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攢的首付款,該買房還是投資?

今天的問答,我們來看一下來自讀者 @LiC-- 的問題,也是很多投資者都會面對的問題。

有了一筆錢,投資會有投資回報,買房付首付會背上一筆貸款。應該怎麼選呢?或者,應該拿多少錢去付首付更好呢?

這個問題,我們繼續邀請理財教育的踐行者簡七老師來回答。

簡七老師的回答篇幅並不長,用精煉的語言、生動的案例把幾種情況分析講解清楚,希望你從中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

辛苦攢的首付款,該買房還是投資?

先說我的結論:

從需求出發,如果這筆錢,是確定3年之內要買剛需自住房的,就別拿去高風險市場上冒險了;但如果在最低首付以外還有閒錢,再另說。

在具體分析前,先分享兩個真實案例。


1


第一位朋友A先生。夫妻兩人一直想在上海買房,到去年10月攢了65萬,可選擇的餘地不大。

A先生是金融科班出身,又在銀行工作,之前定投的基金收益不錯,就想著搏一把加大投入。拿了30萬出來投入之外,每個月又增加了5000的定投,希望能儘快攢夠100萬首付。

年後,這過山車般的行情,讓他亂了陣腳。

眼看之前的浮盈逐漸被抹平,他忍不住想補倉拉低一下平均成本,一衝動把剩下35萬也投了進去。到現在,賬上還浮虧幾萬。

他跟我反思說,這是拿錯誤的錢,在錯誤的時點,投資了正確的品種


2


另一位朋友B小姐。在二線城市做銷售,去年年底就攢夠了首付款,開始看房。

選中一套心儀的房子之後,發現自己手上的錢夠付五成了。

她有些糾結:到底是付5成首付,減輕月供壓力呢?還是按首套房規矩,付3成呢?

她跟我討論了一下,最後決定選中3成首付。

一來,首套房的機會不要浪費;二來,買房之後還是得給自己留點現金

她把餘下那兩成沒付出去的首付款,投入到了比較穩健的純債基金當中。


3


你可以對比下自己的情況,屬於哪一種:

一種,是像A先生那樣,首付都還差點的。

那答案只有一個,就是不要“賭”。

雖然他暫時還沒有確切的買房時間,目前的情況只能等。但不妨試想一下:

之後生孩子、贍養父母等日程提上來,對自住/改善房需求更迫切時,股市依舊低迷,該怎麼辦?

當主動投資變成被動賣出,恐怕大概率是割肉退場了

另一種,就像B小姐這樣,首付已經足夠。那多出來的錢,是多付首付,還是用於投資呢?

這種情況,可以從以下3個角度判斷。

1)從收益角度看,分析自己的投資能力,長期能不能跑贏房貸利率。

如果可以,那不妨選擇像B小姐那樣,拿多出來的錢做投資。

這樣,既能享受首套房的低首付比例,和相對低廉的貸款利率,還能利用自己的投資多賺一點利息錢,不虧。

但我也遇到很多朋友,錢都集中在餘額寶一類的貨幣基金,每年不到3%的收益率,那多付點首付也無所謂了。

2)從個人偏好看,你對於負債的態度,以及實際月供的壓力。

我身邊,就有幾個從沒用過信用卡、花唄的朋友。

在他們眼中,借錢是個危險的行為,每月償還賬單,哪怕是免息的,也會造成財務的不安全感。

另外,還有一些情況,是自身月入不高,償貸能力有限的。

這2種情況下,適當抬高首付款的支付比例,降低月供壓力,比如讓月供不超過收入的50%,也是合理的選擇。

3)從機會成本看,結合個人/家庭後續理財生命週期考慮。

其實,房貸對普通人來說,可能是此生能借到的,利率最低的一筆大錢了。尤其是首套房的商業貸款利率,一般不會超過6%,如果能組合公積金貸款,那實際利率會更低。

對普通家庭來說,買首套剛需房後,往往還連接著結婚、生子等一系列重大計劃,每一個背後都是大額的支出。

在這種經濟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享受低利率貸款的同時,多留一點可支配資金在手上,會更合理。


4


最後,多說一句。雖然我們身處於不同人生階段,也有著不同的職業和家庭背景,但在面對重大選擇的時候,其實思考邏輯是相似的———

優先滿足剛性需求,在資金有餘裕的情況下,考慮更長期的收益。

這既能合理安排現金流,利用投資技巧為自己加分,也能配合人生的節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