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風骨——扶大廈之將傾的于謙

文人歷來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主角,從諸子百家,名臣宰相,謀士諫客到詩人大家,他們都在中國歷史上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擁有耀眼的榮光。任俠重義,武將重勇,謀士重智,而文人,則將忠誠氣節深深地烙印在他們的骨子裡。千百年來,推進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文人風骨,稱為人道: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比比皆是。今天我們來談談另一位扶大廈之將傾的民族英雄——于謙。

文人風骨——扶大廈之將傾的于謙


一、每個奇人的開端一定是神童

于謙,非是今時和郭德綱搭檔說相聲的于謙,而是明朝少保,兵部尚書于謙,字延益,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和很多諸如孔融等名臣名將一樣,于謙幼時天資聰慧,且刻苦讀書、志向高遠,敬仰文天祥的風骨氣節,懸文天祥的畫像於座位之側,幾十年如一日,這兩位相隔幾百年的民族英雄卻冥冥中惺惺相惜。七歲時,一和尚稱于謙:他日救時宰相也。意思就是于謙是將來拯救時局的宰相;八歲時穿紅衣騎馬,鄰家老者戲弄曰:紅孩兒,騎黑馬遊街。于謙回:赤帝子,斬白蛇當道。下聯對仗工整且格局尤其氣勢非凡。永樂十九年,于謙考取進士,正式開啟了他輝煌一生的仕途。

文人風骨——扶大廈之將傾的于謙


二、於少保為官為人當為楷模

明朝前期一直是相對較為強勢的朝代。太祖皇帝朱元璋從和尚搖身一變成為皇帝,但行事卻一點也沒有保留出家人的慈悲心懷,不僅對開國功臣大肆屠殺,對平民百官也監視緊密。及後來明成祖朱棣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並且數度親征,威震北方遊牧民族,戰功赫赫。但這也為後來的土木堡之變埋下了伏筆,此事按下不表。永樂之後,朱高熾短暫在位,而後由朱棣喜愛的皇太孫朱瞻基上任。朱瞻基是個明君,同情民眾,愛護民眾,甚至於愛護身邊的太監,為他們請專門的老師,建造專門的學校---內書堂,這也造就了明朝後期大太監、大宦官曆朝最多。可惜朱元璋百般防備,還是免不了宦官干政的局面。于謙就是在這個階段開始登上朝堂舞臺中心的。

第一件大事就是罵人,而且是罵皇帝的親叔叔。宣德元年,朱棣的兒子朱高煦在安樂州起兵謀叛,于謙隨御駕親征,這個御駕親征的傳統也害苦了整個明朝。這個時候,于謙還是御史,就是言官,待朱高煦出來投降時,數落他罪行的差事就交給了于謙。只聽我們後來的於少保正詞嶄嶄,聲色震厲,罵得朱高煦伏地戰慄,自稱罪該萬死。大有諸葛丞相罵王朗匹夫之勢。罵得朱高煦五體投地,也讓朱瞻基心頭大悅。然後於御史就成了電視劇裡面長期聽到的拉風名字----八府巡按,當然,於少保巡按江西。

文人風骨——扶大廈之將傾的于謙


在江西平反數百起百姓冤獄之後,宣宗朱瞻基又越級提升于謙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于謙及任,輕騎走遍所管轄的地方,訪問父老,考察各項設施,應對災害,還幹了修黃河的政績。簡單來說,于謙是少有的能臣幹吏,是幹實事的好官。

于謙為官清廉。正統初年的“三楊”去世後,經過朝廷精心培養的大太監王振開始掌權了。一上臺來就頗有歷來權奸之風,作威作福,肆無忌憚的招權納賄。百官上朝,必先賄賂獻金。于謙每次進京時,從不帶金銀。旁人勸他:“你不肯送金銀,難道不可以帶點土特產?”可見,土特產之風早已有之。于謙呢,他自有他的驕傲,於是就出現了一個非常有名的成語,他甩甩自己空蕩蕩的雙袖:兩袖清風爾。後來,宋英宗奪門之變後,于謙被處死後,抄家之時,家無餘財。只有朱祁鈺賜給他的蟒袍、劍器。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死後,繼任他位置的陳汝言,一年之間就貪贓累計鉅萬。明英宗憤概的對大臣說:“于謙被遇景泰朝,死無餘資,汝言抑何多也”意思就是,于謙在景泰朝受重用,死的時候家無餘財,陳汝言為什麼這麼多啊?可見,于謙是真正意思上的清廉之臣。

三、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

正統十四年,也先大舉進犯。大太監王振慫恿英宗御駕親征,你看看你爸,你爺爺,你爺爺的爺爺,哪個不是御駕親征的主?于謙極力反對無果,可惜明英宗不聽,留于謙在家主持兵部,自己當大元帥,王振統軍,浩浩蕩蕩走向了土木堡。試問,明朝幾十萬大軍卻由一個讀了幾年書的大太監王振指揮,不可謂不可悲也。在王振的英明領導下,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王振也身死於此,明朝精銳盡伏於此。一時之間,明朝已經處於極其危險的境地,國朝無兵,北京城周圍也無天險大關,只能苦守孤城,江山岌岌可危。

值此大廈將傾之時,我們的主人公,於少保站了出來。他首先駁斥了徐珵的封建迷信觀點,說星象大變,應該南遷。我們知道,明朝實際上有兩個首都,南京也是有一套政府班子的,而且很多人都反對朱棣當年將首都遷至寒冷的北京。但于謙哭著說:“寇得志,要留大駕,勢必輕中國,長驅而南。”作為文人,作為文天祥的忠實粉絲,于謙深深地瞭解宋朝的痛,國之不國,此時若是退卻,很有可能再次形成宋朝時候的尷尬境地。

於是,國不可一日無君,他立代宗,讓也先手中的皇帝籌碼毫無作用。這也為後來他的死埋下了伏筆。重社稷,輕君王。重名節,輕名利。重成仁,輕殺身。于謙以他滿滿的文人傲骨牽引著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砥礪前行。

口號是喊出來,但打鐵還得自身硬,瓦剌幾十萬大軍不是擺設,仗還得自己去打,北京城,也需要背水一戰,需要他來保護。于謙首先做的是穩定內部,誅滅宦黨,平息民憤,明代宗也給了他極度的信任,令他全權指揮戰鬥,地位僅次於皇帝。他任命了一批有才能的將領,從各地調度兵力,日夜趕造武器,操練軍隊。精密佈置北京九門兵力,嚴守北京九門。嚴整軍紀,選拔任用新人操練軍兵,又分別守九城及各大沿邊大小關隘,以為緩衝。逐步形成依城為營,以戰為守,分調援軍,內外夾擊的作戰部署。另外,于謙總結了土木堡之戰的失利原因,認為首要保證的是後勤保障,於是,他實行正確的後勤方略。武器方面,當時,京城僅有1成士兵有盔甲,他一方面命令工部加緊趕製,一方面從南京調用,還派人員到土木堡收集丟盔棄甲,保障了軍械供應。

後來,也先進犯,以為應當摧枯拉朽之勢取勝的他卻碰上了硬骨頭,大敗北京城,倉皇逃走。恍惚間,我們彷彿看到那位千古英雄,仗劍立於北京城上,守衛著家國淨土。

文人風骨——扶大廈之將傾的于謙


四、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後面的事情,我們也都知道了,代宗死後,于謙被殺。但他崇拜的文天祥是死在保衛國家之上,他卻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不得不是一種遺憾。我們讀到他的石灰吟時,不禁為他那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而震撼不已,不由得發出大丈夫當如是也的喟然長嘆。明史評價于謙說,于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我想,這就是于謙最真實的評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