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望、聞、問、切”四招,選擇適合孩子的幼兒園

對於要不要選擇幼兒園,大體分為三派:

第一派認為,勞資基因好,孩子讀什麼幼兒園不重要,離家近就OK;

第二派認為,一定要給孩子選擇一所“靠譜”的幼兒園,因此或散盡家產買房子,或託關係走後門,或花銀子讀私立;

第三派認為,勞資誰都不信,我的娃娃我做主,直接homeschool,比如童話大王鄭淵潔。根據一份美國堪薩斯大學的研究報告表明,讀幼兒園對那些貧困線以下家庭的孩子所產生的作用最大。因為這類家庭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較少,且多采取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

但中國家長還是普遍屬於前兩個派別。拉麵媽媽屬於勞碌命的第二派,理由有三:希望雙語教育(公辦幼兒園不能雙語,意識形態控制從娃娃抓起);作為職場媽媽狗的孩子,大部分時間要在幼兒園度過;不相信基因可以決定everything。所以,就面臨著如何選擇的問題。

教你“望、聞、問、切”四招,選擇適合孩子的幼兒園

考察一所幼兒園時,從大方向上看硬件和軟件兩塊。硬件就包括場地大小、室內裝修與佈置、戶外設施、玩具教具等,軟件包括教育理念、學費、師資力量、交通、餐飲、課程安排等。可是怎麼樣的硬件是好,教育理念是否又有優劣呢?

1. 360°考察安全性

一份權威機構網絡調查顯示,中國家長在選擇幼兒園時最看重的因素就是安全。拉麵媽媽認為,在參觀一所幼兒園時也可以用中醫“望聞問切”法,360°考察其安全性。

望,就是看幼兒園在裝修、佈置上是否存在安全隱患。比如園內是否有尖角處,是否有插頭插座和繩索,室內是否有不必要的臺階,窗戶設置是否安全,玩具是否安全(比如像骰子這樣的小玩具就不適合低齡兒童),戶外設施是否有安全保護措施等,總之就是擦亮眼睛看看看;

聞,對於新辦或新裝修幼兒園尤為重要,室內牆面、地板、桌椅床、玩具等都不能有異味;

問,那些不能靠眼睛判斷的事物,就要向幼兒園老師打聽清楚。比如裝修用的材料、教具玩具的品牌、餐飲供應商、是否有緊急逃生演習。如果幼兒園可以提供成文的質量控制標準,那再好不過了。

切,指那些眼睛看不到,又無法從園長老師口中得知的信息,就需要我們切身體會。舉個例子,拉麵媽媽在考察某家幼兒園時,曾經和保安大哥嘮了半天嗑,就為了瞭解該幼兒園的孩子接送情況,以及對待陌生人進園的管控(結果大哥說他放不放人進園全憑臉熟,呵呵噠)。

2. 裝修不求豪華,適合孩子的就是好的

拉麵媽媽考察過一傢俬立幼兒園,大廳甚是豪華,一進門讓人頓時覺得哎呀,我是壕了呢,我娃富二代了呢。但是仔細看教室及戶外的佈置,問題多多。後來一打聽,原來這家幼兒園所在的建築原本是個售樓中心,也沒有花太大的力氣改造,保留了售樓處該有的豪華氣派。

我們來看看瑞吉歐的校園佈置(據1991年的美國《新聞週刊》報道,世界十大最佳學校中,學齡前學校首推瑞吉歐·艾米里亞的學前教育機構,並稱其為“全世界最好的學前班”。)

教你“望、聞、問、切”四招,選擇適合孩子的幼兒園

幼兒園充分利用了自然光線,為孩子提供一個開放的環境,他們認為“環境是產生互動的容器”,在空間的設置中,也關注給孩子自由活動、小組活動及團體活動的空間,作為展示的空間乃至個人秘密的空間。

教你“望、聞、問、切”四招,選擇適合孩子的幼兒園

教室裡掛滿孩子們的作品,包括繪畫、手工作品、錄像記錄等,因為“孩子有一百種方式來表達自己”

教你“望、聞、問、切”四招,選擇適合孩子的幼兒園

校園裡鏡子隨處可見,這些鏡子是為了孩子能更好的觀察自己和同伴,並且在觀察別的小朋友時不會被別他人察覺。

環境佈置是教育理念的外在展示,一塊自留地是為了讓孩子接近大自然,一面鏡子都暗藏玄機。思考這些佈置背後的理由,我們就不會發出“哇靠這幼兒園真豪華”的感嘆了。

3. 從你希望孩子從幼兒園獲得什麼,看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可以是很簡單的一句話,比如“先擁抱孩子,再教育”,但其實內在是有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多學科的理論知識作為教育理念的根基的。拉麵媽媽和大多數媽媽一樣,不是學前教育科班出身,也許聽到“蒙臺梭利”就“矇頭轉向”覺得好(其實蒙氏教育已經是上世紀初的老古董了)。但是我們知道自己想要給孩子什麼,知道哪些理念是和自己的三觀相符合的。比如拉麵媽媽想要小remy快樂成長,同時能擁有愛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想象創造力,情商及社交能力,以及閱讀習慣(好貪心啊),那在選擇幼兒園時,那些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給他們充分空間的,為孩子創造社交環境的,擁有好多好多繪本和閱讀時間的幼兒園,就會深得我心。而那些動輒就說“我們園的孩子都是來自富裕家庭”,“我們的老師都是本地人”的幼兒園,和我的三觀不匹配啊。孩子就是孩子,每一個都有平等的權利不是嗎?

插曲——拉麵媽媽想起在美國租房子時遇到的事。我們希望瞭解一個社區是否安全,問一個房屋中介,說你們都會讓哪些人來租這裡的房子。那個中介很堅定的說,任何人只要是合法租住,我們都沒有權利阻止他們租在這裡,所以我們的社區什麼樣的人都有。如果他說我們這裡都是中產階級,或都是白人,那是萬萬不能有的言辭,分分鐘被扣上歧視的帽子。這件事對我的三觀產生了不小的震動。

總結起來一句話,不懂什麼是蒙氏,沒聽說過瑞吉歐、華德福,那都不是事兒,孩子的性格我們自己最瞭解,適合什麼樣的環境當媽的說了算,相信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就好。

4. 萬本歸宗,事由人做

再好的理念、再完善的管理系統,最終都要靠人來執行。所以從園長到老師,他們是孩子除了家長外每天要接觸的人,是孩子可能會喜歡、會模仿、會崇拜的人。拉麵媽媽是反對以學歷論英雄的,但是當我們沒有太多時間和太多手段在短時間瞭解一個人時,學歷,或者說經歷還是反映一個人能力的參數之一。目前國內好點的幼兒園,中文老師一般都是師範畢業,有幼兒教育的理論知識背景。但英文老師就參差不齊了。都說外來的和尚好唸經,就是因為我們對國外不瞭解,只要會說英語,哪怕以前沒有一點幼教經驗,甚至以前是個廚子,都可以大搖大擺來做老師。這就需要我們擦亮眼睛去了解,多問問老師們的背景總沒錯。

5. 其他客觀因素

這些因素包括:學費、交通(包括離家距離及校車情況等)、語言環境(是否雙語教學)、師生比例等。相信聰明的媽媽們自己都有所判斷。

6. 最後囉嗦一點

有時候看多了育兒相關的文章,會讓人產生焦慮。我到底給娃的關心夠嗎?別的媽媽都在研究這研究那,對娃各種上心,相比之下我就是個三流的媽。

《佐賀的超級阿嬤》裡有這樣一個橋段:

我對阿嬤說:“都是一分和兩分,真對不起……”

她笑著回答我:“沒關係,沒關係,加起來就有五分了。”

“啊?成績單也可以加起來的嗎?”

外婆嚴肅果斷地對我說:“人生就是總和力!“

是啊,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不是和別人的比賽,而是和自己內心的較量。不存在什麼“輸在起跑線”,不是說早教不夠早孩子就不出色。反觀我們自身的成長過程,大家是不是悟出了點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