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中国式“为你好”教育毁掉多少人的童年?早该淘汰!

《小欢喜》中国式“为你好”教育毁掉多少人的童年?早该淘汰!

高考冲刺

众所周知,高考在人生阶段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考为每个孩子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是无数平凡人人生的转折点,和灿烂人生的开端。多少农村出身的贫困家庭的孩子,通过高考打开了通向成功的星光大道。

每个家庭有了上高中的孩子,尤其是有即将上高三的孩子,仿佛每个家庭成员就像拉上了警报,将高考视为全家第一等大事,即将面临高考的考生则成了家庭重点保护对象。

《小欢喜》中国式“为你好”教育毁掉多少人的童年?早该淘汰!

《小欢喜》剧照

正如最近正热播的《小欢喜》中乔英子的母亲一样,她跟全天下的所有父母一样,格外重视高考。英子一上高三,她妈妈便为其准备了一套套试卷、各种海参燕窝中药补品、各种限制休闲娱乐活动、各种强调高考的重要性........其实,从旁观者视角来看,父母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父母的出发点也都是好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考取更好的大学。

但是,为什么英子妈妈这般掏心掏肺地“为她好”,怎么就反倒让之前的学霸乖乖女开始厌学、逃课,甚至对母亲越发感到反感?

英子妈妈“都是为你好”的“爱”的方式出现了问题!

她一直在用自己认为好的教育方式教育英子,无论是每日反复念叨高考这一关键时刻要争分夺秒,还是起早贪黑为英子准备补品,还是准备一套一套卷子,都是她站在自己的角度,为英子提供了她认为英子需要的照顾和关心,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她好”,她从始至终没有真正的站在英子的角度,去看英子是否真正需要这些,这样的“为她好”是否是真的“为她好”。

爱英子没错,是爱的方式出了问题。

有好几次,英子妈妈看似是与英子打成一片,又是带英子去看电影、又是陪英子拼航天模型、又是与英子谈心,但她在做这些的过程中仍是三句不离高考,可以理解她作为高三孩子的母亲的焦急的心理,但她缺少了真正去倾听孩子内心真实想法的耐心。

英子对方一凡说:“我觉得你跟你妈这样挺好,直来直去,不像我跟我妈,表面上俩人看着挺好,实际上就是塑料姐妹花,一碰即碎,一点就着。”

《小欢喜》中国式“为你好”教育毁掉多少人的童年?早该淘汰!

英子向方一凡吐露心声

我想很多家庭的孩子跟父母的相处模式也是这样的,孩子不愿意跟父母交心,与其说不愿意,倒不如说是害怕,孩子担心自己的真实想法被父母知道后得到的不是支持而是反对,更有甚者直接被遏制!

高三的确是需要分秒必争的关键时刻,毕竟高考对每个人而言意义非凡。

但是,父母在关心孩子成绩和身体的同时,同样也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层面。其实,每个高三的孩子在校高强度的学习,已经在无形中给他们带来紧迫感和压力,他们或许更期待的是回到家得到父母对他们心理压力上的关心,而不是再次给他们增添额外的压力。

英子就是最好的例子,她在朋友面前坦言自己压力太大了,不想上课,所以逃课到别处“避难”。在她眼中,上学成了“难”,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成了“难”。

最终英子逃课被妈妈发现,我很能理解母亲当时焦急、生气的心理。但她作为一个成年人、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个长辈,在面对这件事的时候,她的行为是不是又太过偏激了些?

英子已经犯了错,作为母亲难道不是应该先了解从未逃学的英子为什么会突然间逃课吗?难道不是应该进一步引导孩子认识到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吗?

英子妈妈从始至终都在逼英子,一直在强调自己不开心,一直在强调英子的行为让自己很失望,却没有真正地去了解事件的根源,仍旧没有想到要去了解英子的内心想法。直到英子说:“妈,你别逼我成吗”的时候,英子妈妈仍旧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咄咄逼人。最终当妈妈问:“你妈什么都不对,对吧?”时,一直在道歉的英子急了,她吼道:“对!”后来母亲扇了一巴掌离去。

《小欢喜》中国式“为你好”教育毁掉多少人的童年?早该淘汰!

英子与母亲争吵对白

可能有人会说英子太不懂事,我倒是觉得她是太懂事了!

换位思考一番,在校经历了一整天高强度学习和高压环境后,回到家母亲再加强度“逼”她学习、给她再加压力。对于一个还没成年或者是刚成年的孩子而言,这些压力是不是有些太大了?纵使英子有这么大的压力,心理很难受,但她仍然选择把压力埋在心底自己一人默默承受,不让妈妈担心。另外她不想因为自己内心的一些逃避的不正确的行为惹得妈妈不开心。

等妈妈发现自己逃课后,她知道自己行为不正确,她一直向母亲道歉。可母亲不但不关心是压力致使她逃课,还对英子的道歉视而不见,只顾自己宣泄内心的委屈,可是英子也是有委屈的呀!


再来看季杨杨父母,他们自知对季杨杨从小到大的关心太少,没有尽到父母养育的责任,面对季杨杨的不尊重,他们更多的是自责,而不是一味地拿出自己做父母的威严和权利去命令他。

父亲为进一步了解季杨杨,主动去了解体验季杨杨的兴趣爱好,上了年纪的父母到车场体验赛车、父亲到电玩城抓娃娃、陪季杨杨去吃他平日爱吃的食物......季杨杨父母是真的想要去了解孩子,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想要与孩子成为朋友。

显然,季杨杨父母与乔英子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认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了解孩子、体谅孩子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先与孩子成为朋友而后教育,教育的效果会不会更好一点呢?

我想用一个不太贴切的比方来结束本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