,明朝悲催的時刻主要集中在明中葉。而清朝則是自近代以來,基本上都已失敗告終。

首先是滿地雞毛的明中葉:

明朝自土木堡之變,軍力便每況越下,被北方的蒙古騎兵打怕了。此後,明軍大部分時間都只能龜縮在長城之內,基本上不敢與蒙古騎兵野戰。不僅如此,面對蒙古騎兵的頻發南侵明軍往往都只是遠遠的目送,而不敢正面還擊。這其中尤其以嘉靖年間軍備廢弛程度尤為嚴重,幾乎是明軍戰力的最低谷。



眾所周知,嘉靖是個出了名的修仙皇帝,平日裡不理朝政,就一門心思的躲在深宮中修仙。於是,朝政都掌握在權奸嚴嵩手中,導致朝政昏暗,軍備廢弛,出現了南倭北虜的困難局面。東南沿海遭受倭寇的不斷襲擾,最尷尬的是區區幾十名真倭甚至一路燒殺至南京城下,最終才被數倍的明軍消滅。

南方焦頭爛額的同時,北方同樣諷刺,數十萬明軍不僅沒能擋住區區幾萬韃靼騎兵,還被人家一路殺抵京郊,大肆燒殺搶掠後,滿載而歸。而這期間,四周明軍居然眼巴巴目送敵人離去,沒有半點抵抗,實在是大明之恥。

當然,明朝此時也可謂是低谷反彈,此後不久便迎來了輝煌的明臣時代。在高拱、張居正、戚繼光、李成梁等一眾文臣武將的支持下,大明國力快速復振,軍力極速增強。經過萬曆中興後,明朝接連在寧夏之役、朝鮮之役和播州之役這三場對內對外的重要戰役中取勝。



尤其是朝鮮之役,禦敵於國門之外,在朝鮮半島上擊敗十幾萬日本戰國時代的豪華軍團,一戰打出了大明的雄風,重塑了大明的東亞霸主地位。

即便到明末時期,明朝在半死不活的情況下,還是能擊敗遠道而來的西方勢力,儘管也是慘勝,但這倒還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相比之下,清朝中後期基本上就是一條路黑到低。



實際上,清朝軍力的衰退從乾隆時代就已經很顯著了,那時乾隆所謂的“十全武功”,多半都是諱敗為勝的,比如緬甸之役,清軍傷亡慘重,卻沒能打服緬甸,最後還得得花錢買面子了事。到嘉慶年間,清軍就幾乎連內部的烏合之眾都壓制不住了。比如天理教起義,林清區區百多人都敢直犯宮闕,實在是古往今來未嘗有過之恥辱。

而更大的恥辱還在近代,自鴉片戰爭後,清朝在面對列強的戰爭中,基本上都是慘敗收場,然後就是不斷的簽署不平等條約,不斷的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即便是偶爾的勝利,最後都因為清政府的軟弱,而讓列強不勝而勝,比如中法戰爭。



更悲劇的是,晚清難得的洋務運動,最後也沒能取得如晚明的萬曆中興那樣的輝煌局面。前者是在國外痛揍日本,後者則是被日本痛揍,最後還簽署了恥辱的《馬關條約》。

綜上所述,同樣都有滿地雞毛的時候,但清朝顯然比明朝差太遠了……



這些歷史要讀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準確,明朝對外戰爭不可能沒有敗績,清朝對外作戰也不可能沒有勝績。通過這個問題,我倒是覺得提問者的意圖是想問明清兩朝對西方國家和周邊國家作戰的戰績。明清兩朝對西方國家和周邊國家作戰中明朝的勝績確實比較多,清朝的敗績比較多也主要是集中在晚清時期。

明朝在對外作戰中的確實勝績比較多。明朝初年對外作戰主要是周邊一些小國家,尤其是明成祖朱棣時期。明太祖和明成祖時期依靠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基本上確定了明朝時期的藩屬體系。明朝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周邊國家根本不是明朝的對手。明朝中後期雖然國力衰落,但是明朝畢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所以明朝在對外戰爭中還基本上是以勝利結束。明朝中後期最重要的對外作戰應該是萬曆援朝之役。當時明朝將領在朝鮮打敗了正在勢頭上的日本,同時也挫敗了日本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的企圖。明朝中後期除了援朝之役,最重要的對外作戰應當是抗擊倭寇。明朝中後期,東南沿海一帶倭患嚴重,倭患使得沿海地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損害。明朝在對倭寇作戰中,也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基本上肅清了倭患。

明朝中後期,明朝除了要應對周邊國家問題之外,還面臨著許多新問題。明朝中後期正好處於西方國家大航海時代。西方國家開始進行大航海,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西方國家除了開闢新航路之外,還在世界範圍內開闢殖民地,到處侵略亞非美地區。這時候明朝也成為西方國家覬覦的對象。當時明朝實力依然比較強勁,西方殖民者也不敢大規模入侵明朝。西方殖民者也只是在明朝沿海名將地區進行有限的騷擾,以求獲得一個立足點。如論是葡萄牙還是西班牙和荷蘭都是在東南沿海騷擾。

明朝軍隊在屯門海戰中打敗了葡萄牙軍隊,後來又在新會縣發生茜草灣之戰,明朝軍隊再一次打敗葡萄牙人。

明朝和荷蘭人發生料羅灣海戰,明朝軍隊打敗了荷蘭人的入侵,此後明朝又多次挫敗荷蘭人的陰謀。

1637年,明英之間發生戰爭,明朝打敗英國人,英國人賠償白銀2800兩。

明朝對外戰爭也並不都是以勝利而結束。明朝曾經將越南納入到大明版圖之內,但是最終並沒有守住這塊土地。明朝陷入了“越戰”泥潭,最後被迫從越南撤軍。明朝抗倭戰爭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是卻也在某些戰役中失敗。明朝萬曆年間也曾經和緬甸發生過戰爭,最終明朝失去了孟養、木邦等宣慰司。

所以也不能說明朝對外戰爭基本上沒有失敗過。那麼清朝對外戰爭基本上沒有贏過嗎,其實也未必。

清朝後期對外戰爭確實經常失敗。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國以相對劣勢的兵力戰勝了貌似強大的清朝,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56年戰火再一次點燃,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再一次戰敗,北京城被攻陷,圓明園被燒。清政府同英法聯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進一步加深。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再一次敗給了小國日本。清政府苦心經營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洋務運動宣告破產。清政府被迫同日本人簽訂了更加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清政府再一次敗給了八國聯軍。清政府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幾次戰爭是清朝在對外戰爭敗得比較慘的戰爭,這幾次戰爭也都被國人所銘記。我們之所以記住了這幾次戰爭,主要因為這次戰爭太過重要,而且這幾次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傷害太大。這幾次戰爭後,清政府同西方列強簽訂了一些列不平等條約,賠付了大量賠款,割讓了許多領土,喪失了許多主權。由於清政府在近代戰爭中一次又一次慘敗,所以不少讀者才會覺得清政府在對外戰爭中一直處於失敗之中。

其實綜合清朝二百六十多年曆史,清政府對外戰爭的戰績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差。清朝建立之初就曾經和俄國人發生過戰爭,為了東北部邊疆問題,中俄之間發生了兩次雅克薩之戰。兩次雅克薩之戰都以清朝的勝利結束。清政府同俄國人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

乾隆皇帝時期也和周邊國家發生過戰爭。清政府曾經和緬甸發生過戰爭,最終緬甸納入到清朝朝貢體系之中。清政府和越南之間也發生過戰爭,最終越南也納入了朝貢體系當中。乾隆皇帝時期兩次平定了尼泊爾叛亂,把尼泊爾也納入到朝貢體系之中。

即使進入近代以後,清政府對外戰爭也不全是以失敗告終。清政府在對外戰爭中也有勝利的例子。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中法戰爭中法國海軍擊潰了福建水師,取得海上勝利。但是在陸地上清軍在馮子材等人的率領下取得了鎮南關大捷,清軍轉敗為勝。鎮南關大捷之後,法國的茹費理內閣倒臺,法國陷入絕境。中法戰爭中,清政府先敗後勝,算是跟法國打了一個平手。

晚清時期,中亞小國浩罕汗國軍事將領阿古柏受到沙俄支持入侵我國新疆地區。1876年,左宗棠率領軍隊打敗了阿古柏入侵軍,阿古柏兵敗自殺。左宗棠成功收復了新疆,粉碎了英、俄勾結阿古柏侵佔新疆的企圖,維護了中國的領土主權,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通過以上史實,我們可以看出來明朝在對外作戰中勝多敗少,近代以來清朝則是敗多勝少。我們簡單探討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戰爭勝負呈現在戰場上面,而決定戰爭勝利的因素往往是綜合國力。明清兩朝之所以在對外戰爭中戰績不同,根本原因在於兩國的相對綜合國力不同。

明朝中後期西方國家已經進行了大航海時代,西方國家也已經在世界範圍內進行殖民擴張。但是當時西方國家的力量還相對弱小,他們還不足以對抗明朝。即使明朝已經衰落,西方國家的綜合實力依然弱於明朝。由於西方國家的整體實力有限,所以他們也不敢對明朝發動大規模戰爭,只敢在一定範圍內騷擾明朝邊疆地區。每一次騷擾的規模也不大,明朝和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的戰爭規模都不大。明朝周邊國家的實力更是比較弱小,這些國家很難和強大的明朝抗衡。這些小國最後也都納入了明朝朝貢體系之中。

清朝初年的綜合國力和西方對比差距也沒有那麼大,所以才能擊敗俄國人,才能一次又有一次拒絕英國人的通商請求。但是到了清朝中後期,情況則發生了改變。英國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進行或者完成工業革命,清朝依然是落後腐朽的封建社會。歐美強國的綜合國力大大超過了清朝,所以清政府在對外戰爭中才會基本上處於劣勢,也能很難徹底打敗帝國主義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