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三傑:王士珍

王士珍與段祺瑞、馮國璋並稱“北洋三傑”,而王士珍被稱為北洋之龍,為三傑之首。但似乎比起段祺瑞、馮國璋二人,他的出場率並不高。那他是如何壓過段、馮二人位列三傑之首。


北洋三傑:王士珍

甲午戰爭之後袁世凱在天津小站以德國軍制為藍本,制訂了一套近代陸軍的組織編制、軍官任用和培養制度、訓練和教育制度、招募制度、糧餉制度等為內容的建軍方案。

也稱為小站練兵,而北洋三傑都是發跡於小站練兵。三人年紀相仿,均出身貧寒,三人都有從軍經歷,都經歷過甲午戰爭。三人都是武備學堂的優秀畢業生。(三人上半生的歷程幾乎相同,這也是三人能從清末北洋如此混亂的局勢中一路高升的原因)

1861年8月19日,王士珍出生於河北正定的一家書香門第。在年幼時,父親早亡。所以在15歲時王士珍就開始了軍伍生涯。

1885年,24歲的王士珍,進入天津武備學堂,學習炮兵,成績優異畢業後在山海關任教官。

1894年,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出兵協助鎮壓。而日本正想以此為契機奪取朝鮮,隨後爆發了甲午戰爭。王士珍也帶領炮隊官兵學員隨葉志超赴朝助戰。


北洋三傑:王士珍

王士珍率領炮隊學兵堅守平壤頑強鏖戰,給日軍以重大殺傷。在戰鬥中,王士珍左手無名指被炸掉,額頭左上部被彈片擊傷,留下一寸多長的傷口。敵軍四面合圍,王士珍又突圍殺出。兵敗後駐防山海關。而當時的袁世凱也因甲午戰爭被清廷相中訓練新軍,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袁世凱那麼喜歡三傑,可以因為都經歷過甲午戰爭。


北洋三傑:王士珍

1895年,清廷命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袁世凱在小站練兵之初,左右手分別是徐世昌和唐紹儀,這兩個人都是文人,並不知曉軍事。而他招攬的一班中層幹部,也都是靠人際關係網絡的,看重的是關係、忠誠,而並不真正具備軍事才能。所以這時他的最重要的是培養自己在軍中的嫡系,當蔭昌曾(擔任過天津武備學堂的總辦)將自己的得意弟子王士珍推薦給他時,如獲至寶。王士珍面面俱到,且極有規劃。不久就任督操營務處會辦,右翼第三營步隊幫統,兼步隊學堂監督。而後,又升任他為工程營管帶,兼德文學堂監督。


北洋三傑:王士珍

1899年,袁世凱聽說清政府將派他任山東巡撫,讓王士珍去山東巡視,為自己山東上任做好計劃,不到一個月,即將山東沿海各要隘、軍營情況全部勘察清楚,連駐兵計劃也作了周密安排。返回後,袁世凱對王士珍十分滿意,即委派王士珍為小站留守司令官,指揮各軍依次從小站開赴山東。而當時的山東義和團運動風起雲湧。袁世凱讓王士珍參謀山東全省軍務,不久平定山東義和團。

王士珍為袁世凱的飛黃騰達立下了汗馬功勞,而自己也水漲船高,仕途平步青雲。

在此期間袁世凱曾邀請德國駐膠州總督到濟南閱操新軍,當看到新軍操練精嫻,讚揚主持操練的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為“北洋三傑”。(這也是北洋三傑的來歷)

1901年,袁世凱接替李鴻章當上了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王士珍也被任命為北洋常備軍左鎮翼長,兼理全軍操防營務處,專司訓練。在此期間,他為袁世凱推行新軍,寫了《常備、後備、續備軍章程》。隨後,清廷編練三十六鎮軍隊,王士珍為軍政司正使。而後兼任了第六鎮統制官,授正黃旗蒙古副都統,賞頭品頂帶。

1906年,清廷舉行會操,王士珍以軍令司正使負責會操。結束後,參觀者都稱讚說:“法令之嚴明,戰術之嫻習,中國前此未有也。”秋操大獲成功,王士珍因此還得到了慈禧的接見,被升任江北提督。而這時的王士珍的聲望遠在段、馮二人之上。袁世凱之下第一人。

1908年,光緒、慈禧相繼去世,溥儀繼位,生父醇親王載灃攝政,勒令袁世凱回家養病,王士珍也申請辭官,一則為避免嫌疑,二則為報袁世凱知遇之恩。


北洋三傑:王士珍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復出,第一個奏請就是讓王士珍襄辦湖北軍務。但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1912年,溥儀退位,王士珍竭力為清室爭取優待條件,最後辭官回家,表示忠於清廷。可能他是舊軍出身,他對清廷還是忠心的,但對袁世凱也是懷有知遇之恩。

袁世凱任大總統後,“北洋三傑”中的段祺瑞、馮國璋的勢力逐漸坐大,跟袁世凱離心離德,袁世凱馬上想起了對他忠心耿耿的王士珍,想借助王士珍壓制二人。最後,段祺瑞設計,以朋友的名義邀請他來車站,強行架上開往北京的火車。袁世凱大喜,授予王士珍陸軍上將軍銜。隨後設立的陸海軍大元帥統帥辦事處,任命王士珍為六大辦事之一,但實權最大。


北洋三傑:王士珍

1915年,代理段祺瑞的陸軍總長。而後就是袁世凱的稱帝鬧劇,短短的帝王也耗盡了袁世凱最後的精力。也瓦解了北洋政府,進入了軍閥混戰。袁世凱死後,王士珍繼續留任,併兼任京畿警備總司令。

1917年,黎元洪大總統與段祺瑞國務總理的府院之爭,給了張勳機會率辮子軍進京。王士珍也因對清廷的忠心,也隨張勳把12歲的溥儀抬出來宣佈清帝復辟。但這場鬧劇僅12天就以失敗告終。段祺瑞又重新當上了國務總理。而王士珍也徹底失勢,也可能是完全心灰意冷,一心退出政治。回鄉隱居去了。


北洋三傑:王士珍

之後馮國璋成為總統後段祺瑞任國務總理,王士珍則任陸軍總長,一時,北洋人心大振,“北洋三傑”也成為世人傾慕的對象。但這樣也是北洋的迴光返照,各方的矛盾重重。大打出手也只是時間問題。

王士珍晚年,篤信黃老之術,修道。在北京成立道德學社,親自為社長。王士珍歸隱後雖然想超然於政事之外,但由於他是北洋的元老,各方都比較信任他,因此他兩次組織治安維持會,盡心竭力的維護社會秩序,使北京免遭戰爭的災難,此後,王士珍還幾次主持了北京的慈善活動。

1930年7月10日,王士珍因腸癌而在北京去世,北洋之龍也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他的一生如果說失敗的話,可能也就是對清廷,袁世凱的愚忠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