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泉、漳、三、龍等閩西南5市協同發展 看央媒咋說?

近日 經濟日報發文

《5座城變成“一家人”——

來自福建省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的調查》

全文如下——

廈、泉、漳、三、龍等閩西南5市協同發展   看央媒咋說?


廈、泉、漳、三、龍等閩西南5市協同發展   看央媒咋說?


背景

閩西南5市背靠青山、面朝大海,陸域面積和人口均佔福建省一半以上。可以說,閩西南地區的協同發展關係到福建全省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自2018年閩西南由“經濟協作區”上升為“協同發展區”以來,沿海和山區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逐漸改善,區域協同發展成效顯著。

近日,經濟日報記者深入閩西南調查福建省閩西南協同發展情況,展現協同發展改革建設成果,剖析閩西南發展為我國區域經濟貢獻了哪些寶貴的“福建經驗”。

廈、泉、漳、三、龍等閩西南5市協同發展   看央媒咋說?

福廈高鐵6標(泉州段)施工現場。 薛志偉攝

廈、泉、漳、三、龍等閩西南5市協同發展   看央媒咋說?

廈門國際航運科創中心內,工作人員在操作集裝箱船舶智能裝卸平臺。葉驊婷攝(中經視覺)

當前,將廈門、漳州、泉州、龍巖、三明5市的優勢統籌、資源互補,對閩西南的經濟空間佈局、現代產業體系優化而言至關重要。5市間的政策機制需要打通、基礎設施需要聯通、產業佈局需要貫通……如何讓這5座城市擰成一股繩,密切溝通、高效對接、協同發力形成新格局,最終實現區域合作互惠共贏,是閩西南協同發展區需要完成的目標。

說起“閩西南協同發展區”,這個概念由來已久。早在1994年,廈門、漳州、泉州、龍巖、三明5市就已經開始抱團合作。廈漳泉1小時交通圈的初步形成、九龍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完善、區域聯動旅遊發展大格局初具規模……20多年來,閩西南5市在區域協同發展的探索中取得了創新成果,積累了豐富經驗。

然而,在當前國內區域發展依然不平衡不充分的背景下,與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相比,閩西南的區域協同發展優勢並不突出。為此,2018年4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以福州都市區和廈漳泉都市區建設為引擎,帶動閩東北經濟協作區和閩西南經濟協作區加快發展的重要部署。緊接著,福建將閩東北和閩西南兩個“經濟協作區”上升為“協同發展區”,旨在從更高層面統籌區域協調發展。

根據福建省2019年6月發佈的《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發展規劃》,到2020年,協同發展區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實現快捷聯通,網絡化、集約型城鎮空間格局基本形成,廈漳泉都市區輻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8%以上,經濟總量達2.6萬億元以上。到2025年,人口經濟集聚度進一步提升,城鄉發展格局更加優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2%左右,經濟總量達到3.64萬億元左右。一個統籌協調、互利共贏的區域經濟體正逐步形成。

頂層設計構建協作機制

閩西南協同發展區涵蓋廈門市、漳州市、泉州市、三明市、龍巖市,陸域國土面積6.8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陸域面積的55%。2018年常住人口2317萬人,佔全省58.8%,城鎮化率67.1%;地區生產總值21954億元,佔全省61.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5萬元。區域協同發展,成為閩西南再上新臺階的重要挑戰。

2018年4月,廈門市牽頭與漳州、泉州、三明、龍巖等5市建立了一系列區域協同發展機制。2018年8月,閩西南經濟協作區聯席會議制度也應運而生,並通過了《閩西南經濟協作區五市關於加快推進協作區建設的意見》《閩西南經濟協作區合作章程》,提出了涉及鐵路、公路、機場、港航、能源、水利、城市綜合交通樞紐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產業融合等共66個重點項目。

2019年9月,閩西南協同發展區聯席會議第二次會議通過了《閩西南五市貫徹落實協同發展區發展規劃的意見》《閩西南協同發展區陸路交通互聯互通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5市決定在創新跨市協作機制、做好發展規劃對接、共建重大產業平臺等方面重點突破。

廈門作為領頭羊,牽頭建立了實體化運作的閩西南協同發展區辦公室,19組對口部門均建立了常態化對接協調機制,成立了由廈門市相應部門主要負責人擔任組長的工作小組,促成了一系列新的合作事項。

圍繞著“打開通道、連接渠道、整合資源、共享平臺”的目標,2019年,閩西南5市在城市群、港口群、產業群等方面,梳理出101個重大協同項目重點推進,總投資超過1.25萬億元,當年完成投資超過1400億元,協同發展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5市共建協同發展區,就是一家人互親互助、共建共享。”在漳州市委書記邵玉龍看來,5市要建立起更加緊密的協同聯動機制、更加互惠的利益共享機制、更加有效的協作保障機制,才能為推進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的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基建互通串聯各地資源

從地理位置上看,廈門、漳州、泉州、龍巖、三明位於福建省的西南部,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土地資源及海洋資源等。山海相連的5座城市,迫切需要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以縮短時空距離、解決資源分散問題。

為此,閩西南5市正加快55個重大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推動福廈高鐵、興泉鐵路(福建段)等31個在建項目建設,開工建設廈門軌道交通6號線漳州臺商投資區延伸段、雙龍鐵路等10個重大項目,加快推進廈門新機場快速通道、廈漳泉城際軌道R1線、南昌至廈門(福州)高鐵、龍巖新機場等14個重大項目前期工作。

“福廈鐵路客運專線北段銜接合福、溫福鐵路,自福州南引出,經莆田、泉州、廈門,最後引入漳州站,銜接廈深、龍廈鐵路,建成通車後,對於完善區域快速鐵路網、增強福建沿海經濟帶城市間經濟和交通聯繫具有重要意義。”新建福廈鐵路六標二分部總工羅長維說。

興泉鐵路(福建段)北起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途經三明市,終至泉州市,這條鐵路是海西經濟區通往中西南地區鐵路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條以開發沿線國土資源、服務革命老區為主的區域客貨運鐵路。

“除了興泉鐵路之外,寧化境內的浦梅鐵路也將於2021年通車,該鐵路通車之後,將方便當地百姓的出行,對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三明市寧化縣鐵路辦負責人巫升桓說,鐵路的建設和完善在方便百姓出行的同時,為各城市之間的貿易往來節省了時間和運輸成本。

除鐵路以外,水路也是閩西南的特色優勢,現代化智能碼頭建設不斷推進。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廈門國際郵輪母港是我國4大郵輪母港之一,是國家確定的郵輪運輸試點示範港。2018年,廈門國際郵輪母港接待郵輪96艘次,接待旅客吞吐量達32.48萬人次,創歷史新高,位列我國郵輪港口第一集團。

在廈門市貨運碼頭,集裝箱船舶智能裝卸平臺在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旗下的海天碼頭成功上線試運行。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繁忙有序的集裝箱碼頭,竟沒有工作人員的身影。在操控室裡,經濟日報記者看到船邊員黃傑正在運用電腦操作裝卸平臺,通過該平臺,工作效率不僅能夠提高,還能把工作做細做精。

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有限公司海天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林大煜介紹,集裝箱船舶智能裝卸平臺的上線應用,實現了碼頭岸邊作業的智能感知和信息的實時採集應用,為傳統碼頭智能化升級改造提供了寶貴的技術實踐經驗。“技術的進步、運維效率的提升,將把海天碼頭建設成閩西南5市內支線的一箇中轉中心。”林大煜說。

“飛地經濟”打通產業合作

在協同發展新形勢下,閩西南新能源材料、農副產品加工、半導體高新技術等領域的新產業已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其中,最為突出的還是區域間的“飛地經濟”模式,打破區劃限制,在特定區域合作建設開發各種產業園區實現互利共贏。

位於泉州市安溪縣官橋鎮區的思明工業園就是廈門與泉州安溪共同建設的“飛地經濟”合作區,早在2013年,以廈漳泉同城化為核心,廈門與安溪達成“飛地經濟”戰略意向,推動在安溪南翼新城啟動思明園建設。園區規劃控制面積7188畝,首期建設2300畝,總投資20億元以上。廈門安溪經濟合作區通過“飛地”建設,採取財稅“五五分成”的合作模式,廈門留住了稅源,安溪拓展了稅源,同時,企業也破解了用地、用工成本高等問題。“安溪與廈門,雖然地理條件和城市層級不同,但卻可以取長補短。‘飛地經濟’模式實現了1+1>2的效用最大化。”安溪縣委書記高向榮說。

翔業廚衛科技有限公司是首批“飛”入思明園的企業。在該公司董事長劉永斌眼裡,選擇思明園,既能享受獨特的交通優勢,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也非常具有競爭力。目前,該合作區已引進吉福廚具、佶億食品、古山醫藥等一大批企業。

“安溪不是廈門產業梯度轉移的跟隨者,而是要成為閩西南協同發展格局下廈門、安溪兩地創新接力的探路者和試驗區。”高向榮說,安溪的目標是融入廈門產業鏈、創新鏈、要素鏈,走出一條合作共建、雙贏發展的新路子。

產業合作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為了發揮5市各自優勢,福建省委、省政府以產業配套協作推動競爭力提升,對產業、項目實施一體化佈局,探索跨區域協同招商,推進產業鏈跨區域佈局,推動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的產業協作體系。

目前,一批批跨區域重大產業園項目已經快速推進。比如,泉州市與三明市共建泉三高端裝備產業園、廈門火炬管委會與三明市共建廈明火炬新材料產業園、龍巖市與廈門鎢業簽訂稀土產業發展合作框架協議、晉江市與長汀縣共建晉江(長汀)工業園、武平縣與思明區協作共建武平縣思明高新園區。以三明市梅列區泉三高端裝備產業園為例,該產業園建設既有利於充分發揮三明市裝備製造產業優勢以及三鋼集團產品產能優勢、促進三明市裝備製造產業集群發展,也有利於泉州市優化城市佈局、促進產業轉型。福建梅列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林孟錦表示,其產業協作模式成為閩西南協同區發展的有益借鑑,目前,該園區已有28家企業簽約,總投資71億元。

金融協同共建資本市場

科技協同、金融協同也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閩西南5市依託協同發展區內唯一的區域性股權市場——兩岸股權交易中心,在廈門設立了“閩西南科技板”。

“‘閩西南科技板’是協同發展區科技型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的第一站,匯聚了全國各地的專業投資機構,讓5市共享資源的同時,幫助經濟協同發展區科技型企業投融資對接、路演融資等,為擴大企業社會知名度和產品認知度,為企業規範、穩健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廈門兩岸股權交易中心總經理李霽說,目前在“閩西南科技板”掛牌的企業以廈門企業為主,接下來,中心將會加強與漳州、泉州、三明、龍巖4個地市的交流合作,加快彙集4地市的企業扶持政策。同時,中心將會根據各個地方產業的不同情況,推出專業的“閩西南科技板”5地市子專板,有針對性地為企業提供服務,提升板塊的服務功能,幫助閩西南五市企業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金融服務產品,駛入發展快車道,儘早登陸更高層級的資本市場。

據廈門兩岸股權交易中心企業顧問服務部總監張博森介紹,截至目前,“閩西南科技板”已掛牌展示企業421家,其中廈門363家、泉州25家、漳州17家、龍巖9家、三明7家。

匯聚人才融入區域發展

事業因人才而興,人才因事業而聚。“人才一體化”是整合區域資源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解決閩西南協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作為福建省近年來投入最大的科技創新平臺之一,嘉庚創新實驗室由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大學三方共建,第一期規劃總投入30億元,通過匯聚國內外優勢科技力量和資源,力爭建成具備世界影響力的實驗室。

據廈門大學石墨烯工程與產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涵韜介紹,嘉庚創新實驗室採用項目制、雙聘雙跨制等多種方式,吸引科技人員創業者、大學生創業者、企業高管及連續創業者等來實驗室創業;聘用項目經理人,全權推動技術產業化;引進擁有豐富經驗和創業資源的企業家、天使投資人和專家學者、科技領軍人才等擔任創業導師。目前共聚集了院士、傑出青年、長江學者等高層次人才40餘人,探索並實踐了協同創新機制和市場化用人機制,產出了一批有影響的學術成果。其中,三明永安石墨和石墨烯產業園已設立廈門大學石墨烯應用工程實驗室,並實現研發成果應用;嘉庚創新實驗室團隊通過技術服務、共建聯合實驗室、聯合創辦企業等方式,與漳州、泉州、龍巖、三明等地企業開展合作項目20多個;長汀縣醫療器械產業園與廈門大學醫學院建立合作關係……諸如此類的合作、共建項目越來越多,廈門大學在推動跨學科、大協作、高強度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等方面為閩西南協同發展區提供良好的科技力量保障。

廈、泉、漳、三、龍等閩西南5市協同發展   看央媒咋說?

案例:分佈式發展打造石墨烯產業鏈

石墨烯是最炙手可熱的新材料之一,在半導體產業、光伏產業、航天、軍工等傳統領域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領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當前,福建已經形成多地分佈式發展的石墨烯產業格局。

2016年,福建省政府、廈門市政府、廈門大學三方共建能源與石墨烯創新平臺,開展了國家級實驗室的實質性培育建設並取得初步成效;2016年10月,三明市在福建省政府的戰略部署下,將三明經濟開發區貢川園區重新定位為石墨和石墨烯產業園;2017年7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印發《福建省石墨烯產業發展規劃(2017—2025年)》,配套政策的出臺為福建石墨烯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的推進給石墨烯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其中,廈門大學嘉庚實驗室因石墨烯相關專業的高度集聚而備受關注,三明市則有石墨烯產業園作為支撐。兩地之間協同發展、優勢互補,打開了閩西南人才合作通道,推動石墨烯項目實現產業化協同發展。

嘉庚實驗室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田中群牽頭籌建,自2016年以來,該實驗室已經和寧德時代、天馬微、恆申、安踏等省內外30餘家龍頭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通過研發代工、技術入股、自主孵化等多種模式開展成果轉移轉化,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石墨烯新材料、國產儀器裝備等領域孵化創辦了一批高技術企業。

在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相關政策推動下,廈門、三明兩市的石墨烯產業發展勢如破竹。廈明火炬新材料產業園、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產業園紛紛崛起。目前,三明永安石墨和石墨烯產業園已設立廈門大學石墨烯應用工程實驗室,並實現研發成果應用;嘉庚創新實驗室團隊通過技術服務、共建聯合實驗室、聯合創辦企業等方式,與漳州、泉州、龍巖、三明等地企業開展合作項目20多個。

在廈大翔安校區石墨烯展覽區,石墨烯發熱護具、水性石墨烯皮革、石墨烯化妝品等一系列衍生產品向來往參觀的人展示它在各個領域的運用成果。其中,在裝備技術領域,廈門普識納米科技有限公司為食藥、農業、衛生、漁業等領域用戶提供國際引領的先進光譜檢測技術與方案;在新材料領域,廈門晞和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石墨烯導電油墨在大健康、節能環保等領域的應用;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益舟新能源有限公司率先實現了鋰電池用功能隔膜材料的國產化。隨著閩西南協同發展的深入推進,一個個依託石墨烯發展起來的企業慢慢嶄露頭角,在閩西南落地生根。

“石墨烯產品的市場前景好,目前我們公司在該項目總投資5.1億元。項目全部建成後可實現年產值5億元,實現稅收1500萬元,帶動就業100人。”福建省康碳複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吳彪告訴記者,科技創新企業未來發展需要依靠自身技術優勢在石墨烯領域持續深耕,不斷推進產學研用國家化協同創新,深化產業鏈協作。有了閩西南協同發展產學研合作機制,未來石墨烯產業化應用前景將會越來越廣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