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拳术遇上格斗冠军,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而且远远没有终点

当格斗界在真真假假的炒作中博取流量时,真正沉下心来打比赛,琢磨技艺之道的没有几个。中国的吹嘘式搏击赛事正在被更多的人抛弃,也终将被看客不断成长的搏击智商质疑而不屑一顾。炒作过后一地鸡毛。

当传统拳术的真正技艺与搏斗高手的碰触抛掉功利的输赢论时,双方就会走入融合的新生,这将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而且远远没有终点。务实才是正确的态度。

当传统拳术遇上格斗冠军,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而且远远没有终点

刘文擘

我突然在今天看到一个视频,李景亮和刘文擘在探讨传武与MMA的结合,遗憾的是他们仍然止步与动作的探讨,对动作背后的深意缺乏研究,可喜的是他们搞清了这些动作的正确用法。

传统拳术的体系有两个,传统拳术的用法也有两中大的理念。一,招式用法。二,无招无式。这两种体系下的代表就是内家拳和外家拳。

当传统拳术遇上格斗冠军,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而且远远没有终点


内家拳和外家拳的概念产生较晚,内家拳和外家拳的叫法也被今天的人们诟病。有的人极力否定拳分内外,或者把有内入外或是有外入内的殊途同归等同于内外相同这个错误的概念。

中国拳术很少单练内或单练外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同归内外结合,但是内外结合不是内外相同。

内家拳的代表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极拳,三大内家拳不以招式为能,以劲(发力)为用,以触之有应的勃发为手段。拳打人不知,打人自己也不知道用什么招式,全凭下意识的反应。执着于招式的练习,固形,和模式化是错误的路数。内家拳要从招式中跑出来,强说它的招式只是一个身架。身架不是招式。

当传统拳术遇上格斗冠军,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而且远远没有终点

李仲轩

外家拳以少林为代表,注重招式的运用,讲究招式的威力和变化,以功力为基础,有意强化力量、反应、速度等后天能力。练外家拳以长功(或说功架但这个功架与内家身架不同)为主,以招式变化为手段。

当传统拳术遇上格斗冠军,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而且远远没有终点

相对来说,外家拳与现代搏击并无本质不同,但它的创拳理念不是擂台,因此有些招式要做变通才能用于擂台。李景亮和刘文擘探讨的是这一种。

职业拳手由于常年的训练和比赛,身体素质(也就是所谓的外家功力)远远大于传统外家拳习练者。单纯的论输赢(规则下且不决生死)肯定赢面太大。因为他的招式的底层构架也即力量、反应、速度加上他的实践优势,对战传统外家拳练者取胜的几率太大。但传武的一些手法和运用的理念可以擂台技击带来新的思路,在相同的身体条件下,假设也具备相同的比赛经验,传武并不次于擂台技。刘文擘和李景亮就是琢磨的这个。

当传统拳术遇上格斗冠军,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而且远远没有终点


而刘文擘没有触摸到的是内家的身架,内家的身架和外家的功架有所不同也有所相同。相同的是都可以用来练功。不同的是,外家的功架以生发的思路来练,以此为基础,产生变化。内家的身架以收蓄来连,所有的变化以此来承载,它不往外生发而是往内收蓄,因此它的身架几乎是一个定型的存在,所有的变化不打破这个定型只是在这个定型的基础上完成转换。

其实内家外家都叫功架,为了区别,我做了不同的表述。如果你原来的理解等同于外家的功架也是对的。我这么说是为了区分它们的来龙去脉。

当传统拳术遇上格斗冠军,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而且远远没有终点

内家拳身架

几乎所有的擂台搏击都是外练,是以自己为主的练法,而内家是以他人的为主的练法,视人而动,因人而变,内家的手法和外家截然不同。这一点,不详说了。内家的打法几乎是难得一见的神迹,这里说的是稀少。传统拳术真正失传,丢失的是这个,最难重现的也是这个。

欣喜地看到擂台的王者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也提一点自己的看法,另外张伟丽也从中国传统拳术吸收东西。这都是好的现象。中国传统拳术由于常年健身化,套路化,已经失去了本来的面目。很多的假大师以及后来的传武传承者其实已经很难碰触传统拳术的真面目。

当传统拳术遇上格斗冠军,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而且远远没有终点

人们对它的误解正在随着更多真正的拳家的涌现而趋于正轨。希望刘文擘、张伟丽们能够给传武带来新的探索,抛弃一些功利的思想,二者或许会有广阔的明天。擂台不是全部,擂台的天地终归还是太小。

人们的眼界一旦被那个四方之地束缚,就很难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了。真正的搏击没有任何规则可言,它原本就可以承载更多的东西。

仅以此文祝刘文擘们可以走得更远。大艺原创,谢绝剪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