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六十章:清靜無為,道治天下


《道德經》第六十章:清靜無為,道治天下


引言:《道德經》是道家學說的開山之作,共81章,上篇是《道經》,下篇是《德經》,共5000餘字。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600~470年左右),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老子曾為周王室管理書籍。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道家“老莊”。《道德經》的語言精闢凝練,閃爍著聖人智慧,妙語巧喻、格言警句比比皆是,蘊含人生哲理,對中國的政治、軍事、哲學、文化、藝術、養生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原文】: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道德經》第六十章:清靜無為,道治天下


【譯文】:

治理大國,就像煎烹小魚。

用清靜無為治天下,所有妖魔鬼怪、歪風邪氣就都銷聲匿跡、無法興風作浪了;這並不是說這些神靈鬼怪都不存了,而是它們已經無法禍害人類。不是它們不想禍害人類,是因為有道之君不願意荼毒蒼生。因以正直、淳樸來教化施行天下,所以讓人民免於遭受苛政邪鬼的侵害,從而讓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澤,天下太平。

《道德經》第六十章:清靜無為,道治天下

【悟道】:

老子在本章中講述治理大國的理念和聖人高遠的境界,是被後世廣為流傳的名句。

1、“治大國若烹小鮮”。一般大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系統繁雜,慣性很人。老子講治理大國就像煎小魚,大約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治大國應清靜無為,政策相對穩定,避免刑政煩苛、滋事擾民,如同煎小魚不能隨便攪動,翻動多了容易碎掉。煎小魚經不起攪擾,治大國經不起折騰。二是治大國應謹慎從事,戒驕戒躁,循序漸進;政策要恰如其分,不可操之過急。如同煎烹小魚,不可用猛火。否則,牽一髮而動全身,顧此失彼,容易引發全局性的災難。中國歷史上很多次政治變革往往都是因為採用了激進的改革措施而夭折。因此,治理大國象煎烹小魚一樣才是符合“道”的,否則就會出現妖魔鬼怪和歪風邪氣的世道。

2、“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老子主張治理國家的最根本法則是“無為而治”,無為就是基於天道的法則。把“無為”的法則作為國家的基本國策,則天下就會政治清明太平了。歷史上凡是強盛朝代的帝王基本上都是採用道家為治國理念。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說“聖王的職責是不做事,應當完全無為。道家的理由是,天下大亂,不是因為有很多事情還沒有做,而是因為已經做的事太多了”。老子把“道”放在鬼神之上,認為“道”可以主宰鬼神,只要大道正氣伸張,任何鬼神都不敢放肆,卻不會降禍傷人。因此,只有深諳道德的聖王,才能心懷仁愛之心,真正以道德化育人心,消除天下的一切亂源,實施“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然後,無為而治。


《道德經》第六十章:清靜無為,道治天下

3、“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是變化莫測的,也是可怕的。如果我們心中的貪婪、惡念、小我太多,如果心中不好的起心動念太多,那內心就真正會有“鬼”,一旦被激發出來,就會傷人傷己。在疫情狂虐下,各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幾近於失控狀態,但西方很多政客們心中的“鬼”太多,為了政治私利,置生命安全不顧,各自為政,搞政治內鬥,拚命甩鍋,成為傷人甚至殺人的利器。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湯因比預言:人類的希望在東方智慧,在中華文明。的確,中國的聖賢念念都是利益百姓、呵護百姓,利益人心,化育人心,自然也沒有不好的念頭。民眾向上向善,聖人又有一個對民眾時時呵護的無我利他之心。這樣治理天下就和民眾的心交織在一起,水乳相融,上下同心,這樣就會形成了一個理想國。

4、“此心不動,隨機而動”。一個企業不論大小,要想有長足的發展,領導者一定得有好的眼力,依道而行,有長遠發展規劃,並能激發員工為此而努力工作。“上下同欲者勝”。企業一定要有清晰的經營哲學和戰略定位,千萬不能為眼前的短期利益所誘惑,朝令夕改,忽左忽右,讓員工無所適從,導致人心渙散,內耗嚴重,阻礙發展。一個企業要有自己的戰略定力,甚至在這個風雨之中,還能有一份氣定神閒,不至於來回搖擺;這山看著那山高,方向起起伏伏,這樣對企業的長期發展就會有傷害和損失的。在這方面華為無疑是非常優秀的,只專注於信息技術領域,潛心於打造核心技術,沒有去搞掙熱錢、快錢的行業和模式,值得學習。

總之,治大國,若烹小鮮。治國如此,經營企業、家庭、事業和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依道而行,則內心清靜,則家庭圓滿,事業成功,人生幸福。


《道德經》第六十章:清靜無為,道治天下

(歡迎關注【陽明國學堂】,一起悅讀,分享國學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