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要不要讲理?


在家要不要讲理?


01

今天想跟大家讨论一个话题就是“家是不是讲理的地方”?

很多人都会认为,家怎么会是讲理的地方呢,如果家是讲理的地方,那就不会有感情了,那就很冷漠了。家应该是讲情的地方。

也有很多人认为,在家就应该讲理。如果在家都不能讲理,那不是乱套了,无规矩就不成方圆。

其实,关于“家是不是讲理的地方”的争论已经有很长时间了。网上讨论的也很多。

真的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02

我来说下,我的思考。

最近在看心理咨询师赵永久的书籍《爱的五种能力》,其中有一节关于这个的讨论,我很受启发。

书中写道:

心理学认为做事情都是有动机的,但归根结底人类做的事情只有两类:“愉快的事”和“正确的事”。

所有人类做的事情都在这个范围内,不是愉快的事,就是正确的事,或是既正确又愉快的事。

比如:晚上想去唱歌,是愉快的事情,因为唱了会心情好。

上班打卡,是正确的事情,不做是错的,会受到单位的除法。

人刚生下来是,头脑中是没有“正确的事”的概念的,只有“愉快的事”。儿童想吃、想玩、想睡觉、想让妈妈抱、想让爸爸背,做的事情都是属于“愉快的事”。”

03

那么按照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愉快的事就受本我的支配,遵循快乐原则,怎么爽就怎么来。核心是满足个人当前的需要,受潜意识里的本能驱动。

儿童在还没有发展出“超我”之前,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受“本我”支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会考虑是否合乎规范。

而正确的事就受超我支配,遵循道德原则。弗洛伊德认为,儿童五岁左右,经由父母和社会的惩罚和奖励,逐渐发展出超我。超我是社会化的结果,合并了社会的价值观和标准,具体表现为是非对错等,我们常常会用“应该”来表达这些。

如果不做“愉快的事”,人们自己不舒服,可能会伤害自己,人们常常用“想”放在这些事情前面,比如“我想玩游戏”。它们是感受、是情感、是欲望,人们受这些事情的驱动。

不做“正确的事”,可能会伤害别人,所以,人们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则,保证在满足自己的时候,不伤害他人。

那么如果知道了这个框架理论,我们就可以很清晰的知道,在家应该怎么做了。

04

你看,如果在家只讲理的话,就是说只做正确的事,不顾情感,那在这个家生活,就会很压抑,没有快乐可言。

你可以想象的到,如果一个家里总是在讲理的话,那么在外人看来,这就不像个家了。会感觉这个家很冷漠,没有感情可言。

比如说,老婆早上想多睡会(想做愉快的事),就被老公说不应该,早上怎么能睡懒觉呢,这么好的时间应该用来干正事啊,例如:读书,写作(做正确的事)。像这样没有享乐,而且天天如此。

那么你想一下,你会喜欢待在这样一个家中吗?

而如果在家只讲情的话,也就说只做愉快的事的话,不讲正确的事,那么会出现什么样的一个情况?

那这就会是一个很混乱很乱套的家。比如说,儿子把妈妈睡了,哥哥把妹妹睡了。因为只遵循享乐原则,不讲正确的事。(当然我说的有些极端,但是基本就会是这样。)

那么你想一下,你会喜欢待在这样一个家中吗?

05

我想两者,大家都不会喜欢,那么在家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那就是,在正确的范围内做愉快的事。

什么意思呢?

只要是不触犯法律,不涉及道德的情况下,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少一些正确,多给爱人及家人留些愉快的空间,让对方可以做自己喜欢、想做的事情,舒服放松地做自己。

只要遵循这个原则,我们很多家庭就会收获不少幸福。

比如,家人只是想要多睡一会儿、想要个自己喜欢的东西、想把今天的碗放到明天再洗等等一些无伤大雅,而又没有伤害其他人的事时,就尽量允许吧,这样他们会更愉快些。

因为家不是用来讲“理”的地方,家就是用来休息放松、撒娇耍赖、满足欲望的地方。

但是家也不能太过于讲“情”,如果超出了正确的范围,就会伤害到对方。

所以,在正确的范围内做愉快的事是值得我们去做的一个原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