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案例:《認識人民幣》讓特殊兒童學會購物,更好地適應社會

一、教學背景分析

新課程非常注重特殊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也一再強調數學的素材要來源於學生的生活,然後重新迴歸生活,應用於生活。 生活數學教材中,有部分內容學生在以往的實際生活中早已接觸過,也就是說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已經有了相應的知識經驗,我們何不借助他們已有的經驗來使教學中比較煩瑣、費時的內容變得簡化、省時,並主動探究、實踐解決教學中的重點,突破難點呢?


教學案例:《認識人民幣》讓特殊兒童學會購物,更好地適應社會

《標準》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形式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新課改,新教材給了我們一個絕好的機會,讓老師們能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大膽創新,找到適合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在設計《認識人民幣》這一內容時就是充分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把它設計成猜一猜,買一買,分一分三個實踐活動來完成。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學會簡單的購物,特別是購物時兌換人民幣的問題,並瞭解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進率關係。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學生在購物的過程體會到了人民幣的功能,並且進行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教育。


教學案例:《認識人民幣》讓特殊兒童學會購物,更好地適應社會

二、案例過程

本案例教學內容是“認識人民幣”,在我們特殊教育學校根據我校實際,由六年級選用。

實踐活動一:

1、 師:老師今天上課帶來一個禮物,猜一猜,盒子裡是什麼?我請個小朋友上臺來摸一摸(錢)。我們平時用的錢叫什麼?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人民幣。

2、瞭解學生認識人民幣的情況。

師:每一組都開設了一個小銀行,小組成員分別從裡面取錢,按順序(教師演示)從中取出兩種你認識的人民幣,最好跟別人的不一樣。(學生動手操作,分別取錢。這裡教師應組織好學生的紀律,說清要求後再動手操作)

3、 師:請小朋友向同組同學介紹一下,你取的錢是多少?(同學展開交流)請一組成員上臺,其他學生說一說是多少?你怎麼看出來的?(教師對於說得好的加以表揚) 1角、1元(硬幣)、1元(紙幣)


教學案例:《認識人民幣》讓特殊兒童學會購物,更好地適應社會

評析一:

教師善於營造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有趣的學習活動中學到數學。教師既善於挖掘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又能恰當地為學生創設一些資源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情景。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和用數學意識。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見到人民幣,有時還使用人民幣,本課設計先讓學生猜的活動,再通過分類感知人民幣。激發了學習興趣,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開展實踐活動,教學效果較好。

實踐活動二:

1、小貓不認識人民幣,它也想去商店買下面這些東西(課件出示四件物品及標價)你能幫助小貓用1元、5角、2角、1角的紙幣付錢嗎?(課件出示四種紙幣)用哪一張錢付?(根據學生敘述課件演示用線連接)。

2、商店裡有哪些東西?(課件出示:練習本5角,鉛筆8角,小刀1元)從小銀行裡取多少錢就可以買到練習本?(讓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名學生上臺說一說。還有不同的取法嗎?(學生積極 思考發表各自方法)想一想:買8角的鉛筆現在你會付錢了嗎?(學生仿照上面方法取錢,再說一說)老師買一把一元錢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嗎?(生取一元紙幣或硬幣)。你還有其它方法嗎?(學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髮散思維) 總結出:1元=10角。

3、兔媽媽也想買東西,它帶了幾角錢?(課件出示:一個2角,一個1角)還差幾角?你能幫它取7角嗎?


教學案例:《認識人民幣》讓特殊兒童學會購物,更好地適應社會

評析二:

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購物,以及解決在購物的過程中遇到的兌換的問題。創設了一個個能激活學生生活經驗的生活情境,把知識經驗生活化、數學化、系統化。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積極地為學生創造動手操作實踐的機會和合作學習的機會。整個教學活動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的一些教學理念。但也存在著某些不足:在這裡教師雖然注重了創新,但又不夠大膽——難道買幾角的物品非得拿剛好的錢嗎?可以拿一元錢去購買,讓售貨員找呀!而且這種情況是我們平時經常遇到的!

實踐活動三:自已開辦商店模擬購物。

師:我們來做一個遊戲。每組開個小商店,組長當營業員,其他同學當顧客,顧客先到銀行裡取1元錢,然後到營業員那去買東西。我們來評一評,誰是最文明顧客,誰是最優秀營業員。先想一想,你想買什麼?(學生積極參與到購物活動中)指名說一說你買了什麼?付了多少錢?找了多少錢?

評析三:


教學案例:《認識人民幣》讓特殊兒童學會購物,更好地適應社會

在活動學習的過程中,有機滲透品德教育。 在“小小商店”的環節裡,向學生滲透了在購物時要形成講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為習慣。適時的思想教育,是本節課的一個特色。教師善於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結合人民幣的認識,進行愛護人民幣、不亂花錢、拾金不昧、奉獻愛心等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體現了學習數學的價值。 綜上所述,整個教學活動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的一些教學理念,但也存在著某些不足。

六年級的特殊兒童在生活中逐步認識了人民幣,並會用人民幣進行購物。為此,在瞭解學生認識人民幣情況時可從學生認知基礎出發,創設一個情景:一位同學當售貨員,一位同學購物。讓學生自己來決定想買什麼,用哪種錢購買,這樣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來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又能更好地體現創新性。另外,我覺得老師在教學中,不能較好地調控課堂。如教師問,你見過一分硬幣嗎?有一位學生(一直都比較調皮,不能集中注意力)說我見過!但教師說:“是嗎!請座!”我想這裡完全可以說:“是嗎!你在哪裡見過?可以和同學們說說嗎?”這樣這位學生一定會認真聽講,並對課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學案例:《認識人民幣》讓特殊兒童學會購物,更好地適應社會

(本案例由洪洞縣特殊教育學校六年級師生實操,圖片來自網絡,劉老師談特殊教育撰稿,歡迎關注、評論,感謝對特殊教育的關愛與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