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运营:从小编到新媒体操盘手

高阶运营:从小编到新媒体操盘手
心法:人心即入口。新媒体战略:矩阵、团队、目标;新媒体运营:内容、用户、活动(微信公众号:学文读书)

前言

“如果你要维持在原来的位置,你必须很快地跑,如果你想要突破现状,就要以两倍于现在的速度去跑。”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红皇后

伊藤穰一在《爆裂》中指出,未来世界有三个特征:不确定性、不对称性和复杂性。

不确定性。新媒体行业的不确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很难判断哪个新媒体号会突然崛起,像“咪蒙”“十点读书”这样的账号,一开始很难预测它会突然火爆;第二,很难判定哪一个事件会突然成为热点,

不对称性。越来越多的小自媒体号,迸发出强大的能力。例如,文章日常阅读数只有一两千的“番尼兔”,在发布《薛之谦:我是真的想和你共度余生》这篇文章后,阅读量达到570万,涨粉近20万。

复杂性。之前,新媒体运营格局是“双微”模式——微信和微博。从2018年开始,抖音和小程序强势崛起,新媒体矩阵成为标配。

那么,我们如何从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中突围?我们发现上述大号的成长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呈指数型增长,当它们被大众关注时,已经成长为“庞然大物”。以2017年最火的自媒体“夜听”为例,粉丝人数从0增至10万花了一年时间,从10万到现在的2000多万,只花了不到1年的时间。

很多人把企业新媒体的发展停滞归为红利期的结束,但是这种停滞主要是由于“纯编辑”的新媒体运营时代已经结束。未来,真正懂得运营才能脱颖而出,实现企业新媒体的持续增长。很多大号已经意识到高阶运营人才的宝贵,例如“新世相”开始招聘“内容产品主编”,其他很多新媒体开始招聘“增长黑客”。

围绕新媒体如何实现指数型增长,分道、法、术、器四部分,帮助新媒体从业人员在新媒体运营领域实现进阶。 ●道:新媒体传播及运营之道。 ●法:企业新媒体的运营法则与个人新媒体的成长法则。 ●术:新媒体运营的进阶实操术。 ●器:新媒体运营的实用工具。

第一部分 道:新媒体传播及运营之道

第1章重新认识新媒体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生产者更加多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人。

那如何深入理解新媒体是什么?在这里,我们围绕其核心路径,即“内容生产—传播—受众消费”这条主线进行探讨,媒体从旧到新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条主线进行革新的。

到了新媒体时代,传播的层级被打破。绝对的中心点消失,每个人既是受众又是传播源,形成了复杂的网状传播结构。

从树状传播到网状传播,传播量级从几何级变成指数级。所以微信公众号常常出现一些百万级甚至千万级阅读量的文章,这在传统媒体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2章传播之道:内容、社交关系链、场景

2.1新媒体传播的三大核心

生产者产出的信息称为内容,各种媒介组成的池子称为场景,受众间的关系称为社交关系链。新媒体的传播围绕“内容—社交关系链—场景”这三个模块完成从生产到消费的循环过程。

好的内容永远是有价值的,因而很多人将“在新媒体创业”叫作“内容创业”。新媒体内容呈现三大特点:模糊化、碎片化和感官化。

用户使用手机的时间分散产生了显著特点——时间碎片化。时间碎片化意味着用户无法长时间聚焦在一件事情上。因而,内容需要顺应这个特点,呈现碎片化的形式。

感官化流行的原因,是人们希望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反馈,以及即时体验到快乐和刺激的感觉。

这类1对1的关系链更多地存在于单个用户之间,关系更加私密和直接,他人很难看到。企业做个人微信号的原因之一就是可以和用户建立 1对 1的关系链。

1对多的关系:社交货币。用户群发或主动表达的这一系列行为,可以用社交货币的概念解释。“社交货币”这个概念出自社交经济( Social Economy),它用于衡量用户分享品牌相关内容倾向性。

多对多的关系:社交圈层。目前,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8亿,上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标配,但仍然存在着一个圈层不了解另一个圈层的情况。圈层和圈层之间的信息传播就是多对多的关系。

圈层是多维度的,可能和地域、职业、兴趣爱好、社会关系等相关。比如同城圈、足球圈、运营圈、亲友圈,这些圈层会互相重叠。

小型传播事件能在某一个圈子内引爆,而大型传播事件通过内容和能够跨越多圈层的人,完成圈层的穿透。所以在传播过程中寻找跨界的 KOL或者渠道尤其重要。

2.2企业新媒体传播的突围

在内容方面,找一个能让企业脱颖而出的点,即打造IP。这里的IP不是互联网连接协议地址,而是知识产权( Intellectual Property)。

在《数字化生存》中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描述了一个后信息时代,“在后信息时代,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是“我”,而不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子集”( subset)。

在1对多的关系中,重点是找到社交货币及 KOL进行传播。在多对多的圈层传播中,除了找到本圈层的KOL,还需要找到可跨圈层的 KOL。

场景。很多鸡汤及情感类账号选择晚上9点以后发文,比如“胡辛束”选择每晚22 : 22发。其中就考虑了场景因素,因为人们白天将重心放在工作上,晚上才会静下心关注情感方面的诉求。

还有一个要素是沉浸,用户在某场景停留的时间越长,接收的信息就越多或者更深入,其商业价值的想象空间也越大。我们对比以下几个典型场景的沉浸感:朋友面对面的聊天 >电影院 >手机 >电脑 >分众广告牌 >户外广告牌。

新媒体的发展是内容、社交关系链、场景三者各自进化又互相融合的过程。

从最大的社交平台微信也可以看出积木组合的进化。2012年,微信媒体平台刚刚推出,从积木模块的角度分析,微信已经占据两个信息分发入口:一个是会话入口,主要以用户聊天为主;另一个是朋友圈,更像一个社区,用户在朋友圈发表状态。

随着公众号的推出,图文链接形式的内容开始出现,第三个内容入口开始发力。这样微信平台至少存在三个内容分发入口。

第3章运营之道:新媒体运营的发展

而新媒体运营岗真正被大规模提及,是在2013年以后,这时微信和微博同时开始成熟。可以看出,新媒体运营岗位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并且随着其影响力越来越大,需单独设立岗位产生的。

如今各类社交媒体和社区进一步井喷式涌现,新媒体运营岗位不仅出现在微博、微信平台上,也出现在知乎、抖音等平台上。

微信公众平台于2012年8月正式上线,对运营者来说,最初的要求是内容输出能力,只要保证内容的供给,粉丝就可以稳定增长。比如早期的“十点读书”及“视觉志”等微信公众号,就是依靠内容积累了大量粉丝。

2013年8月,公众号开始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其中的重大转变是:此前公众号是媒体属性工具,而服务号出现出现后,可以在公众号上进行技术开发,某种意义上可以承载一款产品,比如早期的“微信路况”可用于查询交通违章情况。

2014年7月广告主上线,广点通投放又重新变成热门,“一条”等账号早期通过广点通获得大量粉丝。

2015年9月,微信群的功能有重大更新,允许群转让、改公告等,这一年也被称为社群运营元年。

2017年,随着小程序的出现,企业对新媒体产品运营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由此可知,随着微信的一些功能释放,出现了更多的流量或者功能入口,同时也要求运营者加快技能更新的速度。

3.2新媒体运营的范式转移

网络成为用户需求的理解者和提供者,网络对用户了如指掌——知道用户有什么、要什么以及用户的行为习惯,而且我们能够通过资源筛选、智能匹配,直接给用户答案。用今日头条 CEO张一鸣的话来说就是:“信息主动找人。”

用户在互联网上所有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有关联的——用户产出或者分享的内容影响社交关系,基于推荐机制的技术又反过来会影响推送给用户的内容。

新媒体运营如今需要处理的更多的是有序的复杂性问题,即我们的核心关注点是用户,通过一系列针对用户的运营方法达成商业目的。这些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平台,比如微信、微博,在运营上有一定的通用性。

新范式并不是对旧范式的完全摒弃,相反是一种升级和改造。在新范式中,新媒体运营的目的在单纯传播的基础上增加了推产品和卖货这两个目的。其中以推产品为目的的新媒体,得益于微信服务号和小程序的开发、使用,发挥出了效果;以卖货为目的的新媒体,随着微信支付及淘宝等电商生态的完善,在微信上做电商也变得顺理成章。

在新范式下仅依靠传统的“双微”模式不再有效,企业要打造自己的新媒体矩阵。除了“双微”,企业也需要寻找其他“自留地”,比如抖音、知乎或B站。以推产品为目的的新媒体企业,除了搭建服务号或小程序,还可以开发 App。

在运营能力要求方面,旧范式注重内容;新范式中的运营能力和内容同等重要,另外还细分出了用户、活动、增长、产品、数据等具体的运营能力。

第二部分 法:企业新媒体的运营法则与个人新媒体的成长法则

第4章企业新媒体的运营法则

4.1企业做新媒体的作用及认知盲区

现在大家想了解一家企业,不仅会搜索百度,还会去搜索这家企业的微信公众号,看看公众号上发表的文章,评估文章阅读量。一般文章阅读量越高,人们就会默认这家企业的规模越大。所以新媒体对打造雇主品牌很重要。

4.2企业新媒体的定位及阶段

以运营微信平台为例,目前企业做新媒体一般有以下三种定位。

第一种定位是做产品服务,以用户为中心,立足点是产品。这类新媒体是产品型新媒体。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用户解决某个问题,注重功能层面的创新。这时,可以将微信公众号理解为一个 App,大家对这个公众号的关注点更多停留在功能好不好用上。

第二种定位是做品牌宣传,以读者为中心,立足点是内容。这类新媒体是媒体型新媒体。它的核心价值是传播品牌,产生美誉度。这是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定位。

第三种定位是做电商,简而言之,就是让大家买买买,微信公众号就像一个商城,以顾客为中心,立足点是商品。这类新媒体是销售型新媒体。它的核心价值是让顾客消费。它用质优、新奇或便宜的商品,吸引用户、促成交易。

自动化服务号,指在服务号或者小程序上可以完成所有的动作,比如服务号“狼人杀发牌助手”、小程序“你画我猜 lemo”等。半自动化服务号,指在公众号上无法完成全部动作,需要跳转到 App或其他地方完善后续动作。例如,“有书”最初发起的有书共读活动通过公众号生成活码,用户需要扫描活码进入社群,享受共读一本书的服务。

核心价值就是你能给用户提供什么,要用一句话表示出来,忌大而全。为了让用户更容易记住,这句话不宜太长,最好控制在 20个字以内。

启动期的运营重心是明确定位及找到种子用户,打磨并优化内容是重点,不必过于关注粉丝量,此阶段大概需要 6个月;成长期的运营重心是粉丝的增长,找到合适的增长渠道、提升增长效率,在这个阶段可以初步尝试变现;至成熟期,内容及增长渠道已经稳定,须重点关注变现形式及营收规模。这个阶段的新媒体号一般粉丝量都在百万以上,运营时间超过 2年。

4.3企业新媒体矩阵的搭建方法

横向矩阵指企业在全媒体平台的布局,包括自有 App、网站和各类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企鹅号等,也可以称为外矩阵。

纵向矩阵主要指企业在某个媒体平台的生态布局,是其各个产品线的纵深布局,也可以称为内矩阵。这些平台一般都是大平台,比如微信。在微信平台可以布局订阅号、服务号、社群、个人号及小程序。

搭建新媒体矩阵的作用最主要体现在实现内容多元化、分散风险、协同放大宣传效果。

每个平台都有独特的内容风格,例如,公众号以图文为主,微博以 140字内的短状态加照片为主,抖音以 15秒到 1分钟的视频为主。企业在多个平台上建立账号,可以使内容形式多元化,吸引不同受众群体。例如,共青团入驻“ 00后”聚集的 B站,发布原创视频吸引年轻用户关注,用户可以发弹幕进行评论。

建立矩阵也是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提到的遇到波动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一种可靠的解决办法。

企业确定要搭建微信内矩阵后,需要对目标用户进行人群细分。

首先是同类群体的细分。有些企业运营的对象是某一类人群,例如读书类账号“有书”,用户主要是爱读书的人群,其中女性偏多,年龄范围在20~50岁。在增长期,“有书”的用户数增加后,又分化出了对亲子阅读更感兴趣的妈妈群体、对学习口语的需求更强烈的职场类人群。于是“有书”搭建了微信内矩阵账号。

其次是不同群体的细分。有些企业运营的人群不是同一类,需要细分出矩阵实现分类运营。比如“学霸君”和“千聊”都运营了三类人群(“学霸君”的运营对象是学生 +老师 +家长,“千聊”的运营对象是听课者 +讲师 +分发机构),需要单独建三个账号。

4.4运营矩阵的三个核心能力

最后我们来探讨运营矩阵的三个核心能力——对平台的理解力、跨平台整合力及平台数据化驱动力。这几个能力对想在新媒体领域脱颖而出的人非常重要!

新媒体的红利潮总会退去,在未来精细化运营才是关键。多平台运营,除了简单地将某个平台的运营经验运用到另一个平台之外,也需要用数据驱动运营。通过数据分析,不仅能够呈现结果、帮助总结分析,还有助于优化前期经验、准确预判等,无论是对内容、用户还是对活动运营,都大有裨益。

例如,我们运营直播课时,如何更好地利用数据驱动呢?地心引力工场组织过一场“饿了么”品牌总监邬宋钱老师的线上课,那如何优化开课这个环节?当时我把荔枝微课上学员评论的数据全部抓取下来进行分析。从评论区的名词看,学员评论集中在老师、品牌、数据、团队这四个关键词上,可以看出这节课的内容侧重点为品牌、数据和团队;从形容词看,学员对她的评价主要是充分、有趣、辛苦。因此,不难看出邬宋践老师对这节课做了充分准备,讲课风格有趣,受到学员喜爱。

再研究学员的发言时间,可以发现大多数评论集中出现在 19 : 50 ~ 20 : 00、 20 : 00 ~ 20 : 10及 21 : 00 ~ 21 : 10这三个区间,分别对应了上课前 10分钟预热签到、上课 10分钟的反馈以及课后的问答反馈。上课期间的评论较少,应该是引导的结果。由此可见,整体时间的把控相对不错,但是最后 10分钟的评论量比开课前的要少一些,所以我们总结得出经验,以后可以通过一些埋彩蛋的方式提升完课率。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老师擅长什么、老师讲课风格如何、学员关注点是什么、课程内容是否丰富以及上课安排是否合适等。这对我们后期找讲师、调整课程内容和优化课程体验都非常有帮助。所以无论在哪个平台运营,都需要学会借助数据分析。

4.5企业新媒体KPI设置指南

搭建好新媒体矩阵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步,即设置 KPI(关键考核指标)。现在也很流行 OKR制度(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但无论采用哪种考核方式,都有一个关键指标供参考。在设置指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先寻找关键因素,再进行合理设置。

产品型企业新媒体以用户为中心,立足点为产品。这类新媒体的粉丝被看作用户,微信公众号更像一个产品。典型例子有“助理来也”“千聊”“印象笔记”。产品以用户为中心,所以不同阶段关注的 KPI也有所不同。

产品前期的 KPI设置。在这个阶段,新媒体更多关注的是获取用户和提高活跃度,所以设置的 KPI如下: ●新用户关注数; ●产品功能使用(注册)数; ●人均使用次数。

产品中后期的 KPI设置。在这个阶段,新媒体更多关注留存率和获取收入环节,所以应设置的 KPI如下。 ●留存率用户留存率指次日、 7日、 30日、 90日后留下来的人数占比。“留下来”指用户没有取消关注,而且使用了产品的一项或某几项功能。各个企业可以针对具体业务进行衡量。 ●获取收入环节此环节体现了用户的 ARPU(单个用户的贡献收入)、 LTV(生命周期总价值)等。产品考核关于产品的考核,可以从以下几个因素考虑: ●产品本身的易用程度,有无明显 Bug; ●用户的使用时长; ●用户使用频次; ●用户的 NPS(净推荐值)。

媒体型新媒体。媒体型企业新媒体以读者为中心,立足点是内容。典型例子是虎嗅、 一条。它们的粉丝被定义为读者,微信公众号更像一本连载杂志。对于一本杂志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发行量。相应地,新媒体的关键因素是阅读量。

但是杂志的发行量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杂志的内容、发行渠道、发刊周期。这些因素在新媒体领域分别对应内容运营和渠道运营,具体影响因素如下。

●全平台阅读量。之所以强调全平台,是因为媒体型新媒体的核心在于传播,触达的人数越多越好。

●公众号打开率。公众号打开率 =会话渠道打开人数/整体阅读人数因为文章有一定的打开周期,一般发文后 3天统计。

●原创率。原创率是文章原创的比例,当然原创比例越高说明公众号内容越优质。

●文章留言数。文章留言数即每篇文章的留言数量,代表读者的黏性。

●阅读完成率。阅读完成率指有多少用户读完文章。后台不能直接得到这个数据,但可采取另一种方法——将账号开通流量主,因为需要看完文章才能看到广告,所以阅读完成率 =广告位曝光人数/阅读文章人数。

●点赞率。点赞率 =点赞数/阅读数,代表有多少人看到文章后点赞。点赞率越高代表读者对文章及公众号的认可程度越高。

●转发率。转发率可反映文章是否触动了读者,引发了共鸣,进而让读者使用社交货币。

●收藏率。收藏率越高代表文章对读者越有用。

●广告合作商数量对于自媒体来说,内容是立足之本,广告则是利润来源,所以获取稳定的广告合作商数量是自媒体盈利的核心要求。

销售型企业新媒体。以客户为中心,立足点是商品。这类新媒体的粉丝被视作客户,微信公众号更像一个商城。典型例子包括有赞、乐纯、京东。

我们根据电商核心公式:销售额 =访问用户 ×转化率 ×客单价 ×复购率,具体分析涉及的关键指标。

订单数据。订单数据包括: ●成交额; ●成交用户数; ●成交的客单价。

用户数据。用户的购买路径数据包括访问数、注册数、加入购物车数、下单数和成功购买数。

最后核算每个渠道的 ROI, ROI =该渠道用户一定时间内的下单金额/用户平均下单成本,假设该渠道的用户在 3个月内平均下单金额为 200元,则 ROI为 2。

这时要分配好每个人工作的重心,严格遵循“二八原则”,即考核其关键业务的产出。如果这个员工主攻内容,那么主要对他设置内容方面的 KPI,其他方面的 KPI为辅。

那么如何提高用户黏性?我们当时选择了一个核心数据:每篇文章的留言数。为了提高这个指标,需要优化文章选题,提升与粉丝的互动质量。

企业的 KPI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具体发展阶段的目标灵活调整。以“罗辑思维”公众号的发展历程为例,它前期的目标可能是增长粉丝量,后来更注重粉丝变现,把粉丝引导到“得到”上消费。

永远跟着用户走。对于新媒体人来说,最大的价值不是完成 KPI,而是给用户创造价值。永远跟着用户走,用户也会给你超预期的回报。

例如,这两年最火的自媒体“夜听”,它的粉丝量从 0发展到 10万经历了 1年,从 10万到现在的 2000多万只经历了不到 1年的时间。其最大的秘诀不是利用讨论的、噱头式的标题,而是深刻的用户洞察,内容注重迎合用户的情感诉求。

杜绝“虚荣指标”

埃里克·莱斯在他的著作《精益创业》中强调,“好的数据指标是一个比率,要简单、可比较。”所以企业设置的 KPI最好不是单纯的数值,因为它很可能是“虚荣指标”。

“虚荣指标”只是一个单调增函数,不能反映结果和运营动作间的因果关系。它除了让你感觉良好,对做出明智的商业决定和采取行动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在具体执行项目时,要搭配几个比率指标同时观察运营。我们分别以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的项目指标为例。内容运营的“虚荣指标”是文章阅读数,好的指标是阅读点赞比、留言率和原创率;用户运营的“虚荣指标”是社群人数、公众号粉丝数,好的指标是用户活跃度和购买粉丝占比;活动运营的“虚荣指标”是传播人数,好的指标是参与率、留存率和转化购买率。

第5章个人新媒体的成长法则

●大型团队: 15人以上,有明确的小组及汇报机制。 ●中型团队: 5 ~ 15人,有若干小组,分工明确。 ●小型团队: 1 ~ 5人,比较分散,单人可能同时负责多块业务。

不同类型的团队各有优劣势。大型团队资源多、分工明确,但是横向拓展空间可能比较小,例如,专做内容运营的员工,可能很少接触到用户增长模块;小型团队横向拓展机会较多,但是可获取的资源支持相对比较少。

第一层境界:专业突破

无论是走专业线还是管理线,都要优先考虑自己的发展意愿。当然前提条件是有过硬的业务能力。

第一层境界:专业突破。专业突破指在新媒体某个细分模块中能够达到精通的水平,换句话说就是在这个细分模块,专业能力超过 80%的同行。

内容运营能力。要做好内容运营,就要掌握最重要的两个公式:

爆款 = 50%选题 + 20%标题 + 30%内容

内容 =形式 +文案 +逻辑 +排版 +发文频率

用户运营能力。主要分为公众号用户运营、社群运营、个人号运营等。做好用户运营需要具备的能力通常有三点:保持非常高的社群用户活跃度;准确把握用户推广节奏;将用户进行清晰地分层,知道哪些是“粉尘”——如“薅羊毛用户”,并制定规则防范,熟知沉默用户、忠实用户和核心 KOL等用户类型并进行分级,分别运营。

对于活动运营,需要有处理好以下三个环节的能力——活动前的整体规划、目标预期、整体活动 SOP;活动中控制好流程、人员安排、细节优化和突发情况等;活动后做好 ROI的核算、整体复盘。

第二层境界:目标管理

将第一层境界的基本技能修炼得炉火纯青后,你在工作中的角色可能已经发生了转变,比如从之前的新媒体专员变成主管或者经理。接下来要进行第二层修炼,此阶段主要的能力要求是完成既定目标,所以称之为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分为项目目标管理、用户预期管理和内容目标管理三类。

PDCA原则 PDCA指计划( Plan)、执行( Do)、检查( Check)、纠正( Adjust)(如图 5-3所示),这是一个循环,也是做项目的基本流程。

SMART原则 SMART原则是一套目标管理办法,具体分为五个方面。 ● S—specific(具体):目标能被清晰地定义。 ● M—measurable(可衡量):目标能够被衡量。 ● A—attainable(可实现):可以实现,有挑战但不至于完全无法完成。 ● R—relevant(相关性):与其他目标的关联情况。 ● T—time-bound(有时限):任务有时间限制。

若想了解更多用户运营的模型,推荐看《游戏化实战》《用户体验要素》等书,另外还需要长期积累运营经验。

●立项时明确 5W2H

什么是 5W2H?以上文“增长 20万粉丝”为例,其 5W和 2H的含义如下。

● What:粉丝增长到 20万,指新增量还是留存量? ● When:任务时长是多久?一个月还是更长时间? ● Why:增长粉丝的目的是什么?是通过增长粉丝提升销量吗? ● Where:主要增长哪个公众号?订阅号还是服务号? ● Who:完成这个任务需要谁?是我们小组就能完成,还是需要其他小组协助? ● How:如何完成这个任务?提出方法进行拆解。 ● How much:可量化的 20万粉丝。

在向下管理的过程中,除了完成相应的基础任务,还需要学习很多软技能,例如如何更好地管理实践、提升效率。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管理的本质是激发人的善意和潜能。

平行管理平行管理指管理其他部门或外部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新媒体经常和其他部门或者外部企业打交道,以共同配合完成一个任务。他们和你之间属于平行关系,所以这属于平行管理。

我们在完成涨粉指标时,组内负责社群增长的小龙提出做微课提升用户黏性、转化率的建议。我们如果做微课,就得外请大咖老师,和老师的沟通过程就是平行管理。我们需要用一套管理工具,比如开课的进度表、质量考核表等,给老师良好的合作过程体验,这对完成任务目标也大有助益。

第三层:商业洞察

当前面两层的能力都修炼完成,而你的目光又足够长远时,还需要进行最后一层进阶——商业洞察。

商业洞察不仅指盈利模式创新,按照 360创始人周鸿祎的理解,商业模式还主要分为产品模式、用户模式、推广模式和盈利模式,因而商业洞察也包括其他模式的创新。在新媒体中,商业模式还有平台模式。商业洞察就是抓住这些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时进行布局以及抓住红利期。从某种程度而言,把握趋势比努力还重要。

“夜听”抓住了公众号电台的用户红利,收获了一大拨垂直用户,主要受众是已婚女性,其分布在二三四线城市,她们时常遇到家庭、事业方面的问题,需要有人真正理解她们、开解她们。

情感号“夜听”入局并不算早, 2015年 9月,刘筱(曾为湖南某广播电台的主播)以男性视角为女性提供情感治愈的音频,一年后( 2016年 10月)粉丝人数突破 10万,之后 1个月粉丝人数突破 100万,半年后( 2017年 3月)粉丝人数已经突破 1 000万大关,一篇文章的平均阅读量达 600多万。

如此令人吃惊的数据背后,是刘筱的内容“三板斧”——每天发布的文章都是由一段音频、一句话和一张图片组成,非常简洁,而且不做“标题党”,纯靠声音、内容取胜。

类似“得到”的商业模式,之前也有人推出过,为何没有火呢?原因是他们没有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罗振宇认为这主要是基于学习革命的到来,“终身碎片学习”以及知识经济产业的成熟,教育、出版和传媒三个领域的融合。

敏锐的商业洞察力有助于实现更好地决策、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但这不是简单地通过多读几本书、多分析几个商业案例就能实现。商业洞察能力的修炼需要对行业、市场有极其深刻敏锐的判断,需要潜心积累,总结过程中的成与败、向前辈请教经验。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同样作为读书类公众号,“有书”崛起的时候已经是 2016年了,可以说并没有享受到平台的红利期,但是它依然迅速成为行业顶尖的公众号,它靠的是什么?

答案是共读模式。它在 2015年下半年通过内容吸粉,粉丝增长平平; 2016年年初开始采用共读的方式,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社群裂变模式,半年就累计了 500多万粉丝。“有书”的增长是因为它抓住了推广模式的红利期。

第三部分术:新媒体运营的进阶实操术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理论只有经过实践才有意义。

第6章内容运营:数据 +产品思维

大多数成功的新媒体总是相似的,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好的定位。杰克·特劳特和艾·里斯在他们的著作——《定位》中对“定位”有一段精彩的解释:“定位不是要你在产品上动手脚,而是要你在潜在的顾客心中动脑筋,并把你的产品放进去。”新媒体运营和做产品同理,无论是基于自己的平台,还是外部的平台,其本质都是让用户在想实现某个想法时,从心智层面唤醒对你的产品的记忆并使用它。

无论是刚开始运营一个新公众号还是刚接手一个公众号,第一件事都是梳理定位。梳理定位一共分下面五个步骤: ●用户定位; ●价值定位; ●人格化定位; ●场景定位; ●初始化定位。

虽然用户使用的目的不一样,但都是基于时间场景,所以运营新媒体前要先确定是为了“杀时间”还是为了“省时间”。

综合对比来看,早上最好的发文时间段是 7 : 00 ~ 8 : 00,中午最好的时间段是 11 : 00 ~ 12 : 00,晚上最好的时间段是 21 : 00 ~ 22 : 00。

在平均打开率(打开率 =该篇文章阅读人数/公众号订阅人数)方面,订阅号和服务号基本差别不大;在分享率方面,订阅号要高出服务号 1倍以上;而在原文打开率方面,服务号要比订阅号高出近 3倍。

6.2选题:决定了一篇文章成功的一半

什么是好的内容?要从两个角度衡量,一方面是能提供给用户的价值,另一方面是能达到的传播量。

第一个规律:传播 =内容 ×渠道 ×时效

如果把人与人之间想象成一个个节点,那么传播就是一层一层的连接。其中内容决定了连接的深度,决定了转发率、收藏率。内容越好就有越多的人愿意转发,就会有更多的人看到。渠道决定了连接的点数,在微信中渠道表示整体传播的用户初始量。

第二个规律:内容 =选题(占 30%) +“装修”(占 20%) +泛文案(占 50%)

选题决定了公众号的风格及价值观;“装修”包括公众号的标题、封面图及排版,也就是大家一眼能看到的内容,它决定了初次打开率;泛文案,指文案、音频或者视频。

懂用户懂用户就是“见众生”。做公众号的最大忌讳就是做了很久也不知道用户是谁,只有了解清楚用户是谁、他们偏爱在哪些渠道传播、喜欢传播什么内容,才能更好地做有针对性的内容输出。通常可以从以下两个传播渠道了解你的用户。

从朋友圈了解。朋友圈是一个很好的渠道,相比调查问卷,用户在朋友圈的行为更加真实。首先,要添加用户为好友,可以通过自有公众号社群等渠道添加。为保证样本量充分可信,建议至少添加 200人。

添加用户为好友后,可以先关注他们发朋友圈的频率和时间点——是周末还是工作日发消息的频率高?平均一天会发几次?时间点集中在上午还是晚上?如果你的大多数公众号用户喜欢周末晚上 8点分享内容,而你的发文时间是周末上午,那么可以调整下发文时间并试行一段时间,观察调整后内容的阅读、传播效果。

其次,关注用户朋友圈分享内容的类型,研究图片、文字、链接的占比——用户更喜欢发图片还是发链接?如果图片居多,那么在做活动分享的时候,可以考虑更多地以海报形式进行传播。

从社群了解朋友圈展示的更多是个人空间,另一个重要的传播阵地是社群。

搭建知识库是一个积跬步以至千里的过程,需要依靠大量阅读及有意识地积累。长年累月地扩展更新一段时间后,量变会引发质变,还能激发出新的创意。

詹姆斯·韦伯·扬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介绍了创意产生的五个步骤:

●尽可能地收集原始资料; ●重复“咀嚼”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 ●中止有意识的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 ●随时准备迎接“灵光乍现”时刻的来临; ●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热点选题就是围绕社会热点或者行业热点的选题。因为热点意味着短时间内用户对该话题的关注快速提升,所以用户更愿意分享分析或者评论该热点的文章。对于企业新媒体来说,跟热点可以有效地提升阅读量。

是否要跟热点,可以从两大维度判定:事件维度和企业维度。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可见一个好标题对于一篇高质量文章有多重要。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读者判断要不要点开一篇文章可能只需 1 ~ 2秒。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吸引人的眼球?最首要的就是标题。在行业内有一句玩笑话:“标题起得好,下班回家早。”

最后,探讨内容创作。文案无法速成,因为技巧可以习得,但文学素养没有人能帮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几百字、几千字的背后,是大量阅读及人生阅历的积累。

优秀文案人 = 1/ 3广告人 + 1/ 3产品经理 + 1/ 3销售员

其中广告人代表文案人,需要洞察能力;产品经理代表文案人,需要逻辑拆解能力;销售人员代表文案人,会沟通。广告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及联想能力,能够把卖点集中在一句话上,直击人的心理痛点。产品经理除了了解用户需求,还需要将产品特点与之匹配。

第7章用户运营:UCD的方法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无论企业的业务是 to Business(商家)还是 to Customer(个人),其背后连接的都是人。马云把 B2B模式解释为 Business man to Business man,而不是 Business to Business。

所以企业核心的运营对象应该是用户。新媒体中的用户运营主要指在新媒体平台上设定一系列针对用户的运营策略和动作。换句话说,主要围绕着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User Centered Design, UCD)开展。

怎样做到真正意义上的 UCD设计方法?用户体验界的专家加瑞特在《用户体验要素》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他在书中提出了用户体验设计的五要素,用于指导网站的设计。对于新媒体的用户运营,同样可以参考其核心思想。要素主要包含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

战略层:根据用户的需求,建立相应的产品,设定公司的战略,在新媒体运营中涉及定位和战略。

范围层:主要是对产品功能及其内容需求的整合,在网站中主要指针对哪类重要用户、先做哪类需求以及先搭建哪块内容。在新媒体运营中,则涉及用户的分层、分级及分阶段运营。

结构层:主要指产品的交互设计及其信息架构,比如用哪些体系去承载。这在微信体系中可以拆解成公众号、社群、个人号等产品模块并进行架构,打造企业的私域流量池。

框架层:主要指界面设计、导航设计和内容设计。在新媒体运营中,主要反映在用户体验地图的设计上。

表现层:就是用户能够用视觉、听觉等实际体验产品的感受层,在新媒体运营中,我们称其为新媒体的 VI体系。

用户整体属性。用户整体属性主要指性别、城市、手机类型、年龄段等常见属性(关联小程序会有这类数据),这些可以在微信后台直接看到。关于用户属性的进一步分析,比如用户的收入情况、兴趣爱好等情况,可以在社群中利用调研问卷收集。

用户行为的分析,包括对用户关注渠道、关注时长和互动情况的分析。

变现分析。变现分析主要指分析企业在公众号体系中的变现情况,包括变现的量级、变现的占比及参与购买的用户画像。

7.2结构层:私域流量池的部署

“私域”这个概念来自电商行业,如果企业在某个电商平台开设店铺,用户通过搜索框搜索到企业的店铺/商品,那么这部分流量属于电商平台,而不属于企业。但用户进入企业的店铺后,你可以将客户添加至某个群并做相应维护,此时这个用户群就可以称为企业的私域流量池。

在微信体系内,公众号、社群、个人号、小程序都是私域。因为用户进入这些平台后,你可以独立进行维护。新媒体结构层的设计包括用户环节的设计及社群设计。

用户环节的设计:部署私域流量池

覆盖用户全流程。顾名思义,就是设计时保证整个流量环节是一个闭环,包含从引入到转化的各个环节。

考虑各平台情况。公众号、社群、个人号都有其独自的特点,比如公众号传播力强,社群可以实现高转化,而个人号灵活性强等。根据各个产品的特点,企业需要考虑如何与平台匹配。

考虑商业转化漏斗。这要求我们知道业务的核心并考虑各个环节的漏斗。

企业为什么要做社群

从输出者和用户的角度看,公众号是点对面的连接,公众号面对众多用户进行统一化输出。比如一个订阅号针对 10万个用户每天输出同一篇文章,用户看到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而社群是点对点的连接,群主和用户能直接沟通,而且沟通的内容会根据用户的反馈有所不同。社群表面连接的是群主和用户,实际上连接的是商品、服务,用来创造更大的价值。在实际情况中,不同定位的企业对社群有不同的诉求。

产品型企业的社群。产品型企业可以通过社群进行产品功能内测及收集用户的反馈。这样既能优化产品又能提升用户黏性。

媒体型企业的社群。媒体型企业可以通过社群沉淀内容和人。沉淀人的社群比如各行业的人脉交流群,尤其适合 B2B企业;沉淀内容的社群比如咪蒙和“李叫兽”之前的读者群,咪蒙的社群有5000人,她还会号召群中读者帮她一起选标题。

销售型企业的社群。销售型企业可以通过社群卖货,特别是用优惠券、团购等模式结合小程序,爆发力非常大。社群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管道”中,用户在其中会有一定的社交压力。比如一个 100人的群,群中有 80个人购买了推荐的产品,那么其余用户也会忍不住跟风购买,所以相比直接在微信公众号销售,社群销售的转化率会更高。

好社群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社群里的人有共同的愿景,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愿景互联”。描述社群的愿景就像描述“定位”一样,要用一句简短的话说清楚并向用户贯彻。

个人号:被忽略的转化“核武器”

个人号非做不可的四大理由。深度了解用户。个性化服务营销。多渠道沉淀用户。统一公司品牌形象。

企业注册的个人微信号可以呈现企业 LOGO,使用统一的品牌形象,让用户对企业的品牌感知度更深。

对于个人号的威力,“有赞”的 CEO白鸦曾发表过一个观点,大意为:“一个引导别人消费的能力很强的朋友圈达人,加满 5 000个好友能抵别人超过 10万粉丝的效果。”未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朋友圈 KOL(意见领袖)。

配合私信。除了日常在朋友圈发状态,对于一些重大的福利和活动,也可以配合发私信。但是不能太频繁,一个月不宜超过3次。

7.3框架层:用户体验流程设计

用户体验地图可以呈现的效果多样,但一般包含四个要点——创建用户角色、创建接触场景、用户体验流程和用户情绪。

用户体验地图可以帮助我们复盘用户从关注到后续的行为并对用户链上的一些具体问题和细节进行优化。接下来我们重点分析几个用户触点,分别是公众号简介、欢迎语和菜单栏。

公众号简介:让用户一眼记住你公众号简介即功能介绍,是公众号对读者敞开的第一扇窗户。用户在选择是否关注公众号时,会不由自主地先看在公众号展示页的简介。如果简介足够吸引人,那么用户点击关注的概率就会提升。

欢迎语:引流到其他公众号。有的欢迎语有公众号间相互引流的通道。这类欢迎语适用于搭建公众号矩阵。欢迎语引流有“大带小”“老带新”两种情况,即大号给小号引流,老号给新号引流。例如,我们在用户体验地图环节中发现,“视觉志”给“她刊”进行了引流。

菜单栏:最重要的是理清逻辑。可以参照麦肯锡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 MECE法则,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横向看三个一级菜单彼此是独立的,展示出了公众号最想让用户了解的三个功能;纵向看,每个二级菜单内容被包含在一级菜单中,同时彼此独立。

第8章引爆用户增长

企业作为商业组织,不变的核心追求是利润,而利润的核心和用户数挂钩。所以,用户增长是重中之重。

在启动期,企业主要关注 PMF( Product-market fit),驱动力是产品,核心关注点是找到 Aha moment。 Aha Moment意指“顿悟时刻”,这个说法大约在 100年前由德国心理学家卡尔·布勒提出,在产品中可以理解为找到用户的痛点。衡量 Aha moment的重要数据标准就是用户的留存率及活跃度,其具体表现为用户的互动、留言等行为。

公众号找种子用户的关键是找到能够忍受你不完美的陌生人。夜听”的目标人群大多数为需要情感慰藉的女性,可以用每天一段音频的方式满足她们的诉求。

在成长期,企业主要关注渠道/转化率,也就是找到匹配市场需求的产品后,更加注重用户量的增长。

想要吸引目标用户,有两种途径:时间和金钱。企业要么投入时间,用情感去打动他们;要么投入金钱和资源,用利益打动用户。

在成熟期,企业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方面,用户成长周期到了成熟阶段,公司将重点考虑商业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中期的增长效率模型可能遇到了瓶颈,公司需要寻找新的产品/效率模型。

8.2三种驱动增长的引擎

埃里克·莱斯在《精益创业》中提出驱动增长的三大引擎,分别为黏着式增长引擎、病毒式增长引擎和付费式增长引擎。

黏着式增长是有通过口碑或者品牌传播等形式实现的增长,增长的速度取决于复合率,只要自然增长率减去流失率的结果为正数,增长就可以持续。在公众号体系中,黏着式增长主要通过文章自发传播或者口碑推荐吸引用户。

病毒式增长也称裂变式增长,通过“人拉人”形成正反馈循环。病毒式增长主要关注病毒传播系数和传播周期,通常系数越大、周期越短,说明新人参与越多,传播速度越快、增长越有效。病毒式增长在新媒体中具体的增长方法有社群裂变、红包、任务宝模式等。

付费式增长关心用户获取成本( CAC)和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LTV)。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行业对 LTV和 CAC的比例要求都不一样。一般来说, LTV ∶ CAC > 3的公司可继续良性发展。当然除这两个指标外,也需要考虑 PBP(回收期)的因素,即需要多久才能回本。

广点通

点击单价还取决于企业广点通账户的投放量以及账户的稳定性。投放的量越多、单价越低,账户越稳定,即持续地投放,单价就会趋低。但在单价达到一个平衡值之后就不会再下探。

点击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广点通的素材、底部引导关注的文案、配图以及人群属性,比如中老年人的点击率比年轻人的点击率高。

在所有的涨粉渠道中,可以无风险、大规模增量的只有广点通。目前广点通普遍的粉丝单价在 3元以上。很多人都说广点通的粉丝单价贵,但也要结合相应的业务看待。“一条”在 2015年投放广点通时,单个粉丝差不多 1元,但现在,同样的情况单个粉丝成本已经水涨船高。所以贵不贵是相对的判断,关键看如何将这波流量更好地转化。如果有好的商业模式可以日后转化,那么暂时的高价是可以接受的。“一条”在 2015年投广告时,他们的商业模式是媒体广告,目前则改为电商模式,对于单个粉丝来说,此模式提升了 ARPU(每个用户平均收入)。

地推增粉

地推方式是深入到线下,通过礼品等形式吸引用户关注、下载。在如今线上流量越来越贵的情况下,地推不失为一种比较合理的推广方式。做地推的关键是找到用户比较集中的区域,比如商场、学校等人流密集区,用赠送礼品等方式吸引用户关注。

当然增长方式还会再优化,正如硅谷负责研究 Uber增长的专家安德鲁·陈( Andrew Chen)曾表达的观点:“所有增长招式都越用越滥、效果越来越差( law of shitty click through rates),所以要及时地调整优化。”

第9章活动运营:流程化体系规范

针对用户的活动,公众号的活动目的分为以下五点:

(1)用户拉新( Acquisition),即以拉新为主的活动,其核心目的是增加用户数量。前文讲到的黏着式增长、病毒式增长、付费式增长等形式都出于用户拉新的目的。

(2)用户促活( Activation),即以增强用户的活跃度为主的活动,其核心目的是与新进入公众号的用户互动。针对这一目的,采用的方法包括引导用户点击菜单栏、发送消息、参与小活动、在文章内留言等。

(3)用户留存( Retention),即以留存用户而不致其流失为主的活动,其核心目的是保持用户长期在公众号内活跃,或者吸引老用户的积极关注。比如,邀请用户订阅某个主题活动,每天定时推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达到留存用户的效果。

(4)用户购买( Revenue),即以吸引用户购买为主的活动,其核心目的是实现企业的商业变现。可以采用分发优惠券等刺激用户购买的活动方式。

(5)用户分享( Refer),即以鼓励用户分享为主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核心用户的分享,吸引新用户的关注。这主要针对已购用户或活跃用户,运营者通过一定的活动引发病毒式裂变,增加新用户的关注。常用的方法有老用户优惠等,例如,uber曾做过老用户拉新用户,双方各得30元优惠券的活动。

这五点对应了由增长黑客之父肖恩·埃利斯提出的“海盗模型”,即 AARRR模型(如图 9-1所示)。这五点分别对应企业在各阶段对用户采取的动作,从拉新、促活、留存、购买再到用户分享。这些动作形成一个循环的过程。

一般来说,用户参与活动时有三个推动力(有趣有利有用)和三个阻力(形象时间精力),推动力指推动用户参加活动的因素,阻力就是阻碍用户参与活动的因素。

活动的展现形式。在微信中,活动面向用户的展现形式一般有三种:海报、链接和小程序。不同的形式展现的效果也不一样(如表 9-1所示)。首先是显示面积的大小不一。海报可以在社群中和朋友圈以图片形式展现,显示面积最大;小程序在社群中以卡片的形式存在,显示面积相比海报要小;链接直接以文字形式呈现,显示面积最小。其次是图文的丰富程度不同。海报有文字和图片,信息量更丰富;而链接的组成要素只有文案,从用户的角度看,信息量较小、稍单一,而且在朋友圈中所占的位置也偏小,难以吸引用户视线。

签到。签到主要能促使用户养成习惯,提高用户黏性。在公众号中签到,可以采取积分的形式,在社群中签到,可以用打卡的形式。在服务号中还可以开启订阅签到模式,用户点击订阅,公众号每天提醒用户签到。

巧用服务号消息。模板消息是服务号的一个重要功能,模板消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板消息,公众号可以在活动中将用户分组,根据用户的标签推送与之匹配的信息;另一类是客服消息,公众号可以对 48小时内互动过的用户进行推送,条数不限。

社区化公众号的输出属于 PGC(专业生产内容)模式,有专业的编辑和运营,向用户推送文章。但是想要进一步提升用户黏性,可以适当采用 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增加用户的产出。提升用户生产内容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建立社区。

讲座前文已经提到,微课讲座指在微信中授课。这也是促活公众号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如果条件允许,那么公众号运营者还可以举办线下讲座,进一步提升用户黏性。

无论哪种方法,提高用户黏性的根本就是长时间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满足他们的差异化需求。

第10章对外投放

对外投放指寻找外部渠道,通过资金或其他资源等方式进行投放,完成企业的预期目标。对外投放的目标是达到最优化,就像函数一样,输入有限的资源和资金,输出最优结果,中间则是寻找最佳投放组合的过程。

第11章数据运营:用数据运营思维指导日常工作

为什么要做数据分析?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有一句名言:“你无法衡量的东西,你也无法管理。”通常我们做决策时依靠过往的经验,更多时候依靠个人直觉。而要想减少非受迫性失误,就需要借助数据分析。

在明确目标和思路时,建立体系化的思考框架很重要,这也是数据分析的核心。如何建立?这需要长期的积累。例如,营销层面的体系化思考框架有 4P分析、 SWOT分析、 STP理论、用户行为理论以及六顶思考帽等;管理方面的思考框架有 5W2H、 PEST、逻辑树、金字塔、 SMART原则等。这里简单介绍三个常用的思考框架。

第12章微博运营:打造爆款微博的七大法则

粉丝通“粉丝通”可以在粉丝的信息流中插入企业广告。广告分为三种形式:博文推广、应用推广和账号推广。

第13章其他新兴平台的运营

13.1小程序的运营:液态流动性视角

小程序是一种在微信内无须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用户通过扫一扫或搜索即可打开。小程序于 2017年 1月 9日正式发布。发布以来,小程序的生态正在逐渐完善。本节重点讨论企业要不要做小程序,做小程序有哪些可以突围的点,以及运营小程序的方法。

做小程序是一种趋势,无论从行业、用户,还是从推广成本来说,它都代表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的另一种可能性。

对于行业微信互联网下的“新一极”小程序是微信互联网下独立且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包括投资人开始认同“微信互联网”这个概念,就像创投公众号“ 42章经”的 CEO曲凯所说,“微信成为基础设施,成为新的浏览器。”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程序属于微信的战略级产品,而微信对小程序投入的资源和人力也是巨大的。小程序自正式发布以来,仅 2017年更新的次数就超过了 45次,平均每周有一个新的功能上线或者一次版本的迭代。

对于企业,更低的开发成本,更快的开发速度。微信小程序的开发使用了源自 JS、 CSS、 HTML的语言,同时提供了各种自有的组件和 API,是一套为微信量身打造的自定义语法。相较于 App,小程序整体开发的成本较低,而且开发速度快。以前开发一个打卡类 App可能需要一个月,而在小程序上可能只要一周。

更多的推广场景。相对于用户进入公众号,用户进入小程序的场景更多。微信官方有一个“场景值”的概念,目前可使用的场景已经超过了 40个(如表 13-2所示)。其中,最大的几个应用场景有发现栏的入口、扫描二维码、群聊的小程序卡片等。

更低的推广成本。相对于 App的下载安装成本,小程序的推广成本无疑要低很多。金沙江创投的董事长朱啸虎曾经列举了在微信体系内拉新成本和 App下载的拉新成本之间的对比(如表 13-3所示)。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拉新方面,微信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而且小程序可以很好地承接 App的功能。

对于用户,更好的体验。互联网的任何创新都要基于用户真实的需求。小程序的确符合微信“用完即走”的理念——有需要时即时开启,无需下载,对于用户来说相当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比如一些使用较少的应用,查询天气、万年历等,用户无需下载 App,在小程序中就可以直接使用。

通过研究 2018年1月4月阿拉丁小程序 TOP100的榜单可以发现,类似游戏、电商行业已经位居榜单前列。这两个行业为什么能在小程序中如鱼得水?

游戏。小游戏虽然正式开放的时间不长,但爆发力惊人,甚至微信 6.6.1的新版本开机屏直接用小游戏“跳一跳”作为入口。这款小游戏截至 2018年 3月已经积累了 3.9亿玩家。

游戏之所以成功占据榜单,主要是因为用户使用微信时多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小游戏正好符合用户打发这段时间的需求;同时,它还可以分享给个人或者社群,例如,用户在群里邀请好友一块斗地主,这本身也是一种社交方式。目前,在小程序的游戏中,休闲类游戏比较热销,如海盗来了、头脑王者等。

电商。小程序电商是爆发非常快的一个品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拼多多等社交电商的崛起。小程序电商融合了微信的支付、社交和内容这三大特点,因而能够实现爆发。除此之外,小程序电商还有以下三点特征。

游戏和电商这两个行业之所以能快速爆发,是因为在用户有限的时间中,对用户的刺激性强,业务变现效率高。对于小程序来说,未来火爆的行业基本符合“液态”的特点,即在有限的时间直接完成转化。

小程序的引流方法流量在小程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小程序中所有的流量都来源于场景,所以要通过场景值去寻找流量。附近的小程序。公众号。社群。小程序裂变设计。

拼多多通过高频推送模板消息来唤醒“沉睡用户”,一旦用户打开了拼多多的小程序,即使没有任何购买记录,拼多多也可以用它向用户推送活动信息。

拼多多的CTO陈磊曾在微信公开课上提到:拼多多小程序通过活动吸引关注,消息引导流程,再分享传播,可使用户留存率提高 30%。

小程序采取“用完即走”的策略,没有关注和粉丝的概念,这是留存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公众号恰恰有这方面的优点。因此我们可以将两者结合:把小程序的流量沉淀到公众号上,实现公众号 +小程序的联动。主要的引流方式是通过页面或者客服消息入口引导。

引导关注的另一种方式是在客服消息的入口引导,即用户点击后,可以自动弹出一个链接引导关注。以前这种方式效果非常好,但如今微信调整规则后,只能由用户先发起对话才能回复,所以需要在引导页中加入话术,让用户先行发起对话。

小程序矩阵和微信公众号一样,小程序同样也需要建立矩阵。一方面,可以进行相互导流;另一方面,目前小程序规则尚不稳定,万一被封,有备无患。

13.2抖音的运营

抖音是一款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用户可以选择歌曲拍摄 15秒的音乐短视频。上传自己的作品后,就可能获得他人的点赞、评论和分享。

作为今日头条的头部战略产品,抖音自 2016年 9月上线以来,用户数据一路飙升。截至 2018年 6月,据抖音披露,其日活超过 1.5亿,月活超过 3亿。抖音用户目前以年轻人为主,有数据报告称, 85%的用户都是 90后用户,而且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

企业要不要做抖音短视频是未来社交的主流方向之一,包括脸书在内的社交巨头也在积极尝试。而抖音在这个方向以音乐形式已经成功突围, 2107年中国短视频用户数突破 5.25亿人。所以企业如果想做短视频营销,那么抖音是首选平台,但也要考虑两个问题。

首先,要考虑企业运营的用户人群是否和抖音目前的用户人群匹配,比如在城市、年龄方面是否匹配。例如,企业运营的用户是老年人,则运营抖音的意义不大。

其次,要考虑企业的人才匹配。抖音视频虽然只有 15 ~ 60秒,拍摄门槛很低,但随着玩家需求的提高,想要通过简单露脸、说段子的形式获取大量用户会很困难。我们看到类似小米、支付宝等企业账号拍摄的每支视频,都经过了充分的策划,一个人兼职显然无法完成。所以企业需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