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代富有地方特点的青铜时代陶器浅论

在典型的商周文化分布区的四周、同时还存在许多有地方特点的彩陶或印纹陶文化。例如在黄河流域上游的青海、甘肃一带有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等;在长江流城的华南和东南沿海一带,分布有所谓“几何印纹硬陶文化”;在东北地区有西团山文化、在河北东北部与辽宁西南部有夏家店文化。现就其主要特征分别叙述于后。


一、西北地区

(一)辛店文化

因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辛店而得名、分布于洮河、大夏河、湟水以及黄河沿岸部分地区。根据甘肃临夏张家嘴和吴家两处遗址的地层关系,确定它晚于上述的齐家文化。当时已经直接掌握了治金技术,治铜业的出现是其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商周时代富有地方特点的青铜时代陶器浅论

辛店文化彩陶双耳罐

陶器以夹砂粗红陶为主,并有大量彩陶、都是手工制作。彩陶表面磨光,多用黑色绘画花纹,常施以白色或红色陶衣。纹饰有宽带纹、曲折纹、双钩纹、回纹等。还有间绘“S”或“勿”字纹的,有的在上面填加太阳形或大等动物形花纹,别具特色。器形有杯、豆、盘、罐、鬲等。其中以大口双耳罐与高颈双耳罐为主要的典型器物。

(二)寺洼文化

因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寺洼而得名,根据以前的了解,只限于洮河流域。近些年来更发现在庄浪河流域以及渭河支流的漳河流域都有其住地和墓葬。

马鞍形口的双耳罐乃是它的典型器物。此外也有大口双耳罐,一般多素面无纹。有的只在罐、鬲的颈、腹部饰以附加堆纹或绳纹。个别还在外面涂有纯红色陶衣。陶器大部分为红褐色夹砂粗陶。

(三)沙井文化

因首次发现于甘肃民勤沙井而得名。以双耳及单耳罐较多,纹饰有直线、交叉、三角、菱形等,常施于颈腹部。

商周时代富有地方特点的青铜时代陶器浅论

沙井文化三角纹圆底彩陶罐

(四)卡窑文化

以湟水中下游为中心,在甘肃、青海一带交界地方,因首次发现于青海西宁的卡窑而得名。过去曾归入寺洼文化,近些年来才确定为一支新的文化,亦称“卡约文化”

商周时代富有地方特点的青铜时代陶器浅论

卡窑文化大角鹿纹彩陶罐

当时居民以农业为主,已能制作铜戈、铜簇等,但以磨制的石器较多。其时代可能与辛店文化相当,但其延续时间可能较长,下限较晚。器多为素面,手工制作。有夹砂红陶,灰陶与泥质红陶、灰陶四种,以夹砂红周最多。器形有双耳、四耳,须耳罐,底部一般较小或呈圈足,乃是这一文化特点之一。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等。彩绘多为曲折纹三角纹、方格纹。

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证实辛店、寺洼、沙井,卡窑文化是同时存在于不同地区的文化。应该说马家窑文化早于齐家文化,而辛店、寺洼、沙井和卡窑等文化则是比齐家文化更晚的青铜文化。


二、华南地区

我国华南地区有一种以几何印纹陶器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多分布于东南地带及沿海诸岛屿。因其质料、花纹和烧制的不同,可分为硬质陶与软质陶两种。

(一) 印纹硬陶

火候较高,胎多灰色。纹饰有方格纹、回纹、编织纹、云雷纹、米纹等。常有两三种花纹同施于一件器物上面。器形有罐、、尊、簋、豆、盘、杯、盂等。

(二)印纹软陶

有泥质与细砂质两类,烧成温度较低,胎作红褐、灰白或灰色。纹饰比较粗疏,有绳纹,波纹(曲尺纹)、格纹、编织纹和圈纹等。器形与硬陶接近。

关于软陶与硬陶的区别,目前尚缺乏严格的标准,有待做进一步的研讨。在广东的印文陶中曾出现各式的夔纹,具有弄厚的仿铜器花纹的作风。而福州的印纹陶器上面还有刻划的符号,在浙江、广东、福建不少遗址则发现有印纹陶与釉陶共存的情况。这些釉陶的釉作灰褐色或黄绿色,施在几何印纹陶上面。另外,在闽东与浙南一带的印纹陶遗存中还出现过彩陶。例如在福建福清东张遗址内,它们的地层关系是:上层是印纹陶与釉陶共存,而中层是印纹陶与彩陶共存。由此可见时间有先后的不同,上述这些错综复杂的情况,在晚期更为突出,充分反映了华南地区以印纹为特征的文化的复杂性。

印纹陶文化遗存内有时发现铜制的镞,矛,刀,之类,说明它们在不同时期内已进入使用青铜器的阶段,但其主要的生产工具仍为石器。经各方面的考证可以认为:早期的印纹软陶,其上限可到商周,下限到春秋前后。晚期的印纹硬陶,其上限约始自春秋,下限到战国,较迟的则可延至汉初或稍后一些。此外,在春秋时期仍然有彩绘陶器,如陕西省博物馆陈列的一件春秋时期彩绘回纹双耳陶壶,十分罕见,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商周时代富有地方特点的青铜时代陶器浅论

春秋彩绘陶壶


三、东北地区

北起松花江,南抵河北唐山,在此时期也分布着几种不同类型的原始文化。先后经过发掘的石棺墓达170座以上,包括吉林市西团山、骚达沟、土城子、永吉旺起屯、汪清百草沟以及河北唐山等地。考古工作者还在牡丹江、头道江、浑江流域一带进行了调查,目前多认为这一地区的原始文化大体可分作两大类型,即以吉长地区与长白山地区为代表的陶器。前者以吉林、长春为中心,当时青铜器已普遍使用。陶器以红砂陶为主,多素面,个别有绳纹、划纹与锯齿压纹。器形有直口简状鼎、实心把的豆,以及带有桥形、条形、瘤形的横耳,这些都是比较突出的特征。

(一)辽宁夏家店遗址

分为上下两层,其下层文化的遗物与药王庙遗址出土者相似,故亦称作“药王庙文化”或“丰下文化”。同样的遗物在赤峰附近,宁城、承德、唐山、朝阳和阜新等地均有发现,其时间约自商代至周初。而其上层文化则与吉林西团山、土城子等地有些遗物比较近似,其时间约自西周晚期或春秋初期开始,最晚可能至战国时期。目前还难于在夏家店上下层之间判断出具有继承性的迹象。但因为上下层都发现有青铜器,所以证知是同属于青铜时代的原始文化。

商周时代富有地方特点的青铜时代陶器浅论

夏家店文化彩绘陶鬲

夏家店下层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灰陶最多,夹砂褐陶及泥质灰陶次之。陶质坚硬,烧成温度较高。主要纹饰是绳纹和绳纹加划纹,在加工过程中往往又将绳纹磨掉,附加堆纹仅饰于甗腰部和瓮的肩腹部,瓮、鬲腹部常有泥饼装饰。上层出土的陶器都是褐色和红色的夹砂陶,火候较低,与下层陶器的纹饰不同,除甗腰部有堆纹外,多素面磨光,器形有鬲、罐、豆等。

夏家店上层葬的人骨,经鉴定属于通古斯族人种。

商周时代富有地方特点的青铜时代陶器浅论

夏家店文化兽面纹彩绘陶罐

(二)长白山地区

如图们江、牡丹江、头道江、浑江等流城,在过去进行的多次调查中都发现了原始文化遗存。在汪清百草沟遗址内曾发现少量的青铜器和炼铜硫。陶器大部分是手制的素面粗砂陶,器形粗大而厚重,有筒形罐、侈口罐、足杯等。一部分有瘤形耳(同吉长地区陶器),但一部分则是竖贴耳(环形或桥形),这一点与吉长地区的横贴耳迥乎不同。此外在镜泊湖边的莺歌岭遗址还有个别的带彩泥质红陶,是比较特殊的情况。

(三)吉长地区

原始文化的发展阶段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能判明的是在西团山发掘的五六十座墓中从未发现铜器,随葬品的差别很不明显,可能是这一文化的早期遗存,即所谓“西团山文化”。根据土城子的地层关系,可以肯定这文化的下限应在汉代之前。关于东北地区青铜文化的发展过程等问题,目前尚未完全解决。西团山墓葬的人骨,经鉴定也是属于通古斯族人种,因而有人认为吉林地区可能是肃慎族(满族)的原始文化遗存。

至于北方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经过发掘的还有内蒙古赤峰药王庙遗址。这里从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