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品中国古代文化之妙

当我们说到古代王朝更替,我们会联想到唐宋元明清;当我们说到科举制度,我们会说出状元探花榜眼;当我们说到古代文人墨客,我们的脑海中会出现李白,苏轼,杜甫等的名字。

也许每一个人对古代都不会一无所知,但当你的所知仅限于电视剧中所留下的印象时,你会发现,古代对于你来说,仍旧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并不一定准确。

其实,中国古代五千年的文明中,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文化宝藏,也许我们穷尽一生都无法了解其万一。但是一代又一代学者的研究,让古代文化越来越清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者,扫清对古代研究的障碍,能够一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面貌。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莫过于研读王力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此书是其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这些共同编写的人无一不是古代文化研究领域顶尖的专家。出版 50 多年来前后又历经了 4 次重要修订,每一次的改谬补漏,都是经过专家们的不懈努力。到今天,此书依然是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

为什么说是基础参考书呢,因为不管是古代的衣食住行,亦或是古代的天文历法、职官、科举、姓名礼俗等,本书都有着细致而通俗的介绍。看罢此书,古代文化生活图景便跃然纸上。

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品中国古代文化之妙

1.衣食住行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衣服有各种款式与众多品牌,食物也有不同的菜系,住的是钢筋水泥浇筑的房子,出门有飞机高铁。如此现代化的社会,似乎能将古代甩出十万八千里,但古人的智慧,永远没有这么简单。

在服饰方面:比如古代皇帝的龙袍,就蕴含了非常大的信息量,我们从一件龙袍上甚至可以判断出它被穿着的具体季节和场合。在清代,“朝服”是皇帝登基、大婚、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穿的,“行服是皇帝围猎的时候穿的,而在春夏秋冬四季又有夹、纱、棉、裘不同的龙袍。

并且只有皇帝和皇后穿的是龙袍,连皇太子穿的都只是蟒袍。清代袍上的龙和蟒非常接近,主要区别在于龙是五爪,蟒是四爪。

通常贝子、贝勒穿的蟒袍上都是四爪,所以能够区分。但是其实,皇太子、皇子、亲王等穿的虽然是蟒袍,但是袍上的却是“五爪蟒”,于是形状上便与皇帝与皇后袍上的龙难以区分,这时主要用以区分的依据就是颜色,只有皇上与皇后的龙袍是明黄色,其他各有不同的颜色。

如果没有了解过相关常识,便无法发现某些电视剧中服装的错谬之处,这些原本是不应该犯的错误。

在食物方面:人们最初养的动物是牛羊而非猪,因为猪在当时来说是难养的动物。但是越难养价值便越大,在商代,猪甚至被认为是贵重、吉祥的礼物,还有用猪祭祀趋避灾祸的做法。

随着种植业的发展以及猪的驯化,关于猪的东西越来越多的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其中尤其明显的就是汉字。猪又叫豕,因此家、圂字都与猪有关。家,即房子底下有猪,圂即厕所通猪圈,因为很久以前,人们是在厕所里面养猪的。

不仅如此,周代在食品安全的问题上,恐怕比现代控制得还好。《周礼·天官冢宰》上说:“腥、臊不能食。”腥不是味道,而是指肉中有像米粒的星星点点的肉息;臊,即猪身上油脂发臭。

在古代,人们还会花式面点的制作,并且在东汉就已经出现了饺子。所以我们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是创新,还是在传承。

在住的方面:上古时代房屋一般叫做宫,且无贵贱之分。但他们那时对房屋已经极有讲究。比如宫室一般向南,室户偏东,室内的座位则以朝东的方向为尊等等。当然,从帝王宫殿到将相之家,到小康之家,宫室的丰俭由崇卑是不一样的。

在出行方面:古代自然是用马车,在战国之前,车马是相连的。意思就是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虽然有可能出现骑马的情况,但一定是极个别的情况,根据这一点,我们既可以判断,电视剧中如果是在战国的背景下,有人骑马,那十有八九也是编剧的错误。

另外,还有安车的概念,安车即生活中的代步工具,有窗,可坐可躺,又被称为辒辌车。秦始皇冬巡病死后,就是用辒辌车运回咸阳的。

关于衣食住行,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确能发现诸多奥秘,这些文化从来没有被抛弃,而是在继承中发展。不读此书,很难想象古人竟具有如此的创造力。

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品中国古代文化之妙

乾隆明黄色锻绣云龙十二章袷龙袍

2.姓名,礼俗

关于姓名:我们如今的姓,有单姓亦有复姓,从上古流传至今,其实经过了很多的变化,来源也非常的复杂。

上古时期,有姓也有氏。姓,原本指的是母系一系的血缘关系,氏,原本指的是父系的血缘。我们今天所说的姓,实际上是先秦时代的氏。先秦时代姓的概念,在战国时逐渐淡薄,到了西汉消失得是十分彻底。

比如秦始皇的母亲姓赢,父亲的氏为赵,名政。在上古时期,秦始皇就叫嬴政,如果换做现代,秦始皇应该叫赵政。另外,女子出嫁后在自己的姓前冠夫姓,这个习惯在香港依然沿用着。

我们还听过关于孟姜女的故事,其实孟姜女不姓孟,而是姓姜。因为按照古代的做法,待嫁的女子为了加以区别,会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因此,孟姜说明孟姜女是姜家的大女儿。

关于礼俗

:礼俗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只要社会存在权利与财富的分化,就必然有礼俗。在古代,礼俗有很多,重要的有几个,分别是阶级与阶层,比如殷代开始的奴隶社会;

冠礼,即男女青年达到成熟期后参加的“成丁礼”,代表成人后可以享受某些权利和履行一些义务;

婚姻,婚姻指的不仅仅是男娶女嫁成为夫妻,还有一种意思是结婚男女双方的父母。《说文》载:“妇家为婚,婿家为姻。”婚是女方的父母,姻是男方的父母,“约为婚姻”指的就是结为儿女亲家。古代的婚姻还需经过六道手续,叫六礼,一为纳彩,二为问名,三为纳吉,四为纳征,五为请期,六为亲迎。

最后还有丧葬。

姓名以及礼俗,从古代传承至今,其实可以说是我们与古代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文化。

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品中国古代文化之妙

3. 科举、职官、宗法

关于科举:古代科举制度,从萌芽到起源、发展、改革、兴盛直至灭亡,经过了 1300 年左右的时间。

古有乡举里选之说。《周礼·地官·乡大夫》讲到三年一次大比,以考察乡人的德行道艺,选拔贤能的人才,到了汉代又有察举的制度,可以说是科举制度的萌芽,而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唐高祖武德五年唐朝的诏书明确了士人可以“投碟自应”,下层寒士得不到举荐者“亦听自举”,标志着以自应考试为特点的科举制度的诞生。

后来经过宋朝的改革,明朝的兴盛,科举制度最终在光绪三十二年灭亡。

关于职官:古代的官职,历代建制不同,情况比较复杂,虽然书本没有全面叙述历代官制的发展,但也谈到了几个重要的问题:中央官制,地方官制与品阶勋爵。

关于宗法:宗法,即祖宗之法,是以血缘和家庭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等级制度,有着三千年的历史。

在宗法制度的时代,人们是高度自治的,常见的纠纷都是请“三老”(同族的三位长者)来裁断,三老不能解决,就会开祠堂。祠堂里组长和长辈甚至有权决定人的生死。如果看过《白鹿原》的话,一定会对白嘉轩那个族长和祠堂印象深刻。

以上这些制度,从不同程度上来说,都有着某些缺陷,所以在时代的浪潮下,渐渐被吞没,取而代之的是更好的一种制度。

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品中国古代文化之妙

4. 天文、历法

关于天文:如果说古人有最自豪的一件事情,我认为一定是天文方面的成就,远在汉代,我国的天文知识就已经相当丰富,并且非常普及,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古人对于天文学方面的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的研究,完全不逊色于现代,甚至为现代的研究提供很多有力的素材。

关于历法: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且其中有非常多的讲究,比如设置闰月、分春夏秋冬四时,还把一年分为 24 个节气,这些都是现代一直在沿用的。当仔细看过关于历法的介绍,会发现其中的算法与演变非常的复杂,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

总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不仅是最基础的参考书,通过此书,还能对一些文化的演变之路了解得更加透彻,即使有一部分文化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但并不妨碍我们去了解它,去体会古人当时的心境,去见证古人曾经的辉煌。

还有那些被传承下来的文化,看罢此书,也许会发现,中国古代文化,竟离我们这么近,我们在继承过去,也被它推动着走向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