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孩子要不要參加各種興趣班?

有必要,而且需要大量報。

我家孩子讀的小學是個非常不錯的學校,班主任是一位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把我們孩子這屆帶畢業,她就要退休了。她帶過的孩子很多已經工作。所以,她看東西的眼光比較長遠,會從孩子完整的求學生涯去考慮。

她的建議是,幼兒園要廣報班,因為孩子沒有學習任務,有精力去嘗試各種東西。報班的目的,不是要學到多少東西,而是尋找孩子的興趣所在。孩子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哪些方面有點天賦,一年時間大概可以看出點端倪。所以幼兒園期間,舞蹈樂器聲樂主持畫畫棋類滑輪體育項目等等,只要你有想法,錢也夠,大膽去嘗試。

到進入小學,就開始有學習任務了。一年級開始就要開始有所選擇,老師建議孩子只能留兩三項最有興趣或者最有潛力的興趣班。到二年級就必須精選到只剩一兩項。老師要求,孩子的業餘愛好或者說特長,必須潛心學習至少四年以上。孩子小學五六級是文化課的關鍵時期,小升初的壓力會導致很多孩子不得不放棄特長的學習。

所以,要抓緊時間,特別是一二年級的時候,甄選出必須堅持的項目,至關重要。否則到四五年級就會一無事成。如果幼兒園期間沒有廣撒網,那麼你就只能在一年級開始到處廣撒網去試錯。等再折騰一兩年,時間就過去了。根本出不來成績。

我們班主任比較佛系,說小學前三年的學習成績不必太在意。大家要卯足勁搞素質教育,爭取搞出點成績。要考級,要參加有意義的比賽,這個考級證或拿到的獎盃,將終身伴隨著你,出現在你的各種個人檔案中,如升學簡歷,求職報告,新人自我介紹中,它會成為你的個人標籤,伴隨你一輩子。這是比較功利的解釋。往深了說,一個有一定水平的特長,將陪伴孩子的一生,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這些都是小學入學時,班主任在家長會上講的東西。會後很多家長圍著老師問東問西,有個媽媽說,我家孩子一直堅持快樂教育,什麼都還沒有學過,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喜歡什麼,現在您讓我們選個兩三項,我該怎麼去選才最好?當時班主任的眼神,我覺得還是挺無奈的。

為了有個從容的求學生涯,我的建議是早點開始報班吧。

我們家孩子從小學過的項目不下十項。現在只留了舞蹈鋼琴和跑酷。音樂天賦確實是她各方面最突出的,這是我們各方嘗試後的結果,並非只是我想讓她堅持。其它放棄的也不遺憾,至少試過了,知道不行。

幼兒園小孩子要不要參加各種興趣班?

有一個詞語,叫思維黑洞。大概意思是,每個人都會有一些固有的認知,然後他就會非常關注那些能夠證明這個認知的人或事,最終這些被篩選的例子進一步驗證了這個認知是“無比正確”的!

認為階段教育重要的父母,會關注那些小小年紀便在語言繪畫體育樂器之類頗有建樹的例子,進而把這些成功歸位課外輔導班的功勞;而那些希望孩子在這個階段快樂成長的家長,會更關注那些一路快樂至上但是人生也精彩順利的案例,這些例子證明了野生的性格會讓人更為真實,從而進一步證明自己的正確。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其實在這件事情中只考慮了我們作為家長這一個維度,以及我們希望這個孩子變成什麼樣。但是我們很少考慮另外一個變量,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孩子會怎麼想!

我兒子墜地的第一天,我就發誓要讓他快樂的成長,並且我和很多人一樣,認為快樂成長的前提要素就是不給予填鴨教育,進而這個邏輯變成了不給他任何課外教育!

兒子上了幼兒園之後,其它小朋友在學鋼琴、畫畫、跳舞、唱歌、游泳、跆拳道......我們會盡可能利用休息時間陪孩子去博物館、看電影展覽、去不同的地方旅遊,但是沒有給報任何的課外班。我甚至還不無得意的拉著兒子的手說,你看,爸爸讓你快樂成長!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幼兒園放學後的兒子蹲在樓下的花壇邊孤零零的看蜘蛛,而小區外一群共同去上課的孩子們歡笑著跑過去......

幼兒園小孩子要不要參加各種興趣班?

說好的快樂成長不填鴨呢?!怎麼和預想的不一樣!我突然意識到,我給這些課外班賦予一層毫無緣由的標籤,並且用這些標籤去標準化我心中那個教育的模型。而這個模型的根基,其實是我根本不知道,我的兒子會喜歡和接受什麼。

於是我嘗試著去和兒子商量了一下,沒想到出奇的順利,於是我們去試了跆拳道,兒子和同班的一個小姑娘在一起上課,每天高興的很。我經常趴在教室的窗戶看進去,一堆小人穿著道服,排成一隊踢腿,嘴裡還呀呀呀的喊著,特別有意思!

我們更多這樣的問題,其實是來自於家長的焦慮,而這種焦慮最直觀的就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些方面會有優勢,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喜歡什麼和擅長什麼,而解決的辦法就是和別人對比,人家已經會如何如何,你為什麼不能如何如何。

幼兒園小孩子要不要參加各種興趣班?

教育應該是個體訂製化的東西,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課外班也只是一箇中性的工具。如果父母只期待讓孩子比別人會的多,學的好,那麼很有可能這些東西就變成了負擔,變成了家庭中的戟石去折磨兩代人;反過來,如果通過這些課外班,我們慢慢的引導孩子接觸了更多的領域,同時又能發現他的優勢和擅長,那麼課外班就成為了孩子學會專注、社交、競爭的工具。

我不太喜歡說我希望我的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因為這個話太為主觀。我更希望我的兒子能夠具備自由的思考能力,將來能夠自由的選擇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