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為何在佔據有利的形勢下,卻又停戰求和呢?

前言: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混亂的局面,完成了中國的大體統一,實現了由亂世到治世的轉化,並鞏固了這一成果。開創了中國經濟與文化的高度繁榮,堪稱封建經濟最高峰。

但由於金人崛起,北宋與金國南北合力夾擊遼國,導致遼國覆滅,金國做大,也看清了北宋的虛弱,開始起了不應有的野心。趁北宋北伐軍損失慘重,邊防空虛之際,南渡黃河,突襲汴京,而北宋皇帝卻心存幻想,企圖談判求和以自保,結果微欽二宗被俘,北宋被滅。

值此人心惶惶之際,被滯留在外地的康王趙構唯一的一位皇族子弟被擁立為皇帝,以反抗金軍的入侵。但這位主也不敢反擊金軍只是一路逃跑,後來中興四將奮力抗擊,才有北伐收復之勢。且後來岳飛大破金軍精銳鐵浮屠,取得郾城大捷。可以說形勢一片大好,為何卻突然罷戰求和呢?

有人說是皇帝本人忌憚武將勢大,還有人說是秦檜賣國,更有人說是趙構怕迎回二帝威脅自身地位正統性。其實都不是最終的原因。經濟實力決定最終的戰爭走向,政治勢力也不得不屈服於國力的實際可承受力。

當時的南宋朝廷成立初期,政權並不穩固,可以說是在一片動盪之中建立的。北方大亂金軍肆虐,各方大將各自為戰,不服中央管控。而南方內地也不穩固,農民起義不斷,可以說是不穩定的狀態。即使是在北方取得大勝的情況下,再不停戰,內修政治,國家就要破產了。也就是說最終停戰的原因是財政破產,內部不穩,無力支撐戰爭的持續。

南宋為何在佔據有利的形勢下,卻又停戰求和呢?

國策"重文輕武",註定武將的悲哀

南宋的政權穩定離不開武將的維持,著名的岳家軍就是個明例。但南宋也沿襲了北宋"重文輕武"的國策,即使武將立了再大的功也只能被拿下,束之高閣,這就是宋朝的傳統。

宋朝一直給人是弱宋的感覺,其實只是政策使然,在宋朝武將地位不如狗,非常受歧視,其次成分複雜,什麼人都有,只有混不下去的人才去當兵。而到了南宋初期,國情不一樣了,國家被金人打的滿地跑,武人才有了用武之地,而趙構為了反擊,也為了保命,也重用這些武人。也確定取得了一定成果。對金戰爭形勢一片大好。但穩定局面沒有給武人更大的機遇,反倒迎來了更大的危機。

人都有思維慣性,一個王朝也有他的運轉思維,趙構一看,金人是被打退了,但另一個威脅更嚴重了,那就是武人做大威脅皇權了。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只能對身邊隨時都能革自己命的人下手了。於是出現了岳飛被冤殺,而其他將領也都黯然隱退的局面。

宋朝武將確實太悲哀了,國家太平一邊去,國家遭難,必奉詔討伐,完事再被遣散。

南宋為何在佔據有利的形勢下,卻又停戰求和呢?

國家財政破產,戰爭成本太大,不允許再打了

其實不得不佩服南宋用半壁江山能住金人的兇猛進攻,而南宋更讓人不得不服的是皇帝一路逃跑,中下層還能一致抗敵而不亂。不得不說宋朝的體制挺奇葩。就是在這樣混亂中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奇蹟般地頑強的生存下去。甚至一度扭轉局面,大有收復中原故土之勢。

但打仗就不得不消耗,而這樣的消耗對於南宋卻是雪上加霜。再有錢也經不住無度的消耗。何況南宋還只佔南方半壁江山,且還沒有整合完畢,實際控制的有限。早就撐不住了。再打下去,北方別沒收回來,南方內部就亂了。基於這種無奈,只能停下戰爭恢復民生,整個內部,安穩地方。要不然政權就得崩潰。況且即使收復北方,更是一種負擔,還不如讓金軍去頭疼與消耗國力吧。

南宋為何在佔據有利的形勢下,卻又停戰求和呢?

恐金症使得趙構認不清局勢

南宋這位開國之帝,其實也挺無奈的。不想接手這個爛攤子,也不得不背這個鍋,皇室嫡親沒人了,只有他沒被抓。結果點不好,一不小心成為皇帝了。這皇帝可不是和平時的帝王,而是戰亂中火力點。金人一看被俘虜的皇室還跑了一個,就發了狠,不拿下他,誓不罷休。結果這位皇帝很不幸,一直與金軍上演著追擊與逃跑的巔峰對決。

人的求生欲是很強的,潛力也是無限的。趙構充分了詮釋什麼都是有可能的。為了逃命也是拼了。逃跑的也是無下限。就是一路南逃,有多遠逃多遠,還是手下臣子看不下去了,全力勸阻,才止住了這種想法。但也不趕待在地面上了,就乾脆住船上不下來了,心想陸上我打不過你,海上總安全了吧。但他也低估了自己在金人眼中的分量。即使不懂水戰也要拿下他。結果悲催了,金人雖說被打敗,但趙構也被打傻了。

在長期的被追擊與片刻不得停息的噩夢中,終於得了"恐金症",時刻只想著逃亡。這種情況直到南宋取得一連串的勝利也不能彌補他這顆受傷的心靈,以至局勢判斷失誤,只想苟安!這也是長期的恐懼造成了心理陰影,難以擺正自己的心態。

南宋為何在佔據有利的形勢下,卻又停戰求和呢?

繼承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治思想

由於政權本就倉促成立,沒有鞏固自身根基,而趙構的個人威信力也不足以服眾。更因為他的逃跑主義使很多人詬病。但必須得有他這個核心領導層的存在。

當政權穩定了,作為新政權的統治者,不得不考慮內部穩定的事情。這時北伐形勢大好,終於不再是流亡政權了。但相應的國家軍事權旁落,財政又不完善且要破產。南部地區還不穩定。面臨這種新的情況,為了維護王朝的長久統治,不得不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治思想。因為內患大於外敵,只要能保住統治地位,哪怕只剩下半壁江山也都可談。

南宋為何在佔據有利的形勢下,卻又停戰求和呢?

五權力大於大義,安全大於進取

武將雄起,朝局必將面臨權力重新洗牌,威脅著趙宋的皇權的地位。而且面臨著金軍的強勢進攻,南宋高層也意識到了北方以難收回,或即使收回也不能守住的死局。經歷了這麼多年的動盪與逃亡,安穩來之不易,為了安定確保安全,穩固江南半壁江山也不是不可接受。

所以對於當時的環境來說,雙方都打累,也打不動了,更是明白誰也奈何不了誰。最後在權力與大義的選擇下,趙構選擇了自己地位的穩定,在北方戰事的立場上選擇了消極的防守自保政策。

南宋為何在佔據有利的形勢下,卻又停戰求和呢?

結語:兩宋交替之際,南宋不是不能收復北方失陷之地,而是收復失地之後的局面難以掌控。在民族大義與權力選擇中,唯有鞏固自己的地位才是王道。其他一切都不是自己的功勞,反倒會成為威脅自己地位的阻礙,只能遺憾放棄。

最終決定放棄收復失地,是因為即使收回北方失地也難以經營,更難以防守。還得陷入長期的與金人交戰之中,這場消耗戰中金人是無成本的,而南宋卻要為戰爭買單。尤其是北宋被滅,財產被金人掠奪,使得南宋失去一半財源地,而當時的江南地區還為被徹底開發,沒有足夠的國力去抗衡金人的長期戰爭威脅。加之趙構個人的判斷失誤,不敢打、不想打、也不能打的恐懼中,只能選擇停戰求和以自保。

況且金軍並不是真正的衰弱了,而只是局部戰役的失利,不代表實力減退。宋軍戰力也不是真正的強大。畢竟國策制約,只是佔據地利人和的便利才與之對峙。欺負金人兵少,不懂水戰。

也就是說南宋並不佔什麼優勢,自家後院也不穩,政權建立之初就一直在戰爭中進行,百姓不堪其苦。財政難以維持,而戰爭又遙遙無期。即使佔領中原,面對中原被破壞的局面還得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與資源,更得面臨金軍的直面進攻,戰線太長,又不利南宋軍防守。所以只能選擇有利局面的近戰防守,結束戰爭,鞏固內部政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