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個BP,高瓴創投只投9家,創業者的融資成功概率有多少?


1300個BP,高瓴創投只投9家,創業者的融資成功概率有多少?

這是魔投譚的第050篇文章

本文約2569個字,閱讀需用8分鐘


前言


高瓴創投在正式成立至今,已收到超過1300份BP,聊了近700家企業,投資了其中9家公司。2月24日,高瓴資本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佈“致創業者的一封信”,宣佈成立高瓴創投,專注於投資早期創業公司。


1300個BP,高瓴創投只投9家,創業者的融資成功概率有多少?


短短2個月時間,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雖然過了一場漫長的春節,也打贏了一場艱難的戰疫阻擊戰,而可能在疫情期間沒有斷糧就非常不錯了,大多數我熟悉的文化創意類小微企業的創始人,目前均是處於職業搖擺階段,面臨重新就業,還是繼續堅守陣地的選擇題。


在我認識的企業裡,只有五家在疫情期間趁勢而起,營收擴張三倍,而且,整體收入不斷地往高上走。最關鍵的是,這幾家企業都是非防疫需求的業務增長。


1300家企業投遞了自己的商業計劃書,機構方只投了9家,基本上是百裡挑一的選項目,而這些項目的背後都是一群人艱辛的創業堅守。


關鍵是高瓴創投約100億規模的基金投資,主要專注於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軟件服務和原發科技創新、消費互聯網及科技、新興消費品牌及服務四大領域的風險投資。


我們經常說,一個創業者想要找到自己機構投資人,一定要看清楚他們到底投什麼?而真實看清楚了投向,也就意味著,每個初創期項目對於自己拿到融資概率的基本認知,就已經初步了一點點自知之明。


你憑什麼從項目群裡脫穎而出?

你憑什麼獲得機構方的主動投資?


1

市場容量決定了創業的高度


我知曉一家新三板公司,它所在行業的全國市場規模也就是在10億左右,但連續不斷地千萬級營收與可觀的利潤,其實在區域級別的企業群體裡,還是屬於優質企業一列,只是初期機構很少去碰這樣的企業,特別是追求高增長的基金投資。而且,目前整體市場在多年經營過後,已經面臨結構化升級的企業危機,只要訂單開始下降,整體公司的業務節奏就會停下來,即使是想被併購,也是無法開價,除了它自持的兩棟辦公大樓外,其他的資產一文不值。


1300個BP,高瓴創投只投9家,創業者的融資成功概率有多少?


一個項目能夠被投資人反覆去調研與測算,基本上在一個研究基數層面就是因為項目所在行業的市場容量是經得起被測算與推算的過程,如雷軍所說,“創業要做最肥的市場”。


像這個新三板公司已經不屬於早期投資機構去看的項目類別了,但從歷史回顧來看,這個項目的市場容量就只有不到10億的規模,即使企業怎麼折騰,也就如此,稍微受到行業波動,可能就會面臨企業經營破產的企業事故發生。


特別是從事科技類項目創業的團隊,就必須要提前去思考自己產品的市場容量,不是幾個臆想出來的一個市場環境,很多時候關於商業模式是可以進行調整,但對硬科技的技術形成卻是需要不斷累積,如果只是單一市場看起來比較大,一旦進來的創業人群太多,非但不能起到市場教育的推廣,而是直接把行業擠爆了。


2

技術壁壘成就行業標準


技術壁壘,對於大多數早期項目是做不到技術真正的壁壘,除非是涉及到更高階的技術原理與理論架構。比如某個創業團隊在通過自己的技術革新,重新將一種特種光纖進行成本大幅度降低,但與原有產能相比,他們會幹掉原來公司的就業率,還有就是公司原有業務的規模非常大,他們的特種市場與民用市場相比,幾乎是只有百分之一不到。


1300個BP,高瓴創投只投9家,創業者的融資成功概率有多少?


因為市場容量的關係,所以他們的技術只能支撐部分公司的行業需求,但有時候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種產品,真實的技術真正實現了革新,就是行業標準的出現,這個特種光纖的技術規範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每個技術創業者,像新材料、醫療技術等非模式類項目創始人,基本都要做好自己的技術防禦與專利保護。


我自己很熟悉的一家做種豬技術企業,行業內目前融資2500萬美金的明星項目就是從他這裡引進標準產品,然後進行論文發表與實驗室產品推出,而資本在這個時候,往往只看市場預期反應,對產品核心來源已經被另外的技術創始人以完美話術與完美履歷給公關成功了,還好的是,那家明星公司沒有明顯剽竊原始項目產品,是花巨資進行購買,但實際上,在創投市場的技術被抄襲的案例太多了。


3

非線性擴張加快資本運作


一個項目的成長速度往往決定了資本加碼的速度,對於像瑞幸咖啡、拼多多等不到三年就大納斯達克上市的過程,都是資本投餵模式下的倒計時上市。


1300個BP,高瓴創投只投9家,創業者的融資成功概率有多少?


投資行業巨頭如紅杉資本、高瓴資本等機構,都是基於某一些已研究過的賽道進行大幅度的投資,從真格、順為等一些中早期投資機構進行二輪篩選,而現在高瓴創投自主募資下場早期投資市場,也對很多早期創業者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


只是從目前的投資率來看,還是比較低的狀態,這也反應了市場整體預期的投資氛圍並不是高漲,特別是疫情影響下,很多中小型投資機構對已投企業的投後服務,在今年的投入精力肯定大於投資市場,這同樣給了頭部投資機構更多的機會去“捕捉”更優質的“估值低點”項目,以最低成本獲得最大的價值投資收益,而早期投資都是一個等待過程,只有撒錢多,才能有效果。


項目的成長速度是不是可喜,就看融資速度與市場數據的增長,像滴滴與快的、OFO與摩拜、餓了麼與美團外賣、京東與噹噹等,都是資本催化的市場競爭,不斷地擴張到全國的融資故事。


傳統行業的發展都是一個點接著一個點的發展,夯實基礎再進行下一步擴張,而新興行業的發展都是靠外部投資,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深入發展,項目可以在沒有收益的情況下,進行市場快速擴張,等到真正市場佔有率能獲得話語權,再來進行下一步的盈利需求,這個時候也就到了“上市再融資”的時刻。


4

優秀商業計劃書的超級符號


一個項目創始人再優秀,沒有一個好的商業計劃書到達投資機構的郵箱,也沒有路演環境給你去表達,真實的一面,就是你永遠不可能獲得更多投資人的認可。


1300個BP,高瓴創投只投9家,創業者的融資成功概率有多少?


在如今的疫情影響下,傳統的線下路演現場肯定會被線上的雲路演代替,一個好項目要想從萬千項目裡脫穎而出,你的商業計劃書肯定不能敷衍了事,而瞭解一個商業計劃書的組成就成為了創始人目前的必修課。


很多人看徐新談劉強東當時做京東商城時,特別是投資時,劉強東連估值都不懂,但在這個時間段是2005年左右,那個時候中國的投資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他不懂是可以理解,或者你去看阿里紀錄片裡早期馬雲的視頻也是如此,而如今全民創業的話題已經過去幾年,一個踏入創業道路的創業者,如果連基礎的財務知識都不懂,基本上就離融資很遠了。


好的創始人不是最優秀的演講家,但他一定是最懂自己創業項目的人,這個項目的價值必須要從商業計劃書裡全面展現,在這個解讀的過程裡,有技巧,也有認知的升級。


---END---


1300個BP,高瓴創投只投9家,創業者的融資成功概率有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