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兵敗鄱陽湖後,是什麼讓取勝後的朱元璋慶幸“大難不死”?

1363年8月30日-10月4日, 陳友諒帶領的漢軍和朱元璋帶領的明軍在鄱陽湖展開決戰,這是一場關係誰主天下的關鍵戰役。陳友諒水軍勇猛,兵多將廣,有65萬人參戰,佔據兵力和裝備絕對優勢。朱元璋這邊只有20萬人參戰,而且船少船小。但最終結果大跌眼鏡,朱元璋居然贏了。

陳友諒兵敗鄱陽湖後,是什麼讓取勝後的朱元璋慶幸“大難不死”?

此戰,朱元璋和將領們制定了完美的謀略,並且帶領將士堅決執行。趁陳友諒軍久攻堅城受挫,分兵據守鄱陽湖口,先斷其退路;繼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殲其主力;後水陸截擊,全殲陳軍於突圍之際。創造了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為統一江南奠定了基礎。鄱陽湖大戰是中國歷史上繼赤壁之戰後的又一個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此段摘自百度百科)

陳友諒兵敗鄱陽湖後,是什麼讓取勝後的朱元璋慶幸“大難不死”?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鄱陽湖決戰是赤壁之戰的重演。這回的倒黴蛋從曹操變成了陳友諒,他沒有汲取歷史教訓,剛愎自用,驕傲自滿,以為靠自己船高船大船多可以完勝,沒有充分估計戰局的兇險和困難。

陳友諒兵敗鄱陽湖後,是什麼讓取勝後的朱元璋慶幸“大難不死”?

他原本引以為豪的優勢反倒成了劣勢,狹窄的湖面不宜於展開,沒有戰略縱深和空間,反倒是船少船小的朱元璋覓得良機,利用靈活優勢,用火攻計謀一舉擊潰對手,陳友諒死於亂箭之下實在是可惜。

假如陳友諒能及時調整作戰方案,是有贏的可能的,朱元璋有被全殲的風險,以後的天下是誰的真不好說。因此,戰後朱元璋回想起來,也是一身冷汗,心有餘悸,慶幸大難不死。假如陳友諒勝了,明軍和自己就將受到滅頂之災的懲罰。

陳友諒兵敗鄱陽湖後,是什麼讓取勝後的朱元璋慶幸“大難不死”?

拋開其他戰略戰術不說,單拿陳友諒和朱元璋個人秉性、氣度、才華、氣質等對比,陳友諒要略遜一籌。

特別是性格是硬傷,團隊是硬傷,即使擊敗朱元璋,他主宰天下的機率也不會太大。他為人殘忍多疑,濫殺無辜,心胸狹窄,這樣的暴君百姓不會歡迎,歷史也不會選擇。(敬請關注頭條號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