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和日本達成協議,連北洋的督軍都不知道段祺瑞是怎麼想的!

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歐洲的列強已經無暇東顧了。日本趁機擴大在中國的勢力,在一戰爆發不久後,日本就以參戰的名義奪取了德國佔據的中國膠州灣和膠濟鐵路沿線地區。美國參加世界大戰的時間最晚,還保存著一定的實力,當時的駐華公使芮恩施就呼籲美國對中國一定的援助,來抵制日本在中國的擴張。

段祺瑞和日本達成協議,連北洋的督軍都不知道段祺瑞是怎麼想的!

在1917年出,美國對德國宣戰,命令芮恩施設法讓中國政府和美國採取一致的行動。芮恩施連日拜訪段祺瑞和黎元洪等人,希望他們可以跟美國一起對德國採取行動。在芮恩施的動員下,北京政府對德國潛艇封鎖公海,向德國提出了抗議。

日本知道美國插手中國和德國的外交後,也一反常態,開始鼓勵中國參戰。但是日本在鼓勵中國參戰的同時還和英法俄等國以中國參戰為條件,來獲取議和之後援助日本獲得德國在中國山東和赤道以北島嶼的領土權利。

但是在中國向德國政府提出抗議後,美國和日本在中國對德國的態度上的分歧就明顯的表現出來了。美國國務卿指使芮恩施向中國表示,美國不願意看到中國參加世界戰爭,歐洲的戰局還不用中國參戰。美國政府改變支持中國參戰後,就得到了黎元洪的支持。

段祺瑞和日本達成協議,連北洋的督軍都不知道段祺瑞是怎麼想的!

而段祺瑞為了解決擴充軍隊後的財政問題,在日本的慫恿下決心對德國宣戰。表示對德國絕交後“需費甚巨”,希望協約國們可以酌情的增加關稅或者延長庚子賠款的期限。日本表示,對加稅和延緩賠款表示贊成。在3月初,段祺瑞就制定了一份《加入協約國條件節略》,段祺瑞親自把這份文件帶到總統府讓黎元洪蓋印,但是黎元洪以事關重大為由,拒絕蓋印。段祺瑞氣的當晚就宣佈辭職然後去了天津。段祺瑞的離職,使得剛緩和的府院之爭,驟然激化。

段祺瑞去了天津之後,黎元洪趁機想改組內閣。於是,黎元洪把徐世昌、王士珍和來到北京的馮國璋一起請到總統府。黎元洪向讓徐世昌出任總理、王士珍出任陸軍總長,但是遭到徐世昌和王士珍的推辭。馮國璋則親自跑到天津去勸段祺瑞復職。馮國璋去天津的之前和黎元洪商議好了段祺瑞復職的條件,段祺瑞見黎元洪服軟了,就返回了北京。並且密電各省和外國公使,表明內閣對德國的外交方針已經獲得了總統贊成。

段祺瑞和日本達成協議,連北洋的督軍都不知道段祺瑞是怎麼想的!

北京政府宣佈對德國絕交後,參戰不參戰成了府院和國會之間的鬥爭焦點。但是孫中山堅決反對參戰,還致電給參議院和眾議院,上海、廣州、武漢的商會也相繼通電反對向德國宣戰。段祺瑞帶著梁啟超向黎元洪施壓,被黎元洪以輿論反對來拒絕參戰。不光國民黨和孫中山,北洋各省的督軍也有大多不理解段祺瑞參戰的用意。儘管日本一再逼迫中國加入協約國對德國的宣戰,但是段祺瑞一時半會兒無法實現參戰的意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