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汽車的創業歷程

本田汽車的創業歷程

本田宗一郎雖然出身貧寒,卻成為天才發明家,擁有470項發明和150多項專利。創立了“HONDA(本田 ”品牌,今天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廠家。他是日本戰後經濟奇蹟的創造者之一。被現代工業界譽為“亨利·福特以來惟一的最傑出最成功的機械工程企業家”。  企業類型  汽車製造業。  成長記錄  現在,不知道“本田”的人恐怕不多,從本田摩托到本田汽車,它們奔跑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給人們帶來了便利的同時,也帶去了速度、激情和快樂。本田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廠家,汽車產量和規模也名列世界十大汽車廠家之列。而本田之所以會有今天的成就,必須感謝本田的創始人——本田宗一郎。正是在這個天才發明家的帶領下,本田才不斷地前進,一直走在世界領先地位,有了今日的光榮。而本田宗一郎則成為了整個日本的傳奇人物,被稱為“日本的福特”。  在貧寒中成長  1906年11月7日,本田宗一郎出生在日本濱松市磐田郡光明村,父親是個鐵匠,宗一郎有8個弟妹,大家庭儘管很辛苦,但卻充滿了歡樂。  從小,宗一郎這個做大哥的,就得看護弟弟妹妹,但是他偏偏特別貪玩,因此沒少捱罵。父親是個鐵匠,因此很看重時間,所謂“趁熱打鐵”就是抓住最好時機下錘,這樣打出的鐵才是好鐵。在父親的潛移默化之下,宗一郎雖然調皮愛玩,但卻逐漸養成了嚴守時間的習慣。  同時,在耳濡目染中,他對機車事業產生了興趣,小時候,當他第一次看到汽車時,簡直入了迷,他的傳記裡記載了這件事:我忘了一切地追著那部汽車,我深深地受到震動,雖然我只是個孩子,我想就在那個時候,有一天我要自己製造一部汽車的念頭已經啟動了……  宗一郎並不想在農村呆一輩子,他早就下了決心,小學畢業後就到東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剛好這時他在父親訂的一份《自行車世界》雜誌上,看到了一則招工廣告,於是說服了雙親,去信應聘,通知書很快就寄來了。畢業典禮一結束,宗一郎馬上隨父親到東京去了。  繁華的東京大馬路上,汽車川流不息。早在8年前宗一郎就見過汽車,但8年後,他對汽車的嚮往仍不減當年。作為鄉下人第一次來到大都市東京,白天車水馬龍、晚上燈紅酒綠的熱鬧情景,使他驚歎不已。  宗一郎應聘的是一家名叫技術商會的汽車修理廠。廠裡擁有15名職工,生意相當興隆。父親向主人神原侑三問候並把兒子託付給他之後,就匆匆趕回去了。就這樣,宗一郎住進了修理廠。  在技術商會長達6年的時間裡,宗一郎注意學習,很快掌握了汽車的全部修理技術,也懂得了,在工作認真負責的同時,必須對待客人熱情,才會有生意的來源。這時的他,已經不滿足於當一個僱工,於是在老闆的支持下,他返回故鄉,用老闆給的200日元作為啟動資金,掛起了“技術商會濱松支店”的招牌,雖然只有一名職工,但也算開始了自己獨立的創業生涯。  發明家的誕生  開業後,宗一郎憑一手精湛的修車技術很快贏得了顧客好評。生意越做越大,修理工也增加到6個人。他這時充分發揮了小時的聰明勁。一有時間,就鑽到屋子裡,進行發明創造,經過廢寢忘食的研究,他研製出取代木製車輪輻條的鐵製車輪輻條,在博覽會上獲得專家好評。並向國家專利局申請獲得了專利權。  宗一郎30歲不到,就很闊綽了。修車的事都交給僱員去幹,他仍然喜歡擺弄機器。他製造出摩托艇,帶上年輕職工在湖上兜風。他還駕駛一輛由他改良的福特汽車,參加全日本汽車速度大賽,生活緊張又刺激。事業上的春天也給他帶來了愛情的春天。1933年,他和小學教師佐智結婚了。  但是發明家的新婚生活沒有任何浪漫之處。既無婚假,也無蜜月,他一頭鑽進了實驗室繼續發明。而妻子卻無怨無悔,當了宗一郎的賢內助,後來,宗一郎用“校長先生”來稱呼自己的太太,他說,因為有了她,自己這個磨人的孩子頭才得到了教育,才能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取得那樣的成就。  1934年,宗一郎突然向職工提出:放棄汽修業務,轉行生產汽車零配件。之所以有這個轉變,是因為經過仔細的市場調查,宗一郎發現:汽修業的競爭愈來愈激烈,但零配件供應卻日益緊缺。目光敏銳的他大膽地在這個時刻提出調整方向,為以後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37年,宗一郎成功地製造出了汽車的關鍵零配件活塞環。這一年,豐田汽車工業公司成立,以生產卡車為主。宗一郎給自己的公司起名為“東海精密機械公司”,簡稱“東海精機”。豐田汽車工業公司成為東海精機活塞環的主要買主。  這時正是“二戰”時期,雖然宗一郎對戰爭一點都不贊同,但在戰爭經濟的刺激下,“東海精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不過,由於在資金和原料方面一直受大客戶豐田的制約,這使得宗一郎不是很滿足,他決定終有一天,他要自立門戶。

開闢一片新天地  戰後的日本滿目瘡痍,由於美軍的轟炸和關東大地震,軍需工廠“東海精機”已經不復往日榮光。於是,宗一郎將自己擁有的股份全部賣給了豐田。錢到手後,他想幹一番大事業,但當時社會一片混亂,幾乎所有物資都受美國佔領軍控制,如果貿然從事必然失敗。  宗一郎又從零開始,準備搞紡織機器。他蓋了座160平方米的房子,並掛起了“本田技研所”的牌子,著手改良織布機。但是,很快就陷入了僵局。由於投資太大,賣股份所得的一筆資金已所剩無幾了,而新織布機還沒試製出來。他於是想到了汽車,但汽車比織布機更費資金。這時,他又想到了摩托車。  當時,陸軍通信設備上的微型發動機已經派不上用場了,都堆在倉庫裡。宗一郎得知這一消息後,廉價把它買來,作為動力安裝到自行車上。這種被稱為“吧嗒吧嗒”的機動自行車博得好評。因為在當時,交通混亂,車輛擁擠,城裡人渴望有屬於自己的便捷交通工具。汽車買不起,這種機動車自然受到青睞。而農村裡的人也想有好的工具把米、菜從農村運到城裡販賣。所以“吧嗒吧嗒”一問世,周圍的人們聞訊蜂擁而至,第一批產品被搶購一空。  本田技研所的工人們加班工作,“吧嗒吧嗒”的產量不斷增加,最初月產300輛,後來500輛、700輛,大批購進的微型發動機已經不夠用了。本田宗一郎終於決定自己生產發動機了。他賣掉祖傳的家產,籌措資金。 經過努力,終於和朋友河島一起生產出A型發動機。雖然只是50cc的微型發動機,但它是宗一郎親手製造的第一臺發動機。這就是最早的“本田摩托發動機”,也是本田A型摩托批量生產的開始。  他的成功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許多人都在仿製本田式的“機器腳踏車”。為在摩托車領域站穩腳跟,本田宗一郎決定生產真正意義上的摩托車。1948年9月,他正式組建了“本田技術研究工業總公司”並自任社長,從此揭開了本田大發展的序幕。  發明家永遠不知道滿足,在A型車的基礎上,宗一郎又以更大功率的發動機為目標,相繼研製出性能更好的B型、C型發動機。裝有C型發動機的自行車參加了東京日美對抗賽,還獲得了勝利。宗一郎又向自己的紀錄挑戰,研製出D型——一種98CC、2.3匹馬力的發動機。他認為挑戰和改良相結合,就會產生出不可估量的動力。功率太大了,宗一郎又改進車身,終於試製出第一輛新車。“以速度寄託自己的理想”,所以這輛試驗車被命名為“理想號”。這是從自行車到摩托車的一次質的飛躍。  技術上在不斷地前進,但管理也不能放鬆。宗一郎是個很聰明的人,他知道自己的專長是搞技術,而公司發展還迫切需要管理營銷人才,於是1949年,管理專家藤澤武夫加盟本田的事業,使本田的市場逐步擴大,後來他被稱為“技術的本田宗一郎”,本田的第二號人物。  1951年7月15日是個不平凡的日子,這一天,新型“理想”摩托車上路了,當技術專家河島試車成功後,宗一郎、藤澤、河島三人激動地擁抱在一起,不管天氣突變,下起了傾盆大雨,這是多少努力換來的心血啊!這是劃時代的標誌!  不久,本田又推出了“奔利”、“天使”和“佳普”號。公司的規模也不斷擴大,效益不斷提高,初步具備了大企業的雛形。同年,宗一郎成為日本最年輕(46歲 的“藍綬帶獎章”獲得者。  一切都是那麼順利,宗一郎幾乎有些飄飄然了,但是考驗接踵而至。  1954年,因為宗一郎決策失誤,向銀行借貸鉅款,而市場的變化使得投資效益無法立即得到實現,公司負債沉重,生產資金短缺。同時,“理想”等型號摩托車的質量問題引起消費者不斷投訴,銷售額直線下降。  這時的宗一郎臨危不懼,他讓藤澤借來大筆優惠貸款,自己則把全部精力放在改進“理想”號上,幾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有次做夢的時候他忽然想出了一個新的技術方案,趕忙記錄下來,天不亮就去試驗,結果竟真的成功了!為此他和藤澤都激動得哭了!事後,宗一郎感慨萬分:“人沒有刺激和壓力就不會進步,困難痛苦時的智慧才是最可貴的!”  就是在這種動力的支持下,他不顧同行的蔑視和嗤笑,參加了1959年世界最高水平的摩托車TT賽,慘敗卻不灰心,不斷地改進技術,終於在1958年的TT賽上獲得了第6名,在1961賽事上獲得了冠軍,在1966年更是創造了奇蹟,壟斷了4個級別組的世界優勝獎,包攬了賽程的前5名,至此,他從傳統摩托車強國意大利、德國人手中奪取到市場,奠定了“本田”家族的盛名和地位。  不僅如此,摩托車不能使宗一郎滿足,因為汽車才是他最終的目標。1961年,他開始研製高性能賽車,並準備參加世界汽車業最高水平的F1大賽。儘管沒有像提出參加TT大賽時那樣遭冷眼,但人們仍說:“摩托車雖有了點成績,汽車可就不同了,本田行嗎?”  第一次參賽,結果十分糟糕。宗一郎並不氣餒,他分析不是發動機不好,而是經驗不足。他鼓勵大家說:“九十九次失敗後必將在最後一次取得豐碩成果。”

1965年,本田賽車在歐洲賽程頑強拼搏,終於獲得了冠軍。這一勝利,意味著日本的汽車製造技術已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正在本田的汽車事業不斷髮展的時候,1970年12月,日本公佈了“馬斯基”,即限制汽車排放廢氣法。該法規最早是由美國人馬斯基提出的,日本人借鑑實行,但它的廢氣排量規定值為美國的十分之一,非常嚴格,對於汽車廠家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打擊。  要通過“馬斯基法”,關鍵要開發出合格的發動機,汽車生產廠家能否繼續生存下去,關鍵在此一舉,同時這也是一種社會責任。宗一郎親臨第一線,指揮開發研究工作。他和年輕的技術人員一起收集資料,查閱文獻,終於在1972年10月,經過反覆的試製,宗一郎成功地開發出符合法規的CVCC發動機。本田技研工業總公司的成功贏得了榮譽,受到美國環境保護局、全美科學協會的高度評價。  1973年,本田公司正式採用CVCC發動機生產“西比古”轎車,第二年又推出“阿科德”(雅閣 轎車,顧客接踵而來,應接不暇。  這個發明天才獲得過許多殊榮,除多次受日本政府表彰獎勵外,1971年榮獲意大利總理產業獎,1979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80年獲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荷利獎,成為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1936年獲得此獎後第二個獲得這一殊榮的人。因此被譽為“日本的福特”,1989年被美國底特律市“汽車殿堂”表揚等等,舉不勝舉。  但與多數日本企業家不同的是,他的經營理念也是先進的,1973年,剛剛66歲的本田宗一郎選擇退休,把位置留給後來的年輕人,而這個接班人不是自己的任何親戚,只是一個普通的技術專家,這件事驚動了這個世界!因為宗一郎認為,企業是社會的,而不是個人所有的!多麼無私豁達的想法!  本田宗一郎說過:“人生就像是駕駛飛機。技術上也沒有什麼,只要會掌舵,起飛並不難。要緊的是降落的時候,如果操縱失敗,那就血本無歸。”“我希望,在人生的最後一段,當要降落的時候,能夠平穩地落地。如果能被贊為名駕駛員,那就再好不過了。”確確實實,本田宗一郎是個“名駕駛員”。多少次困難挫折,他都在緊急時刻平安度過,他和戰後的日本,一起走過了經濟騰飛和輝煌,在最後,給人們留下了一段傳奇,笑著離開,用另一種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人生!

本田汽車的創業歷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