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教育強,中國才能強

中央電視臺製作播出的4集紀錄片《教育強國》,展示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教育領域紮實前行的足跡。使人頓生無限感慨,不禁為中國共產黨的高瞻遠矚鼓與呼。

在人類經歷的第一次浪潮——農業革命中,中國的農業文明舉世無雙,華夏大地也成為泱泱大國。當距今300年前的第二次浪潮——工業革命在歐洲開始時,中國閉關鎖國,沉浸在農業文明的餘暉之中。然而,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工業革命時代,在世界範圍內不斷摧毀古老的社會。中國因落後而捱打,承受百年屈辱。

如果追問我們究竟什麼“落後”?表面看是工業落後。在龐大的農業大國裡,其文明和文化、生活方式基本與工業化背道而馳。冷兵器與熱兵器對抗,結果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我們幾乎沒贏過。

期間,中國有很多政治家思想家也在思考,他們得出的結論是:落後就要捱打。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治標”,出現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但都以失敗而告終。

而帝國主義則橫行於世界。據有關文獻統計,到1935年,全球面積的85%在歐洲的統治下,統治人口達到了全球的70%。

顯然,“落後”的深層次原因,不僅是工業落後,也不僅是要治標。更需要治本。在中國,這個“本”就是教育。教育落後直接導致工業落後,然後導致國體落後。

現代教育的起步是識字。不認識字,一切跟上世界的工業變革都是零。

1909年清廷第三次教育統計,當年全國在校學生數約100萬,加上各省簡易識字學塾和私塾的學生,以及原科舉制下受過舊學教育的人口,包括粗通文墨者,總數約300萬左右。不到清朝4億人口的1%。中國人口的識字率只有清朝統計過,但歷朝歷代的人口識字率也超不過5%。

又過了半個世紀,到新中國成立,中國人口達到5.4億人。絕大多數是農村人口,文盲率達95%以上。

共和國一成立就高瞻遠矚地確定把“讓廣大人民迅速掌握和運用文字”作為立國之本。這是把落後農業國改造成現代化工業國的必經之路。正是這個國家針對教育的行為,為新中國70年的發展,尤其是後40年的改革開放,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礎。

新中國教育制度的初心是普及教育,是對舊的教育制度徹底改造,使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能夠受教育。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起,國家從識字切入,針對5.4億中國人中的15-40歲人群,進行各種形式的“掃盲運動”。

緊接著對漢字改革(繁改簡,文言改白話),同時制定拼音方案,推廣普通話。結果,在1956年春節,中國就開始使用簡化字寫春聯,並用普通話拜年。

經過半個世紀持續不斷努力,中國從解放初小學入學率不到20%,提升到現在的94.2%。九年義務教育成為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財富。

據2007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統計,中國識字率達到90.9%。而今天,中國人可以自豪地說我們已經擺脫了文盲半文盲的時代,進入到全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新時代。

正因為共和國的教育優先,正因為我們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使中國終於在第三次浪潮——信息革命到來之際,通過改革開放,搭上了世界發展的高速列車。當中國古老文明插上現代教育翅膀,煥發出嶄新的科學技術、人文思想,讓世界刮目。

從普通百姓的角度回望歷史,敢想象識字率不到5%的中國還會有計算機、手機嗎?還會有各類電器的普及嗎?即使有,我們能對微信、微博、支付寶運用自如嗎?世界那麼大,你能去看看嗎?我們能與世界同步嗎?

新中國的70年,在世界歷史長河中很短,但它在華夏五千年曆史上卻至關重要,關係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係到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在百年未有之世界大變局中的地位。這一切,又都關乎教育,關乎我們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關乎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態度工作質量。

只有教育強,中國才能強!

只有教育強,中國才能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