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項目與團隊管理之7:“人月神話”中的“焦油坑”是否還存在?

摘要:《人月神話》可謂是IT軟件開發管理人員的必讀之書。距離書中的理論提出已經快50年了,仍然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樣吸引和困擾著人們。本篇來看其中的一個理論,“焦油坑”是否還存在?


IT項目與團隊管理之7:“人月神話”中的“焦油坑”是否還存在?

(人月神話中插圖焦油坑)

焦油坑字面意思,描述的是在史前,巨大的野獸,比如恐龍、猛獁象、劍齒虎等掉進了其中。它們在焦油中痛苦地掙扎,掙扎的越是猛烈,焦油糾纏得越緊。沒有任何猛獸足夠強壯或具有足夠的技巧,能夠掙脫束縛,它們最終都沉到了坑底。

大型信息系統開發,就像這樣一個焦油坑。在成本、時間進度和目標的多重因素下,很多大的或小的團隊,一個接一個地淹沒在焦油坑中。表面看起來沒有任何一個單獨的問題會導致悲劇的發生,每一個都能被解決,但當它們相互糾纏和累積在一起的時候,就變成了一個可怕的焦油坑。

IT項目與團隊管理之7:“人月神話”中的“焦油坑”是否還存在?

(圖片來自人月神話)

如上圖所示,當一個程序誕生的時候,可能這是一個很愉快的過程;程序員憑藉自己的思維和靈感,把它創作出來了,然後執行運行命令,“完美,跑起來了!”。遺憾的是,如果這個程序想變得更有價值,它需要變成產品,變成可以被任何人運行、測試、修復和擴展的程序。最好還要具備平臺兼容性。這樣的話,需要至少增加三個工作:1、補充易用性方面的編碼;2、編寫支撐文檔;3、測試。按照作者的說法,工作量增加了3倍。

進一步的,如果這個程序想變成系統的一個構件,它必須具備規範的格式,與其他系統一致的API接口,還是要進行集成測試。成本又增加了3倍。

如果這個程序想變成編程系統產品,它的成本又幾乎性的增長,變成了9倍。

以上就是大型信息系統開發中的焦油坑理論。我們姑且不去較真一個軟件所變成的商業價值形態(即是以程序、編程產品、系統產品中的哪種)和成本到底增加了幾倍,毋庸置疑的是,當項目陷入糾纏時,成本確實在成倍的增加。

那麼,在這個理論從提出到現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這個問題得到解決或緩解了嗎?事實上,這個問題如同其他矛盾一樣,無法徹底解決,但卻可以緩解至每一時期管理水平發展的最大限度。

大型項目管理科學化程度已經大大提高

首先,大型信息系統項目建設,已經發展為了項目、項目集、項目組合。每個層級不僅有項目經理,而且有相應的管理委員會,及管理理論、過程和工具。科學的大型信息系統項目管理知識,從項目的組織架構、生命週期管理、過程治理等方面提供了健全穩妥的解決方案。這是其一。


IT項目與團隊管理之7:“人月神話”中的“焦油坑”是否還存在?

工種細分已經十分完善

其次,現在項目或軟硬件產品開發,不再是程序員單一工種在戰鬥。而是往往至少拆分出了需求和研發兩部分;需求通常由產品經理或類似職責的角色來完成採集和分析,而且需求到研發手中的時候,可以是以原型的形式,做到了可視化。並且,有運營人員和售前人員協助反饋需求,改進功能。從這些方面來講,也大大降低了焦油坑的糾纏程度。

IT項目與團隊管理之7:“人月神話”中的“焦油坑”是否還存在?

成熟的開發模式不斷湧現

我們對經典項目管理模式已經運用得輕車熟路了,在立項、設計、部署、運維等階段都建立了完善的開發模式。對項目管理的5大過程、9大領域、44個管理點位都創建了橫成體系、豎成套路的一體化理論和實踐。

另外有各類開發過程模型,瀑布、螺旋、原型等,雖然每種模型都有缺點,但靈活的在不同情況不同階段使用不同的模型,可以最大限度地規避焦油坑。

成熟的測試模型和測試工具

不僅發展出了V模型、W模型、H模型等;還配合著開發模型,產生了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系統測試、白盒測試、黑盒測試、功能測試、性能測試等。並編寫出了各類高效測試的工具和缺陷標準。


IT項目與團隊管理之7:“人月神話”中的“焦油坑”是否還存在?

​再就是各類質量保障的建立和健全,ISO、CMM、CMMI等。

所以,信息系統開發項目中的焦油坑,已不再像從前那樣不可解。但這對一些公司或團隊來講,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如果你對這方面不專業,那麼你和別的企業並不在一個起跑線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