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花挑”探源


《鄂東民間文化·麻城專刊》文稿選二十二: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麻城花挑”探源

林明康

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除了萬里長城、大運河、故宮、兵馬俑等閃閃發光的物質文化遺產外,還有國粹京劇、越劇、黃梅戲、唐三彩陶瓷燒製藝術、茅臺酒釀酒製作工藝等許許多多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之所以能歷經數千年而得以傳承和發展,且長盛不衰,關鍵在於它的優秀品質和獨特的民族特色。

麻城市福田河鎮雙廟觀村,就有一顆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明珠——麻城花挑。

麻城花挑為什麼能不斷地繁衍與發展?讓我們沿著歷史的長河,從源頭尋根,便知分曉⋯⋯

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一、麻城花挑的起源

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雙廟觀劉姓族譜記載:花挑起於唐,興於宋,傳於元明,繁衍盛發於明末清初。先叫挑金擔,又名挑花籃。

據福田河民間老藝人謝金元(1917——1986)介紹: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時,雙廟村(湖北省麻城市的福田河鎮與河南省交界的地方)在遙遙相對的兩座山頭上建起了兩座對峙的廟宇,取名“雙廟觀”。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和五月十八大端陽節,雙廟觀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一方面是祈求神靈,保佑太平;另一方面則是利用廟會頌揚太平盛世和皇帝的功績。在廟會上,四鄉八里的村民都要踩著高蹺,玩著龍燈,撐著採蓮船,打起蓮湘搞文藝表演。

雙廟觀這裡有個習俗,頭年出嫁的姑娘,第二年要挑上兩隻木箱子,與丈夫一道,請上媒婆回孃家。一路上說說唱唱,十分熱鬧,後來民間藝人便把這個“回孃家”的習俗編成節目,起名叫“挑金擔”,每年春節串村走戶地表演,表演完後人家贈送的魚肉年糕、香菸、米酒就裝進木箱帶回家。

後來,民間藝人又把這個表演形式搬到雙廟觀的廟會上,只是把表演導具作了更改——將挑金擔改為挑花籃。由於福田河盛產山野茶,演員就挑著採茶用的竹籃,內裝花生、紅棗、五穀六米,雞鴨魚肉,香紙火炮,意為五穀豐登,連年有餘,日子紅紅火火,插上各種野花,邊走邊唱趕廟會。

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到了20世紀30年代,麻城這塊紅色的土地上,鬧起了革命,舉行了舉世聞名的“黃麻起義”。福田河地處鄂豫皖交界處,是紅四方面軍誕生的地方,到處成立了蘇維埃人民政府。紅軍宣傳隊便將挑花籃民間藝術進行改造,起名為“麻城花挑”。把原來的花籃裝實物改成竹子扎骨架,彩紙扎紙花、瓜果,還在花籃的扁擔上紮起了紅綠黃三色的三道彩虹“花冠”,使花挑的兩隻花籃連在一體,表演起來更為美觀好看。並且將街頭、稻場表演的民間藝術搬上舞臺演出,使花挑變成了場地表演、舞臺表演和室內表演的多種表演形式,拓展了演出空間。

解放前後,在大別山區很是盛行,發展規模大、速度快。1954年,麻城花挑第一次參加黃岡地區組織舉辦的民間文藝匯演,一鳴驚人,被評為最優秀的民間文藝節目之一。翌年又參加湖北省的民間文藝匯演,再上金榜。隨後,湖北省及武漢市的音樂、舞蹈專家紛紛到福田河雙廟觀來採風、記詞、記譜、記舞,並整理成文在省刊上發表。

1957年,麻城花挑進京參加全國首屆民間文藝匯演,轟動京城,被選為集錦節目到中南海懷仁堂向中央領導作彙報演出。1959年奉調進北京匯演,1994年三度進京,參加在北京舉辦的“鄂豫皖三省革命歌曲比賽”,被評為銀獎。直到現在,麻城花挑仍然是大別山區十分流行的民間文藝表演項目。

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二、麻城花挑的基本內容

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傳統的麻城花挑分為角色、伴奏器樂,代表作歌舞唱詞、舞蹈基本動作、語言特色和鑼鼓伴奏特色六個方面:

1、角色

傳統的麻城花挑表演由三人組成,角色有嫂子(簡稱“嫂”)、小妹(簡稱“妹”)、情哥(簡稱“哥”)三人。妹肩挑花挑,手持方巾;哥手握竹板;嫂右手持蒲扇,左手持方巾,三人邊唱邊舞。哥與妹互相傾訴情意,嫂子則穿插期間逗樂,舞蹈活潑風趣。

2、伴奏器樂

麻城花挑的伴奏器樂以鎖吶為主的管絃樂,加上笛子、二胡、板胡、三絃,武場有大鑼、大鼓、馬鑼、小鑼和堂鼓等打擊樂。

3、代表作歌舞唱詞

當年進京演出的麻城花挑代表作是地道的鄂東民歌和情歌,七段原文如下:

哥妹在桃園

一​​​二

哎——​ 哎——

你走在後我在前, 日出東山落西山,

同唱同賀喜連天,​ 哥哥急忙到妹垸。

兄妹同把廟會趕, 桃園與妹來相會,

哎,夥計們哪—— 哎,我的妹呀——

你喊夥計咋的嘛喂? 你喊妹子咋的嘛喂?

哥兒不唱別一段,​ 哥妹雙雙把手牽,

唱一個兄妹在桃園。 打坐樹下把情談。

三 四

哎—— 哎——

紅絲荷包綠鑲邊, 手搭郎肩妹叫哥,

送給哥哥裝絲煙。 你想我冇得我的多。

哥送妹妹花絨線, 白天想你吃不進飯,

哎,我的妹呀! 哎,我的哥呀!

你喊你妹咋的嘛喂? 你喊你哥咋的嘛喂?

雙手拍拍妹的肩, 夜晚想你睡不著,

去年想你到今年。 抱著枕頭叫哥哥。

哥牽妹手笑嘻嘻,

你說這話哄我的。

昨日牽牛門前過,

哎,我的妹呀~!

你喊你妹咋的嘛喂?

身子一轉臉朝西,

怎不叫我到屋裡?

六七

哎, 哎,

妹妹急忙叫哥哥, 妹有情來哥有意,

你要怪我錯怪我。 妹有情來哥有意,

昨日牽牛門前過, 哥妹二人早合一,

哎,我的哥呀! 哎,我的妹呀!

你喊你哥咋的嘛喂? 你喊你妹咋的嘛喂?

垸子又大人又多, 情如膠來愛如蜜,

怎好叫你屋裡坐。 一對鴛鴦永不離。

七段唱詞,不僅敘述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故事情節,而且還把一對青年男女真心相愛,日夜相戀的心理活動表達得淋漓盡致。使人看了過目不忘,聽了銘記於心,實在是一場難得的民歌欣賞。

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4、舞蹈的基本動作

麻城花挑的舞蹈輕鬆活潑,富有較濃厚的生活氣息,有表現勞動的“薅秧步”、“織布踏步”、“打硪十字步”、“牽牛步”、“撥泥步”;有表現愛情的“鴛鴦戲水”、“鬥嘣”(接吻)、“探妹”、“犀牛望月”等造型動作。嫂是彩旦形象,表演時搖身擺胯,動作誇張滑稽;妹肩挑花籃,一步一顫,步伐小而輕盈,每段行進時要換一次肩,且雙手不扶扁擔,肩膀一聳,人身一轉,花挑從左肩移到右肩。“身如楊柳籃如風,換肩就在眨眼中”,這是老藝人傳授技藝時的秘訣;哥雙手中的竹板按2/4節奏敲打,動作舒展,每段結束時有一個360度的跳躍轉身,舞姿優美大方,逗妹時卻又經常出現撅臀,伸頸的丑角動作,將生角與丑角集於一身,使舞蹈別具一格,更是增添了不少歡樂喜慶的色彩。出場時在歡快的鑼鼓前奏中,嫂與哥並排踩著鑼鼓點子走到臺中,挖外荷花向臺內迎妹挑花挑出場,然後進行表演。起勢時哥敲竹板走“薅秧步”,嫂搖蒲扇走“打硪十字步”,妹挑花挑走“織布踏步”,根據歌詞,邊演邊唱。哥妹的表情愛昧,嫂則在其中挑逗,妙趣橫生。

5、語言特色

麻城花挑的語言具有濃烈的大別山的特點。演唱中咬字語言屬“半山侉”。(因為地處鄂豫皖交界處,雙廟觀的方言以湖北麻城語系為主,夾雜著河南和安徽的部分字句,麻城人習慣稱外地人為“侉子”,所以花挑語言有“半山侉”之說)。過去,大別山青年男女平時打招呼不喊姓名,直呼“哎”,稱對方為“夥計們”,謂“什麼事”為“咋的”。麻城花挑的每段起句就是“哎”字開頭,中間的答問就有“你問夥計咋的嘛喂”。十分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方言演唱,朗朗上口,不拘一格,一人領唱眾人和,加上嗩吶鑼鼓伴奏,十分熱鬧。過去的老藝人運用地方方言,見人唱人,見事唱事,即興發揮,隨編隨唱,形式活躍,群眾喜聞樂見。

6、打擊樂鑼鼓節奏特色

麻城花挑的音樂節奏有2/4、3/4和1/4。每段的前奏及間奏由打擊樂完成,唱腔則由嗩吶為主的樂隊伴奏;2/4拍節奏明快,為唱腔的主弦律;3/4拍主要用於每段前奏的倒數第二小節,其原因是過去花挑廣泛流傳於室外場地活動,表演場地大小不一,演員表演過程中的地位隨意性很大,為了約束演員的表演地位,所以打擊樂利用四個“│ 倉採 采采│”來提醒演員。設置3/4拍“│ 倉倉 乙倉 乙採│”便於演員在三拍之間利用“蹉步”或“墊步”找到自己的表演位置,然後回到2/4拍“│ 倉采采 倉0 │”。1/4拍的“哎”則相似於大別山區人民群眾日常打招呼的語氣,利用短促的1/4拍儘量使其口語化。

麻城花挑的唱詞結構為每段五句,每句七個字,但在具體表演中則將第一句重複,加上一問一答,便形成了八句,又叫“趕八句”或“搶八句”。

總的說來,麻城花挑內容豐富,形式活潑,貼近人民群眾,貼近生活。

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三、麻城花挑的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

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麻城花挑作為一項民間文藝表演項目,在大別山區深深地紮根於人民群眾中間,生根開花結果,傳承不衰,令人佩服;麻城花挑的表演形式通俗、活潑、大方、耐看,讓人久看不厭,令人擊掌叫絕。因此收集、整理、挖掘、研究麻城花挑的藝術資料,有著深遠的歷史價值和現實的藝術意義。

麻城花挑的表演內容和形式,再現了2000多年前鄂東農村百姓的生活習俗。

雙廟觀有段民謠這樣唱道:“挑起花挑唱山鄉,八里九沖喜洋洋,雙廟觀上趕廟會,冇得花挑不開場。”可見花挑表演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地位如何,為什麼花挑這麼受群眾歡迎,因為它的表演把勞動人民的勞動、豐收、男女之間的情感都反映出來了,人們最愛看錶現自己勞動和生活中的東西,就象愛美的人愛照鏡子,喜歡照像留作紀念一樣,自己的東西,自己當然知道愛惜。

另一個方面,我們從花挑的表演程式可以瞭解到2000多年前的鄂東人民的勞動方式,怎樣薅秧、怎樣織布,還有“牽牛”、“撥泥”、“打硪”、“探妹”、“鬥嘣”等動作,活生生地將2000多年前男耕女織、男歡女愛的情景,如實再現在我們眼前,這對於研究唐代民間文化、農村生活習俗有著極大的幫助。而花挑的表演藝術又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從中可以推測到當時的藝人的表演創作才藝水準和喜好。麻城花挑是一本研究鄂東唐代文化習俗和方言的教科書,學習和觀賞麻城花挑,不僅能增長曆史知識,還能增強人們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對家鄉的熱愛,對構建文明社會、和諧社會有著不可低估的推動作用。

麻城是塊紅色的土地,從這裡走出了28位共和國的將軍。當年,將軍們唱著花挑鬧革命,挑起花挑慶勝利。解放後,將軍千里還故鄉還念念不忘要看看麻城花挑:臺上,唱得歌聲飛揚;臺下,將軍們一個個熱淚盈眶,一曲鄉音,又勾起了人們對“黃麻起義”的懷念與回顧。現在,人們唱著花挑慶豐收,挑起花挑進北京。在麻城、在鄂東,逢年過節,只要有大型活動,麻城花挑節目必不可少,它為各個歷史時期的中心工作服務,成了大別山人心目中永遠的花挑。麻城花挑不僅上過省城、進過北京,20世紀末還獲得過湖北省“黃鶴美育節”金獎,現在,麻城花挑已成為麻城市中小學的音樂教材。

麻城花挑既是舞臺表演藝術,又是鄂東農村鬧新春、慶豐收、建新房、送子參軍的慶典節目。近20年來,還走進了廣場文藝、社區文藝、校園文藝、工廠文藝。它紮根於人民群眾之中,發展於高山流水之間,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麻城花挑的表演形式與內容也在不斷地創新與發展。

無論從歷史和現實上講,麻城花挑對弘揚民族文化,研究古代民間藝術,都有著不可低估的價值。

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四、麻城花挑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民群眾中是永存的。

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麻地花挑從唐代到現在傳承了2000多年,也發展了2000多年,它之所以能傳承至今,長盛不衰,關鍵在於它特有的藝術性和群眾性。

花挑的藝術性在於它把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與藝術表演緊密結合,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取之於生活,又再現生活。花挑本身就是人民群眾日常勞動中挑的擔子。漢族人與其他種族的人不同,無論是田間勞動還是場地勞動,都靠肩挑、背扛,不用頭頂。演員上臺,花挑一上肩,勞動的場景就自然而然地呈現在舞臺上。加上利用“薅秧步”、“織布踏步”、“牽牛步”、“撥泥步”、“打硪步”等動作的串演,就將鄂東農村男耕女織的情景再現於舞臺之上。而這些基本動作,在百姓生活中傳襲了幾千年,年年如此。可以說,只要農民生產勞動還在用肩挑擔子,用腳薅秧,那麼,花挑的表演就仍然是群眾喜愛的文藝節目。一個文藝表演形式與勞動同步,與社會同存,就一定會與世同存,不會消亡。

花挑的語言表白基本上是口語化,人民群眾日常打招呼、談事宜就是這些語言。因此,人們觀看花挑表演易懂,好記,看的次數多了,就形成臺上唱,臺下和。一人唱,眾人和。1977年,紀念黃麻起義50週年,組織了百擔花挑上長街,街中演員唱,街兩邊萬人和,演員唱了上句,觀眾便能接出下句。一種民間文藝表演,能達到完全融於人民群眾之中,那麼,它的藝術生命必然是永恆的。因為,它的藝術之魂就在人民群眾心中,它就象一顆閃閃發光的明珠,永放光彩!

最後,筆者以健在的麻城花挑老藝人婁緒焱(76歲)的話作為本文結束語:

大別山長八百里,

千年歌舞頌民風。

古曲古韻代代傳,

麻城花挑記心中,

常演常新樂無窮。

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林明康,國家群眾文化副研究館員,湖北省戲劇家協會、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退休十年,組織過龜峰山風景區民俗藝術團。撰寫過大小劇本、小品一百餘個,長篇通訊三十餘篇,收集整理民間文學集五本,名副其實的雜家。

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編後語:

一一一一

《鄂東民間文化·麻城專刊》備用文稿選刊發後,受到了很多熱心讀者的點評留言,餘甚感動之,愛惜之,特將讀者留言收錄集結。今天刊出篇目(18~21)留言。

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18.史宏友/人如其名嚴立三留言

櫻子: 嚴立三,當真立德、立功、立言?!史宏友老師傾情解讀金仕善老師紀實文學《耿介清廉嚴立三》,兩文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陶從正:我昨天發朋友圈,有川渝移民後裔表示對麻城歷史文化非常非常感興趣!

櫻子: @陶從正(湖麻散人) 哦哦,非常感謝你的分享。叫他們關注“靜守歲月餘香”,此號一直在轉發《鄂東民間文化·麻城專刊》上各位老師兢兢業業、善始善終、樂此不疲地精心打造的美文 ,一定會讓他們對麻城的認識是一個質的飛躍。

史宏友: @櫻子 百計千方,不遺餘力,竭誠推介,為你點贊!

施工: 軍政無二界,嚴重立三言。

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19.史宏友/五腦山國家森林公園留言

張紅: 在麻城專刊系列,史宏友老師的文章最具有文學價值,他將說明文和抒情散文糅合一起,說明繁簡錯落有致,抒情恰如其分,是最凝練的白話文,也是最流暢的古文,值得文學愛好者收藏和仔細研讀。

李向農:史宏友的文章,全面解讀麻城名勝五腦仙山的前世今生,尤其是對森林公園。

李文濤: 史宏友老師的《五腦山國家森林公園》全面系統的介紹了五腦山的自然風景、佛道景觀、旅遊文化等等。特點鮮明,文化厚重。既是介紹五腦山的百科全書,又是引領讀者遊園的導遊手冊。一篇文在手,遊園不用愁。

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20.鄭重建/鳳踞龍蟠 錦繡閻河留言

塗萬超: @蘭亭居士 鉤沉稽古,發微抉隱。

林明康:這才是美文。

阿人:重建佳作。

戴坤:欲問麻城山水事,蘭亭居士有文章。

劉興儀:欣賞你推出的史學家又一力作、佳作。

魯性金:鄭先生篇什,落筆思誠,狀景言物,獨到彌新。疆場人物,光彩繽紛。在我外行看來,先生對於鄉土文化,頗有建樹!

李文濤: 鄭重建老師《鳳踞龍蟠 錦繡閻河》從奇異山水、拾遺尋蹤、人文厚土三大方面介紹閻家河古鎮,信息量大,可讀性強。學習了!

魯功權:麻城的的活歷史!

李文濤: 鄭重建老師《鳳踞龍蟠 錦繡閻河》從奇異山水、拾遺尋蹤、人文厚土三大方面介紹閻家河古鎮,信息量大,可讀性強。學習了!

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21.櫻子/大美龜峰山留言

楓葉 流丹: 感謝櫻子老師為龜山精心撰寫美文!文筆清新優美,思路明晰。是一篇介紹龜山風景名勝的好文!

李向農:櫻子這篇散文,寫出了龜峰山的壯景與神韻,值得一讀!

陶從正:神龜吞日,奇峰峻宇,杜鵑花海,麻邑大地永不落幕的美麗傳說,櫻子老師用文字和影像演繹精彩。

戴坤:龜峰山,古有"北控中天,東引吳會"之說,郭老師此文系全面推介龜峰山之美篇,學習了。

塗萬作:美圖美文!真乃神龜,每次仰望,都為之震撼!麻城的精神象徵。

傅光明:好文!

魯功權:就是這座龜峰山,引得遊子盡思鄉!

史宏友:《大美龜峰山》視野開闊,看點紛呈。緊扣“大美”,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展示了龜山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劉傳東:櫻子 《大美龜峰山》氣勢磅礴,引經注典,人文、歷史、自然景觀和美好的傳說,讓文章有厚重感,讀來要遠遠的好過我親眼看到的漫山遍野的杜鵑花 ,大概這就是文學的魅力,同樣的物象,作家眼中總能看到更多的深層次的東西。

李文濤: 大美龜峰山,大美櫻子文!

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鄂東民間文化·麻城專刊》

備用文稿選

策劃:金仕善△熊明修

顧問:毛正秋

撰稿者 :(以供稿先後為序)史宏友、李文濤、劉宏、櫻子、楊恩義、李向農、邵德艾、傅光明、周杰民、金仕善、鄭重建、林明康⋯⋯添加中

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編者語:在金仕善老師和熊明修老師的精心策劃下,在各位編寫老師的努力下,《鄂東民間文化·麻城專刊》備用文稿選陸續完成,編髮進行中。《鄂東民間文化·麻城專刊》備用文稿選已編髮如下:

1.櫻子/福田河鎮與福白菊

2.劉宏/《金瓶梅》作者是麻城丘長孺

3.史宏友/麻城明代進士縣

4.史宏友/九龍山和柏子塔

5.李文濤/宋埠鎮的由來及其它

6.李文濤/餘誠與辛亥革命

7.楊恩義/兩彈一星功臣彭桓武

8.李向農/麻城孝感鄉文化園

9.邵德艾/《洪湖水浪打浪》與麻城的故事

10.傅光明/敦煌莫高窟與麻城人王圓籙

11.李文濤/麻城人閻伯璵與《滕王閣序》

12.李文濤/麻姑的傳說

13.史宏友/麻城百科全書一一《麻城文化叢書》攬要

14.周杰民/麻城蔡家山窯陶瓷

15.李文濤/梅之煥的傳說

16.金仕善/周恩來總理1958年在麻城

17.邵德艾/閃閃紅星與麻城的故事

18.史宏友/人如其名嚴立三

19.史宏友/五腦山國家森林公園

20.鄭重建/鳳踞龍蟠 錦繡閻河

21.櫻子/大美龜峰山

22.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林明康/“麻城花挑”探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