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為何成為院士的“敲門磚”?屠呦呦袁隆平卻都因它多次落選

有人憑藉SCI文章數量輕鬆當選“院士”,而真正為社會創造價值,有真才實學的人,如屠呦呦、袁隆平等人卻多次落選。

SCI:為何成為院士的“敲門磚”?屠呦呦袁隆平卻都因它多次落選

10年前北大教授饒毅和清華教授施一公曾聯名給《科學》雜誌寫信,直指中國科研領域中“人情化”“講關係”的弊病,現在這一問題解決沒有大家有目共睹,但新的問題也開始出現,那就是“SCI至上”。目前學術界的不少問題都與它有關。

什麼是SCI?它有何利弊?


SCI:為何成為院士的“敲門磚”?屠呦呦袁隆平卻都因它多次落選

SCI是“科學引文索引”英文翻譯的首字母縮寫,是美國創辦的一個數據庫,類似於圖書館的分類卡片。你通過這個數據庫能很快地找到某個領域最好、最新的研究成果,應該說會大大方便研究的展開。這也是國內將它引進的原因,希望快速把握國外的最新研究動向,並且把我們的研究介紹給國外。

SCI:為何成為院士的“敲門磚”?屠呦呦袁隆平卻都因它多次落選

不過,這些年SCI被神化之後,開始作為職稱評比、績效考核、學校排名,甚至院士評選潛在的核心指標之一。進而導致學術風氣惡化,很多人為了發SCI無所不用其極,國內很多期刊也是擠破頭要進入SCI行列,因為這樣他們就一定程度上在國內掌握了話語權,在各方面也就能突出。這一模式也影響到國內整個學術環境。就連屠呦呦、袁隆平兩位頂級科學家也因為SCI論文不夠被質疑 “水平不夠”,多次落選院士。

屠呦呦因“三無”落選院士,其中SCI最致命


SCI:為何成為院士的“敲門磚”?屠呦呦袁隆平卻都因它多次落選

當中國的第一個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被宣佈是屠呦呦時,很多人都表示驚訝,因為她竟然都不是兩院院士。這是多麼讓國內院士們汗顏的事情,也值得我們反思整個科研機制。而屠呦呦之所以評不上院士也與SCI有關。她是因“三無”而落選院士的,雖然她自己說“原因很複雜”,話語中透著心酸。

SCI:為何成為院士的“敲門磚”?屠呦呦袁隆平卻都因它多次落選

一是無留洋經歷。屠呦呦一直在國內潛心做研究,沒有一年的國外留學訪學經歷,其實她要獲得這個經歷很容易,但是她覺得沒有必要,不需要做這樣的包裝。而國內很多學校職稱評定和人才引進中都嚴格要求出國經歷,彷彿除了國就高人一等。

二是無博士學位。這也是一個基本的限制門檻,言外之意就是說你沒有博士學位也就沒有博士水平。真的是這樣嗎?

SCI:為何成為院士的“敲門磚”?屠呦呦袁隆平卻都因它多次落選

三是無足夠的SCI論文。應該說這個是屠呦呦評選院士最大的攔路虎。前面兩個都可以通融,只要你證明你足夠優秀就可以破格。那麼如何證明呢?就是用SCI論文數量,因為它最簡單,一目瞭然。屠呦呦恰恰就是在發論文上面吃了虧。

袁隆平三次申請都落選,同樣是在SCI上吃了大虧

據報道,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在1995年之前,3次被推薦申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但是都沒有成功。表面上看他風光無限,結果連院士都不是,真是不應該!

SCI:為何成為院士的“敲門磚”?屠呦呦袁隆平卻都因它多次落選

原因除了留學經歷、博士學位之外,他也同樣沒有足夠的SCI論文,所以被人質疑他的研究缺乏“創新”。對此袁隆平只是淡淡地說是自己“水平不夠”

SCI:為何成為院士的“敲門磚”?屠呦呦袁隆平卻都因它多次落選

其實,歸根到底就是袁隆平沒有足夠的論文,拿到國際上獲得高的引用率,也就是說無法從數據上證明他的創新能力。如果說袁隆平的研究缺乏創新,那肯定是關於創新的定義出了問題。

結語

早前疫情高峰之時,不少科學家急著發表新冠肺炎方面的研究論文,受到科技部的強烈批評,並且發出了一項倡議,希望研究者和研究機構破除“唯論文論”“SCI至上”的學術迷信,踏踏實實做研究,應該說是指明瞭一條方向。

SCI:為何成為院士的“敲門磚”?屠呦呦袁隆平卻都因它多次落選

希望這項措施真正實行,不要再埋沒了小屠呦呦、小袁隆平們,別讓真正踏實的科學研究者寒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