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溥彼韓城”探源

“溥彼韓城”出自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共有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記載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作品,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也是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其中《詩經·大雅·韓奕》中這樣寫到:“奕奕梁山,維禹甸之。……溥彼韓城,燕師所完。……”全詩正文共290個字(標點是後人所加),分六章,前三章寫韓侯入朝、受賜、餞行;四、五章寫韓侯迎親,蹶父擇婿;第六章寫韓侯築城。全詩的主題是頌揚西周時期,韓侯接受冊封,肩負著屏障安定北方的重任,表現周王對其的優寵和倚重,公卿對他的尊慕和禮敬。明萬曆年間,由蘇進和張士佩編撰的《韓城縣誌·第一卷·雍韓考》中也對此詩的六章內容有詳細的記載。


  “奕奕梁山,維禹甸之。”意思為:巍巍梁山多高峻,大禹曾經治理它。詩開首就指明瞭《韓奕》所描述的事件發生地,就在今陝西韓城一帶。詩中第六章中“溥彼韓城,燕師所完。”查閱《古漢語字典》,可知“溥”字只讀pǔ,不是多音字,原意是廣大,此處可引申為高大堅固。“彼”字讀bǐ,意思是:那,與“此”相對。再查閱《辭源》可知,韓,古國名,周分封的諸侯國,侯爵,後為晉所滅,在今陝西韓城縣也。結合上下詩意,“溥彼韓城,燕師所完。”可譯為:那高大堅固的韓侯國城牆,是燕國的軍隊幫助下修築的。其實這句話中包含著一個歷史的故事:西周初年,周成王四年(公元前1039年),周武王的小兒子、即周成王的弟弟,被封為韓(侯)。韓(侯)建國初,公元前1031年,韓侯國為了防止晉國從東北方面的侵擾,由於韓侯年少勢單力薄,他的兄長周成王,便派輔臣召公,率領人馬來到韓(侯)國,幫助修築了城牆。對此,韓國的老百姓讚歎不已,就傳唱起了“溥彼韓城,燕師所完……”的歌謠。後來,這首歌謠便被采詩官收錄並編入《詩經·大雅·韓奕》中了。從《竹書紀年·卷七》中記載:“成王十二年,王師、燕師城韓,王錫韓侯命。”也可佐證此事。
  “溥彼韓城”中的韓侯國城的遺址就在現韓城市的金城區嗎?據文獻資料記載:韓城古城,隋煬帝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始築土城,金大定四(1164)土築加固,明崇禎十三年(1640),由本地人當朝宰相薛國觀奏朝廷批准,倡議地方官員、紳士捐資改土城牆為磚城牆。城四門門樓額東日“東帶黃河”,西日“梁奕西襟”,南日“溥彼韓城”,北日“龍門勝地”。歷經數朝,城之毖傷,不知凡幾。可知現韓城市金城區的原城牆在公元615年所修築,而“溥彼韓城,燕師所完。”中的韓侯城,大約在西周暨公元前1031年所修築,時間上二者相差甚遠。可見現金城區並不是那“溥彼韓城”的遺址所在地。

  “溥彼韓城”中的韓城遺址今何在?據嘉慶年間,傅應奎、錢坫編著的《韓城縣誌·卷一·城第》中記載:“韓國故城,括地誌韓城在今縣南十八里,元和郡縣誌韓國故城今在縣南十八里。”且經韓城人高增嶽先生多年考證,並在其編著的《古老的韓城》一書中這樣記載:韓侯國城遺址分佈在今韓城市龍亭、芝陽一帶,東起黃河之畔的城南村,向西經馬陵莊、東論功村、西論功村、大鵬村、新莊,在清水村跨芝水河谷,再向西北方向直到西英村,城牆呈弧形,現存城牆殘高0.5至2.5米,底寬5米,全長約15公里。站在今天,遙想3000多年前,那可真是高大堅固的韓國城牆啊!
  據《太平寰宇記》:“隋文帝分合陽,於此置韓城縣,以古韓城為名。”明萬曆年間,由蘇進和張士佩編撰的《韓城縣誌·第一卷·縣建沿革》:“隋開皇十八年,更夏陽曰韓城縣,蓋取詩之所謂溥彼韓城也。”可見早在公元598年人們就取《詩經·大雅·韓奕》中“韓城”為名,距今約1400多年了,歷史淵源的久遠,人文底蘊的深厚,不愧為千年古縣。
  歷史上韓城南城門樓上曾書有“溥彼韓城”四字,由於“溥彼”兩字較生僻,而且人們常認字先認半邊,該字方言的讀音又於“薄皮或薄彼”相近,許多人這樣以訛傳訛了。造成了在渭北一帶,外縣人調侃或戲耍韓城人是總會把“溥彼韓城”說成“薄皮韓城”,意思是韓城人不厚道,吝嗇。我想當今好多的韓城人也確實不知道“溥彼韓城”的由來和本意,這也是造成以訛傳訛的緣故吧。

  韓城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千年古縣,隨著文化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到韓城的外地遊客會越來越多,我想做為韓城人要弄清“溥彼韓城”的讀音、意思和由來,就能還“溥彼韓城”的本意,也才能是更好地對外宣傳古老靈秀的韓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