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新八景丨古香三苏祠 博学三父子 千里梦回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这些与千百年前有着神秘的纽带的诗词,如今不断挑动着眉山人血液里如同苏轼那般的洒脱浪漫之情。但有个地方却成为这个洒脱的男子一生温暖牵挂:眉山三苏祠。

眉山,古称眉州,自古以来文化鼎盛,饮誉四海,文化名流,史不绝书。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父子,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深邃的哲学思想、卓越的政治实践、辉煌的文学成就,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三苏文化。

三苏祠位于四川眉山市,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祭祀三苏。历经明清两朝,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模拟重建,千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场所,香火不断。

@yamil

眉山新八景丨古香三苏祠 博学三父子 千里梦回此

▲人们在祠内挂福祈福

幼时门前嬉戏

竹亭静读万卷书

苏轼和苏辙自小十分顽皮,在多次说服教育不见成效的情况下,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从此,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孩子一来,便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好生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两人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并认真地读起来,从此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终成一代名家。祠内种有很多竹子,两兄弟总是会到竹林深处的亭子里雨声垂叶,静读诗书。后来苏轼也写出这样的句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宁人瘦,无竹令人俗。

@joker

眉山新八景丨古香三苏祠 博学三父子 千里梦回此

▲竹林小亭静读书


青年仕途波折

千里外幽梦还乡

嘉祐五年,父子再回京城,兄弟二人准备参加“制科”考试,一起住在怀远驿读书。真正的分离从嘉祐六年开始,苏轼被任命为凤翔府判官,赴陕西上任,苏辙则陪同父亲留在京城。元丰二年(1079),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祸行,因“谤讪朝廷”的罪名陷入乌台诗案的牢狱之中。好在苏轼这次逃脱了死罪,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苏辙也受到哥哥的牵连,被贬斥到筠州,并且5年内不得升调。

黄州以后,二人的仕途先起再落。元祐年间,“旧党”当政,二人同入中央为官,但很快苏轼又因为反对全面废除“新法”而外任。“新党”再起,“元祐党人”则成为被迫害的对象,苏家兄弟被一贬再贬。

@森林眉山


眉山新八景丨古香三苏祠 博学三父子 千里梦回此

▲东坡盘陀坐像

21岁离开家乡后,苏轼一共回去过两次,一次是因为母亲程夫人去世,一次是归葬父亲与妻子。49岁那年,苏轼在泗上遇见了17岁在眉山时曾经往来的故友刘仲达,他再次提到“漂流”的人生与遥望而不见、唯有在梦中才能抵达的故乡:“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很多时候,家乡确实是在梦中出现的。妻子王弗去世十年的时候,苏轼在梦中回到了家里,见到妻子正靠窗对镜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王弗是眉山青神县人,16岁时嫁给19岁的苏轼为妻,就一同住在眉山苏宅中。

@背包旅行文博博


眉山新八景丨古香三苏祠 博学三父子 千里梦回此

▲兄弟银杏


@joker


眉山新八景丨古香三苏祠 博学三父子 千里梦回此

▲祠中湖畔石船

@yamil


眉山新八景丨古香三苏祠 博学三父子 千里梦回此

▲祠内湖亭一角


@背包旅行文博博


眉山新八景丨古香三苏祠 博学三父子 千里梦回此

▲清代宰相张鹏翮撰大门联

@背包旅行文博博


眉山新八景丨古香三苏祠 博学三父子 千里梦回此



三苏祠除了是三苏父子一生牵挂的故乡梦,更是眉山的一张名片,向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示着眉山浓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承载着很多眉山人的回忆。让许多在外的游子想到听到看到三苏祠就能想到家。

眉山新八景丨古香三苏祠 博学三父子 千里梦回此

历史资料参考:百科百科 国家人文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