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三傑——袁世凱的龍虎狗

北洋之龍——王士珍

王士珍(1861年8月19日-1930年7月1日),直隸(今河北)正定人,字聘卿,號冠儒,北洋三傑之首,他憑藉過人的才智和卓越的政績,得到袁世凱的青睞,先後擔任軍政要職,直至陸軍部長、總參謀長和北洋總理。1918年,王士珍退出政壇,隱居北京,1926年5月任京師臨時治安會長、京師救濟聯合會會長等職。1930年7月,王士珍患肝癌,卒於北京,享年70歲。

北洋三傑——袁世凱的龍虎狗

王士珍

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在王士珍15歲時,被正定鎮臺葉志超看中,收在屬下當勤務兵。光緒十一年(1885年),入天津武備學堂。

1894年12月,清政府委派袁世凱督練新軍。袁世凱請蔭昌舉薦人才。蔭昌便把他的得意弟子王士珍推薦到小站。袁世凱又從武備學堂畢業生中物色到了段祺瑞和馮國璋二人。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奉詔到小站檢閱新建陸軍,向袁世凱贊王士珍:“此人負治國之才,不第長於軍事也。”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冬,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王士珍任軍事參謀。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袁世凱成為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他任命王士珍為北洋常備軍左鎮翼長,兼理全軍操防營務處,專司訓練。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0月,清政府在河南彰德舉行軍事演習,即會操。王士珍以軍令司正使負責會操。彰德會操引起外國列強的極大關注,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得知彰德會操成功,極為高興,親自召見王士珍,予以獎賞。 這時王士珍的聲望遠在段、馮二人之上。

北洋三傑——袁世凱的龍虎狗

彰德會操北洋軍官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復出,第一個奏請就是讓王士珍襄辦湖北軍務,袁世凱當上總理後,王士珍就成為陸軍大臣。宣統四年(1912年)二月十二日,溥儀退位。王士珍為清室優待條件竭力爭取,最後為表示忠於清廷,不願副署退位詔書,辭官退居家鄉正定城內。

1915年5月,王士珍只好暫行代理陸軍總長一職。袁世凱想做中華帝國的皇帝。楊度、梁士詒、陳宦等紛紛奔走勸進,封爵進位後又無不彈冠相慶。但王士珍比較清醒,超然與外,不為帝制所動。雲南起義之後,北洋內部分崩離析,為了維護北洋的團結,袁世凱又讓他兼任總參謀長,兩人密談退位之法。6月6日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王士珍任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

北洋三傑——袁世凱的龍虎狗

王士珍

1917年6月14日,張勳借調停黎、段矛盾之名進京擁清廢帝復辟。7月1日,王士珍隨同張勳等把12歲的溥儀抬出來宣佈清帝復辟,張勳、王士珍等7人為內閣議事大臣,授王士珍參謀部尚書。這場復辟醜劇僅12天就以失敗告終。段祺瑞又重新當上了國務總理,王士珍感到無臉見人,想再次回鄉隱居,但段祺瑞不但不譴責其有罪,竭力挽留,直係軍閥馮國璋成為總統後段祺瑞任國務總理,王士珍則任陸軍總長,一時,北洋人心大振,“北洋三傑”也成為世人傾慕的對象。

1917年9月1日,護法戰爭開始。段馮“虎”、“狗”內訌,王士珍無可奈何,對人連連嘆息;“兄弟鬩於牆,自毀家門。”11月20日,馮國璋免去段祺瑞國務總理的職務,請王士珍組閣。王士珍不得已,出任內閣總理,但宣稱:“本總理今天一個人來,將來一個人去,決不更動內閣的一個人。”

當馮國璋任命段祺瑞為參戰督辦後,王士珍向段祺瑞妥協,把陸軍總長讓給段祺瑞的親信段芝貴。他的總理任期僅僅三個月,便永久的離開了政壇的是是非非。

王士珍晚年,篤信黃老之術,並結識道學大家段正元,為其修養所折服,便在北京成立道德學社,親自為社長,聘段正元為社師,宣講道術和修身養性之道。王士珍歸隱後雖然想超然於政事之外,但由於他是北洋的耆老,一些北洋舊人有事還是找他商議,而他也樂意調和其間。 直皖戰爭和直奉戰爭時,他都以北洋元老的身份居中調停。

王士珍在軍界多年,各方都比較信任他,因此他兩次組織治安維持會,盡心竭力的維護社會秩序,使北京免遭戰爭的災難,受到京師民眾的欽佩,此後,王士珍還幾次主持了北京的慈善活動,1930年7月10日,因腸癌而在北京去世。

北洋之虎——段祺瑞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曾用名啟瑞,晚年號稱“正道老人”,生於安徽合肥,所以又稱“段合肥”。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號稱“北洋之虎”,皖系軍閥首領,孫中山“護法運動”的主要討伐對象。

號稱“六不總理”,曾四任總理,四任陸軍總長,一任參謀總長,一任國家元首。是中國現代化軍隊的第一任陸軍總長和炮兵司令。任過中國第一所現代化軍事學校——保定軍校的總辦。

北洋三傑——袁世凱的龍虎狗

段祺瑞

光緒十一年(1885年)9月段祺瑞以優異成績考入武備學堂第一期預備生,旋分入炮兵科。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式陸軍時,段祺瑞被調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陸軍左翼炮隊第三營統帶,旋兼行營武備學堂炮隊兵官學堂監督、代理總教習。

民國元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出山,急令段祺瑞為第一軍統領兼湖廣總督。段祺瑞由於早年出國留學,接受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深知中國的落後源於集權腐敗的家天下統治。於是在討伐革命軍時,並不真的大舉進攻,而是與革命軍談判並接連電告清廷內閣、軍諮府、陸軍部,聲言:“共和思想已深入將士之心,將領頗有不可遏之勢。壓制則立即暴動,敷衍亦必全潰。”

一造共和

民國二年(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聯名握有重兵的46名將領,致電清廷內閣、軍諮府、陸軍部,一致要求“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清廷如不速斷,則江海盡失,勢成坐亡”。2月5日,段祺瑞再率第一軍全體將領致電清廷。2月12日,隆裕太后宣佈清帝退位。

二造共和

民國四年(1915年),段祺瑞反對袁世凱稱帝,所以被迫卸去職務。袁稱帝前,他曾五次勸阻,結果三次被拒絕,兩次吃了閉門羹。他勸阻袁世凱稱帝,說此事關係國家安危及袁氏身家性命是萬不能做的。而袁稱帝后,出於他受袁世凱幾十年知遇之恩,雖未公開聲討,但絕不參與,且未獲任何封賞。袁世凱死後,段祺瑞推舉黎元洪任大總統,平息了南方革命軍的反對聲音,恢復國會和《臨時約法》。

三造共和

民國六年(1917年)2月16日,段祺瑞力主加入協約國,黎元洪表示反對,因對德宣戰問題府院發生激烈衝突,段祺瑞主張宣戰,黎元洪不同意,爭執不下,段祺瑞去職。6月14日張勳復辟。後段祺瑞立即到馬廠準備討逆。3日段祺瑞以討逆軍總司令名義發出討伐張勳的通電,在馬廠誓師,並與馮國璋聯電數張勳八罪,發表討伐張勳檄文。12日即攻入北京,趕走張勳恢復共和。後,馮國璋任總統,段祺瑞任總理。

民國九年(1920年)直奉兩繫結成反段聯盟進攻皖系。皖系方面號稱定國軍,段祺瑞為總司令。這次戰爭歷時五日,皖軍大敗,數萬新組建的邊防軍大半覆沒。同年7月19日,段祺瑞被迫辭職,7月23日,直奉兩軍至北京,接收了南北苑營房,下令解散安福國會,通緝王揖唐、徐樹錚、段芝貴等十人。徐樹錚等逃往日本。

北洋三傑——袁世凱的龍虎狗

段祺瑞

北洋三傑——袁世凱的龍虎狗

執政紀念銀幣

民國十四年(1925年)4月24日,段正式下取消法統令,廢除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由臨時參政院替代之。民國十五年(1926年)3月18日,北京群眾五千餘人,由李大釗主持,在天安門集會抗議,要求拒絕八國通牒。段祺瑞執政府(段祺瑞當時不在執政府,亦未命令開槍)竟下令開槍,當場打死四十七人,傷二百餘人。

民國十五年(1926年)年4月9日被馮玉祥驅逐下臺,退居天津日租界當寓公,潛心佛學,自號“正道居士”。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拒絕與日本人往來,頗有操守。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月21日,段祺瑞悄悄離開天津,脫離日本人的勢力範圍。1月24日段祺瑞移居上海。

段祺瑞一生中曾經“三造共和”。1911年,段祺瑞率前線北洋將領46人聯名致電清政府籲請清帝退位,結束了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袁世凱蓄意稱帝時,反對帝制。1917年張勳復辟,段祺瑞率兵討伐,使復辟破產。其實,段祺瑞“三造共和”的目的是為自己爭權,在推翻袁世凱和張勳帝制後,仍實行獨裁統治。

段祺瑞派心腹徐樹錚收復外蒙居功至偉。辛亥革命後,外蒙古因沙俄扶植脫離中國,當時的中國根本無力與沙俄對抗,然而段祺瑞瞅準俄國爆發十月革命,無暇顧及外蒙,派徐樹錚一舉收復外蒙,舉國人民歡欣鼓舞。外蒙的迴歸,不僅打擊了民族分裂勢力,更保證了中華民國的領土完整與主權統一。在這一點上,作為當時的政府首腦,段祺瑞值得稱頌。

作為一國軍政首腦,給段祺瑞送禮的人自然會排成長隊,但他從來不收禮。江蘇督軍齊燮元曾送給段祺瑞一件幾扇鑲嵌著各種寶石的屏風,五光十色,非常珍貴。段祺瑞的家裡人都喜歡得不得了,盼望段能留下這件寶物。誰知第二天一早,段就派人將屏風歸還給了齊燮元。張作霖給段送來一些東北特產,並不值錢,但段祺瑞死活不肯收,最後在張作霖副官一再懇求下,才勉強收下兩條江魚。

當時,達官貴人三妻四妾很時髦,段祺瑞也沒有例外,討了幾房姨太太。他的第四位姨太太,貌美如花,知書達禮,段祺瑞很喜歡。但她一進門就愁眉不展,心事重重,原來她已經有了意中人。段祺瑞便忍痛割愛,成全她和意中人的婚事。段祺瑞讓姨太出嫁的事,在當時傳為佳話。

北洋之狗——馮國璋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縣西詩經村人,直係軍閥的首領,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馮國璋早年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曾任北洋步兵學堂總辦兼督練營務處總辦。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馮國璋任中央練兵處任軍學司正使,後歷任統制和第一軍總司令。其為人亦首亦尾,但聰明好學、勤奮刻苦。辛亥革命時率領北洋軍鎮壓武昌起義。後曾奉命率軍進攻南京,鎮壓“二次革命”。又出任江蘇都督,坐鎮東南。袁世凱稱帝后曾任命他為參謀總長,後來又讓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徵滇總司令,他均未上任。並聯合五將軍發出逼迫袁世凱取消帝制的通電。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經過國會補選馮國璋為副總統,在南京辦公。後黎元洪與段祺瑞爆發“府院之爭”,引發張勳復辟,為段祺瑞所鎮壓。黎元洪辭職,馮國璋進京任代理總統,段祺瑞復任國務總理。民國七年(1918年)8月13日,馮國璋通電辭去副總統,於民國八年(1919年)返回河間故里。民國八年(1919年)10月,馮國璋抵北京,12月28日病逝,終年60歲。

北洋三傑——袁世凱的龍虎狗

馮國璋

光緒十年(1884年),25歲的馮國璋隻身來到大沽口淮軍直字營,通過在該營任文書的族叔介紹,入伍當兵。經保薦,馮國璋進入

天津武備學堂,習步兵科。

甲午戰爭後,以清朝駐日公使裕庚隨員身份赴日。馮國璋在日本期間,為考察日本軍事,結交了日本軍界人士福島安正、青木宣純等人。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馮國璋回國後,當時,袁世凱正在積極籌辦小站練兵事宜,急需軍事教學人才,見到馮國璋所整理的軍事資料如獲“鴻寶”,遂招馮國璋入小站輔佐編練新軍。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馮國璋署理正黃旗蒙古副都統,兼任陸軍貴胄學堂總辦。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爆發了起義,迅即佔領武漢三鎮。清政府急忙派陸軍大臣蔭昌率兩鎮北洋軍赴湖北鎮壓革命,同時又任命馮國璋為第二軍軍統,隨後增援南下。

北洋三傑——袁世凱的龍虎狗

馮國璋

在袁世凱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後,馮國璋聽聞袁氏父子在京策劃帝制的消息後,十分驚訝。於是於民國四年(1915年)6月親赴北京謁袁。馮國璋回到南京後,北京“籌安會”即公開倡導恢復帝制,馮國璋不敢不信又不敢全信,只得去密電向反對帝制的總統府機要局局長張一磨詢問,不久得到“事出有因”的答覆。馮國璋深感受騙,便憤憤不平地說:“他哪把我們當自己人呢?他的做功倒真不壞!”從此,馮國璋與袁氏的矛盾逐漸尖銳化。民國五年(1916年)3月9日致電袁世凱銷假視事,從此放開膽量,公開反對帝制,遂成為“北洋派中反對洪憲皇帝之第一中心人物”。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出任總統。民國五年(1916年)10月馮國璋被選為副總統,11月在南京宣佈就職,仍兼江蘇督軍。民國六年(1917年)2月,馮國璋赴京調解黎元洪與段祺瑞因對德斷交而引起的“府院之爭”。

民國六年(1917年)7月1日,張勳在北京擁戴溥儀復辟,黎元洪避入日本公使館,致電南京請馮國璋代行總統職權,維護共和。18日致電促馮國璋北上就大總統之職,馮國璋來京就職代大總統,無疑加深了馮段之間的矛盾,促進了北洋集團的分裂。

北洋三傑——袁世凱的龍虎狗

馮國璋與段祺瑞

段祺瑞深知阻礙“武力統一”的主要障礙是馮國璋,於是便指使親信王揖唐為首的“安福俱樂部”收買政客,操縱國會選舉,把馮趕下臺去。安福系乘馮國璋繼黎元洪總統任期已滿,按照事前段祺瑞的部署選舉徐世昌為新總統,只得把總統的“寶座”讓了出來。徐世昌上臺後,企圖調解直、皖兩系矛盾,馮國璋於民國八年返京,此次進京雖然是打著調合直、皖兩系分裂的旗號而來,但實際上,他依然想通過他的斡旋促進直系內部團結,以對抗皖系,並伺機東山再起。此外,他進京的另一任務,則是企圖把陸軍部於民國八年(1919年)6月裁撤的第十五、十六師的糧餉局奪回來,以保其外快財源不致中斷。然而一切都未能如願,即於12月28日突然病逝,時年60歲。馮國璋臨終口授遺言給徐世昌總統:“和平統一,身未及見,死有遺憾,希望總統一力主持,早日完成。”

1910年,馮國璋為《馮氏家譜》重修作了序言,並規定今後馮氏家庭以“國家海禁開,東方大事起”十字為排輩次序。馮國璋曾孫輩本也該從“禁”字,但因政治氣候和社會環境所迫,只能違逆祖上的遺訓,以示與“反動家庭決裂”。所以到馮鞏這一輩孩子就不再以“禁”字排輩了。而到了馮鞏的下一代,則又接著“開”字的順序取名,馮鞏的兒子就叫作“馮開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