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探源:空及空姓

  空,形聲兼會意字,讀作kòng,kōng,kǒng。其甲骨文字形尚未發現。金文字形見西周中期的“季姬方尊”,上下結構,上為穴,下為工。戰國時期的篆文承接周代金文字形,隸變後,楷書寫作空。本義已經用小石夯弄平了地面的洞穴。

  一、空字的由來

  空由穴和工構成。穴指遠古人穴居的天然洞穴。工字的甲骨文是一把小石夯的樣子。工寫在穴下面,指用小石夯對洞穴裡的地面進行處理,平整出可以躺臥居住的地方。一般情況下,天然洞穴地面高低不平,人住著顯然不舒服。因此,已經會製作工具的遠古人就用小石夯平整一下洞穴的地面,以便長期居住在裡面。

漢字探源:空及空姓

空字的演變

  人們把用小石夯平整了地面的洞穴用符號記錄下來,寫作空。並用在洞穴裡夯平地面時發出的“kong、kong”的聲音,作為這個字的讀音。

漢字探源:空及空姓

溶洞

  注意,這裡的穴是橫向的天然洞穴,不是豎向的坑洞,豎向的穴應該叫做窿,或者坑。當然,隨著語言的發展,穴既可指橫向的洞穴,也可指豎向的坑洞。比如,半坡遺址就發現當時的人住的建築就是半地穴式房屋。

  從字形看,空字產生於人們可以製作小石夯之後。小石夯,是一種有木把,上端可持握,下端的木頭插入有窩的石頭裡。這塊石頭有圓有方,用來夯擊地面。

漢字探源:空及空姓

現代人打土牆,左邊的人手持的就是小石夯

  空字本義早早消失,人們誤將引申義作為其本義。

  二、空字的引申義

  《說文解字》:空,竅[qiào](同竅)也(空,竅的意思)。從穴,工聲。許慎所說的字義並非空的本義,而是引申義。根據引申義距本義的遠近可分為三種情況,空字分別有三個讀音kòng,kōng,kǒng。

  (一)讀作kòng

  1.把洞穴裡的石頭砸碎搬出去,沒有了,引申為騰讓出來。(1)魯迅《彷徨·離婚》:同時,船旁的坐板也空出坐位來了。(2)空出一間房子。

漢字探源:空及空姓

學生空出座位給老人坐

  2.有未被佔用的地方。如,空地,空房,空白。

  3.有未被佔用的官職。如,空缺。

  4.有未被佔用的時間,閒暇。(1)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伏侍老夫人不得空便。(2)有空到我這裡來。如,得空,空兒,空當。

  5.漏洞。如,鑽空子。

  6.使錢財耗光,窮困。(1)《詩經·節南山之什·節南山》:不弔昊天,不宜空我師(現在卻得不到蒼天的眷顧,你不該總讓我們飽受窮困)。(2)《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節》: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讓他挨餓受凍,讓他身無分文)。如,空乏,空竭,空匱。

  (二)讀作kōng

  1.沒有內容。(1)《詩經·小雅·穀風之什·大東》:小東大東,杼柚其空(遠離京都的東方大國小邦,織機上的梭子已經空蕩蕩)。(2)《論語·子罕》: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有一個鄉下人問我,我對他談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我只是從問題的兩端去問,這樣對此問題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如,空洞(a.沒有內容的;b.物體內部的窟窿),空泛,空曠,空乏,跑空車(沒有拉貨)。

  2.各種工程。古代負責水利、土木工程的官職稱為司空。據考證,殷商時期就設置司空。《禮記·王制》:司空執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澤,時四時。量地遠近,興事任力(司空負責用工具測量土地,安置人民,觀測山川沼澤的不同地勢,測定四季氣候的變化,測量土地的遠近,然後才大興土木徵用民力)。西周至戰國時期,周王室和各諸侯國都設置司空官職,職掌營建城邑宮室、修治道路、平整水土等土木工程。王室所置為卿爵,諸侯國所置為卿或大夫爵。晉國三軍亦置,掌軍事工程。由於這些工程的勞動力來自囚犯,因此《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的司空演變為主管囚徒的官職。

  3.虛構,不真實。《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空言求璧(用虛假的話語想獲得和氏璧)。如,空話,憑空(無根據),空頭支票。

  4.大氣看不見、摸不著,遠古人以為什麼也沒有。如,空氣,空軍,空投,空運,真空。

  5.沒有結果,白白地,徒然。唐·崔顥《黃鶴樓》:白雲千載空悠悠。如,空懷,空跑一趟(白跑一趟)。

  6.財力入不敷出,虧欠,出現赤字。(1)《紅樓夢》第一百回:還有一個當鋪,管事的逃了,虧空了好幾千兩銀子。(2)那個縣的財政出現了虧空。

  7.在政府或軍隊掛名領薪水但不幹活。吃空餉。

  8.形容人內心不踏實,不充實,若有所失。如,心裡空落落的,空虛。

  9.從來沒有過的。如,空前。

  10.宗教用語。漢·賈誼《鵩[fú]鳥賦》:不以生故自寶兮,養空而浮(不因為活著的緣故寶貴自己,涵養空虛之性而浮游)。如,空門,四大皆空。

  (三)讀作kǒng

  1.空本義與洞穴有關,引申為孔,洞。(1)《周禮·冬官考工記·築氏/函人》:眡[shì]其鑽空而惌[wǎn],則革堅也(看到甲片上的鑽孔很小,就知道甲衣很堅固)。(2)《莊子·外篇·秋水》: 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澤乎(計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間,不像小小的蟻穴在巨大的水澤裡嗎)?

  2.口腔是空的,可以說話,引申為發號施令者。《韓非子飭令》:利出一空者,其國無敵;利出二空者,其兵半用;利出十空者,民不守(賞賜只有一個來源,這個國家就無敵於天下;賞賜有兩個來源,軍隊就只有半數聽用;賞賜有十個來源,國民就保不住了)。

  3.人體的經穴處。《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瘧發身方熱,刺跗上動脈,開其空,出其血,立寒(治療瘧疾,在剛要發熱的時候,刺足背上的動脈,開其孔穴,刺出其血,可立即熱退身涼)。

  4.墓穴。《唐·濟度寺尼蕭法願墓誌》:乃以其年十月十七日營空於少陵原之側(就以當年十月十七日在少陵原的旁邊建造墓穴)。

  三、空姓的起源

  空字本義是洞穴,而且專指人用石夯平整好地面用於躺臥休息和居住的洞穴。居住在這樣洞穴的人,就稱為空洞氏,後來訛變為崆峒氏,簡稱空氏。

  河南汝州西部有一座山叫做崆峒山,傳說是廣成子所居地,位於河南禹州、汝州地界。《莊子·在宥》記載,“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上,故往見之(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聽說廣成子在崆峒山上,於是就去見他)。”

漢字探源:空及空姓

崆峒山景區

  崆峒山還有幾個,如,甘肅平涼崆峒山(有“中華道教第一山”之譽)、天津市薊縣有府君山(明代以前叫崆峒山)、河北張家口赤城冰山樑(史稱崆峒山)、廣東陽春崆峒山。這說明,用工具平整洞穴以便居住是很多遠古人都曾經做過的事。

  據文字記載,空姓的來源有:

  1.源於空桐氏。商朝始祖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空同,也稱空桐、崆峒,是河南汝州西部崆峒山的簡稱。相傳,遠古時期,軒轅黃帝在新鄭稱帝,曾帶人兩次到崆峒山向廣成子求教治國和養生的道理。商朝時,商祖的後代中有分封在空桐之地的,史稱古空桐國。國人的後裔子孫以及國民中,多以國名為姓氏,稱空同氏,或空桐氏、崆峒氏。後簡化為單姓空氏。讀音作kōng。

  2.源於空桑氏。空桑,是一個古代地名,在今河南開封陳留鎮南部。商朝時,輔佐成湯滅夏桀、建商王朝的成湯手下重臣伊尹,出生於空桑,給長子起名叫空桑。空桑的後裔子孫以先祖名字氏,稱空桑氏。後來空桑氏族人大多簡化為單姓空氏、桑氏。正確讀音作kōng。

  3.源於官位。西周至兩漢時期設官吏司空,又作司工。《周禮》有關司空的記述已經遺失。司馬遷《史記·夏本紀》記載,大禹曾被虞舜任命為司空,解決洪水氾濫問題。後來,司空成為掌管水利、土木工程的官員。在司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為姓氏的,稱為司空氏,後簡化為單姓空氏、司氏。正確讀音作kōng。

  4.源於子姓。西周滅商之後,紂王的長兄微子啟,子姓,被周武王封在宋,建宋國,在今河南商丘。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長子、商紂王帝辛的長兄。當年紂王雖封長兄微子為國相,卻不讓他發揮作用。於是,微子離開朝歌自號“空相氏”。微子啟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的,稱空相氏,後簡化為單姓空氏、相氏。讀作kōng。

  5.源於職業。空侯,原是古樂器名,即箜篌。以箜篌演奏樂禮的藝人就稱箜篌氏,後簡筆稱空侯氏,又稱坎侯氏、空出氏等。在他們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職業稱謂、或官職稱謂為姓氏的,後簡為單姓空氏、侯氏。正確讀音作kōng。

  6.源於地名。晉朝時有地名竉[lǒng]州,是兩漢時期的一個地名,在今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一帶。竉州,原是長江至洞庭湖的支流沱水河道中的一個沙洲。漢、晉、十六國乃至南北朝時期,竉洲的居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的,稱竉氏。在古代,竉與空二字通義通假,因此,後來該地區的竉氏族人簡筆為空氏,該支空氏仍讀作lǒng。

  7.源於滿族。金國時期有溫敦氏,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空氏、敦氏、溫氏、孔氏等。滿族的空氏也讀作lǒng。

  空姓如今人口約13萬,按照人口數量排名第388位。

  詩曰:

  空指穴居之山洞,

  地面石夯已砸平。

  雁過長空難尋影,

  空前絕後留美名。

參考文獻:

  1.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語文出版社,2008年版。

  2.李學勤主編《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3.《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版。

  4.《辭源》,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

  5.《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