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

“5.20”不仅仅是年轻人爱情(我爱你)的节日,也是一个对于妈妈和宝宝来说非常重要的日子——“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每年的8月1日到7日为世界母乳喂养周,可见母乳喂养在全社会受重视的程度。

借着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再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有关母乳喂养的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母乳喂养是公认的标准也是首选的婴儿喂养方法。虽然在母乳喂养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经过正确的指导和治疗,大多数的困难是可以被克服的,绝大多数母亲是可以成功完成并能够持续更长时间母乳喂养的,所以妈妈们一定要坚持!

有研究表明不进行母乳喂养的母亲和婴儿有更高的短期和长期健康风险。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儿科学会(AAP)均推荐在婴儿出生后头6个月应该坚持母乳喂养。

01 母乳喂养的启动

出生后应尽快开始母乳喂养,最好是在出生后1小时内开始。婴儿出生后应立即与母亲进行皮肤接触,尤其是婴儿的嘴唇与母亲乳头接触,可促进母乳喂养启动并延长哺乳时间。

02 母乳喂养的方法

婴儿的嘴唇紧紧包裹住母亲的乳头及足够的相邻乳腺组织,这样可以在哺乳时有效地吸出乳汁。母亲将一只手的大拇指置于乳房上部,其余四指在乳房下部托住乳房可帮助婴儿衔乳。

520——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

母乳喂养时母亲应保持舒适的姿势,让婴儿的嘴正对着母亲的乳头,颈部稍伸展,头部、肩部和臀部在一条直线上。

520——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

对于有呛奶的孩子,妈妈应该尽可能采取坐位喂奶,让婴儿的头部抬高45度角,这样吸奶时的奶柱就不容易打到婴儿咽部而引起呛奶了。

03 喂养频率

一般在产后第1周内,只要婴儿显示出饥饿征象或是距离上一次喂养已4小时,母亲就应进行喂养。

决定喂养频率的因素主要为母亲的乳汁供应量和婴儿的吸吮能力。产后1~2周时,母乳喂养的平均频率为每日8~12次。出生1周以后,随着母亲及婴儿的哺乳技能提高以及乳汁分泌量增多,到4周龄时喂养频率可减少至每日7~9次。一般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2月龄时的每日喂养次数平均为7次。

04 每次喂养的时间

不同的婴儿摄入等量乳汁所需的时间为5~20分钟。单侧乳房的喂养时间随孩子的成长而逐渐缩短,婴儿出生后不久为10~15分钟,1月龄时下降为8~10分钟。

注意每次喂奶应该让婴儿先将一侧乳房吸完再换到另一侧,即使有时候婴儿不再吸吮另一侧。因为后乳(母乳常分为前乳和后乳)的脂肪含量高,可以充分减缓肠蠕动,使得乳汁中的乳糖大部分在小肠被消化;如果后乳摄入不足,肠道运动就会加快,高浓度的乳糖进入大肠,会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产生过多气体——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时候会出现绿色泡沫样便。

Q1:宝宝出现什么情况就应该喂奶呢?

宝宝饥饿的时候会出现一些行为的变化,早期的表现(早期信号)包括把手放向嘴边、咂嘴、吸吮拳头或手指以及在睡眠时眼及四肢活动。一般出生后第1周应该在婴儿发出这些早期信号(出现烦躁甚至大声持续哭闹强)时即开始喂奶。一方面有助于妈妈对这些早期饥饿信号形成泌乳反射,另一方面有时间让宝宝在出现烦躁状态之前练习哺乳技巧,以免过度哭闹引起妈妈焦虑,这有助于减少宝宝早期的体重丢失。

Q2: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吃饱了?

婴儿吃饱后通常表现为主动松开乳头、面部肌肉及手部放松,2~3月龄以下的婴儿通常会睡着。

母乳喂养具有催眠作用,新生儿几乎在含住乳头后很快就能睡着,婴儿可能需要数日至数周才能够保持觉醒状态来获取足够的乳汁,这就是为什么妈妈们会觉得小婴儿吃奶时吃着吃着就睡着了。这就让妈妈们判断宝宝是否已经吃饱了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520——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

其实婴儿期宝宝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当乳头从婴儿嘴中滑出时会引起自主吸吮反射,再次出现觅食行为,所以如果宝宝吃着吃着要睡着了,妈妈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引起宝宝的再次吸吮。吃饱了的宝宝这种反射会消失,所以说如果这个动作不能引起宝宝重新吸吮时说明宝宝可能吃饱了。

如果不能通过以上行为征象来评估摄入是否充足,则必须通过体重增长及水合状态(尿和大便情况)来评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