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七門九州十八坡,襟三江而帶五湖

南昌城始建於公元前202年,寓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初唐四傑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稱其為“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地, 南唐時期南昌府為“南都”。南昌至古就是連接閩粵湘地區要道,特別是梅嶺地區至今還保留了大量的古道。到了唐朝南昌被列為江南西道的省府後,唐代就加強了對南昌通往湖北和上饒方向的古道及驛道建設。南唐時期由於李璟遷都南昌,南昌的城市道路建設及馬車驛道運輸等開始不斷完善。宋元時期南昌航運興起,由南昌港通向贛州、九江及長江方向。打通南昌對各地運輸渠道。元朝時期南昌陸續開通到贛州、廣東方向新古道。明清時期南昌不斷完善對外交通和城市道路建設,形成了城市的九門(進出城的交通要道)十八洲。

洪都,古代南昌的別稱,同時也是元明時期正式的區劃名稱。唐才子王勃《滕王閣序》中曾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南昌地處長江以南,水陸交通發達,形勢險要,自古有“襟三江而帶五湖”之稱。

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有人在此生產生活。至三千年前的南昌當時的土著居民有“三苗”之稱,三苗為炎帝神農氏後裔。三苗時期南昌北至艾溪湖,南至青雲譜,這一弧形地帶形成了古代南昌居民的聚集區。

《禹貢》屬揚州地。春秋屬吳。戰國屬楚。南昌地處吳、楚交界,吳楚相爭多在於此。《左傳》記載:昭公七年(前553年),楚令尹子蕩伐吳師於豫章。戰國時期,南昌先民已掌握熔鐵、鑄鐵技術和使用耐火材料等先進工藝。

秦屬九江郡,潯陽,郡治設在壽春(今安徽壽縣)。據《漢書》記載,前202年(漢高祖5年)劉邦在垓下打敗項羽之後,派大將灌嬰率兵平定江南“吳、豫章、會稽郡”。灌嬰平定豫章後,立即設官置縣,首立南昌縣為豫章郡之附郭,取吉祥之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為縣名,穎陰侯灌嬰奉命駐軍當地,修築“灌城”,次年修築城池,城址在今南昌火車站東南約4公里的黃城寺,城周長十里八十四步,稱為“灌嬰城”,開創南昌建城史。

鄱陽湖

鄱陽湖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南岸,流經南昌市。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僅次於青海湖。鄱陽湖跨南昌、鄱陽、九江跨南昌、新建、進賢、餘干、鄱陽、都昌、湖口、九江、星子、德安和永修等市縣。鄱陽湖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河之水,下接長江。豐水季節浪湧波騰,浩瀚萬頃,水天相連;枯水季節水落灘出,野草豐茂,蘆葦叢叢;湖畔峰嶺綿延,沙山起伏,沃野千里,候鳥翩飛,牛羊倘佯。美麗富饒的鄱陽湖養育了世代生長居息湖畔的萬物生靈。。通常以都昌和吳城間的松門山為界,分為南北(或東西)兩湖。松門山西北為北湖,或稱西鄱湖。湖面狹窄,實為一狹長通江港道。松門山東南為南湖,或稱東鄱湖,湖面遼闊,是湖區主體。鄱陽湖景色十分優美,擁有江南最密集的湖、最高貴的鳥、最多姿的水、最詩意的草。鄱陽湖是國際重要溼地,是長江干流重要的調蓄性湖泊,在中國長江流域中發揮著巨大的調蓄洪水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特殊生態功能,是我國十大生態……

南昌七門九州十八坡,襟三江而帶五湖

八大山人紀念館

八大山人紀念館位於南昌南郊十五華里處的梅湖定山橋畔青雲譜。青雲譜是一座極具江南特色的園林。園內,數百年的古樟樹、苦楮樹、羅漢松青葉蒼幹,繁蔭廣被,覆護著青磚灰瓦白牆紅柱的殿宇,顯得格外靜謐。密葉篩過的天光灑在小徑上,明暗閃爍,野趣橫生。一彎荷池清澈明淨,倒映著籠籠修竹,魚兒嬉戲,花影搖曳。園外清溪蜿蜒,溪畔農田阡陌縱橫,農舍炊煙裊裊,恰似人間仙境。青雲譜前身是一座道院,相傳早在2500餘年前,周靈王之子即在此開八大山人紀念館基煉丹。西漢為“梅仙祠”;東晉始有道教淨明派,建“太極觀”。唐為“太乙觀”,宋為“天寧觀”,至清初定為“青雲譜”。遺址現存大門、二門石建築,大門石額刻有“青雲譜”三個大字,二門前後額分別刻“淨明真境”、“眾玄少之門”字樣。道院以“關帝殿”、“呂祖殿、“許祖殿”一氣貫通的三個院落為主體,銜連左右“三官殿”、“鬥姥閣”、“圓嶠”,更有兩廡內室“黍居”、“鶴巢”簇擁著。300……

滕王閣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位於中國江西省南昌市贛江畔。屢毀屢建,今日之滕王閣為1989年重建,與古貌相比更為氣派。滕王閣座落於南昌市西北,贛江東岸。始建於唐永徽四年。為當時任洪州都督的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所建。據記載,李元嬰於永徽三年遷任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建此閣以為別居。由於李元嬰封號為“滕王”,故名滕王閣。20多年後,當時的洪州都督閻公首次重修。竣工後,閻公聚集文人雅士作文記事,途經於此的王勃就是於此時寫下了其代表名篇《滕王閣序》。並由此令滕王閣名揚四海。韓愈在《新修滕王閣記》中讚道:“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清代詩人尚鎔《憶滕王閣》詩云:“天下好山水,必有樓臺收。山水與樓臺,又須文字留。”後來歷經宋、元、明、清,滕王閣歷次興廢,先後修葺達28次之多,唐代五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建築規制也多有變化。

南昌天香園

天香園地處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南大道,原名西湖園藝場。該園始建於1976年,面積112畝,現有大小盆景3萬餘盆,培養花卉、畝木2.6萬餘株,是江西省規模最大的贛派盆景基地和花卉基地。該園廣植林木,培育花草,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吸引了大批鳥禽,高峰期多達32個品種、5萬多羽,被稱為“鳥類的天堂”。在中國省會城市能擁有如此大量鳥類與市民和諧共處,安然生存、繁衍,實屬罕見。園內還建有茶藝館、金佛堂、雲泉書畫室等仿古建築。樹木掩映,綠草如茵,花香滿園,不愧為南昌的“市”外桃源。天香園位於江西省省會城市、擁有220萬人口的南昌市城市建成區內,距市中心八一廣場僅4公里。16米高的朱拱琺琅彩繪大門正面上方是中國當代書聖啟功的親筆溜金大字“天香園”。反面為其胞弟啟儒的真跡,非同凡響,氣勢逼人。園區佔地1150畝,園內溼地、湖泊、原始沼澤串通成片,野生候鳥群30餘種,幾十萬餘隻。

繩金塔

繩金塔座落在南昌市西湖區繩金塔街東側,原古城進賢門外,始建於唐天佑年間(公園904~907年),相傳建塔前異僧惟一掘地得鐵函一隻,內有金繩四匝,古劍三把(分別刻有“驅風”、“鎮火”、“降蛟”字樣)還有金瓶一個,盛有舍利子三百粒,繩金塔因此而得名。繩金塔歷經滄桑,屢興屢毀。據史料記載,歷史上繩金塔多次建築。第一次重建是在元末明初,當時陳友諒與朱元璋大戰南昌,繩金塔毀於兵火之中,明朝建立後,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

梅嶺主峰景區

梅嶺原名飛鴻山,早在漢朝初年,就闢有驛道。西漢末年,南昌縣尉梅福為抵制王莽-,退隱西郊飛鴻山。後人紀念他的高風亮節,在嶺上建梅仙壇,嶺下建梅仙觀,改飛鴻山為梅嶺。唐朝以來,有張九齡、張商英、周必大、王安石、張位五位丞相,歐陽修、曾鞏、黃庭堅、陳師道、湯顯祖等文學家,岳飛等武將,慕名而來,留下了許多名詩佳作和文人景觀。梅嶺是佛、道兩教的聖地之一,寺廟觀壇曾多達136處。道書稱此為第十二洞天。西山八大名剎之首的翟巖寺,8尺高的銅蓮臺和銅瓶、銅香爐、千僧鍋。原道教名剎太平觀旁有一株千年銀杏,樹高30米,胸圍7.5米。位居山巔的紫陽宮,石室尚存,東漢開國元勳鄧禹曾到此,旁有鄧仙洞和真君墓。梅嶺上百座山峰,各具特色。梅嶺頭翠竹生幽,獅子峰險峻難攀,紫陽山秀麗多姿,羅漢嶺利於觀景。梅嶺有許多古樹名木,尤以盆景樟、石中蘭、樹生竹為奇,被譽為梅嶺三絕。

梅嶺獅子峰

梅嶺獅子峰是集合獅子峰、泮溪湖、望獅澗 為一體,山峰形如蹲獅,故名獅子峰。梅嶺獅子峰海拔僅260米,但其險峻不亞於黃山,懸崖峭壁,奇石怪林。飛來峰是花崗岩倒石堆地貌最宏偉、最壯觀的地方,集中反映了梅嶺這座大型推覆構造山體,波瀾壯闊的成山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