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白袍戰神陳慶之

陳慶之這個名字相信不少朋友在小說裡面看到過他的名字,也在不少流傳的故事裡聽過他的名字。一直以來,為我們不少人對於武將的印象就是沙場征伐、勇猛非凡。今天要跟大家說的陳慶之並不是這樣一個能征善戰的猛將,但他卻是一個能夠指揮若定、揮斥方遒的儒將。

陳慶之並非出身將門,更不是書香門第,家境貧寒的他出身在南北朝這個比較動亂的時代,而且他的身體比較孱弱,不能騎馬,更不要說在戰場上衝鋒陷陣了。可是就是這樣一個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讀書人,為什麼會被後世之人倍加推崇呢?那句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又是怎麼來的呢?

這就要說說陳慶之的戰績了,他的戰績,在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中亙古未有,或許有一定的誇張成分,但瑕不掩瑜,一樣無法將他的功勞一筆抹掉。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白袍戰神陳慶之

陳慶之年輕的時候並不是領兵打仗的大將,相反他只是一個做文字工作的小吏,一直到他四十一歲的時候才開始領兵,陳慶之的傳奇也就此開始了。

大通元年(527年)十月,陳慶之與領軍將軍曹仲宗聯合進攻北魏渦陽(今安徽蒙城)。同時,梁武帝蕭衍詔尋陽太守韋放領兵與曹仲宗等會師。時韋放軍營壘未立,北魏散騎常侍費穆率軍突然到達,韋放僅有200人,但士卒殊死奮戰,以一當十,終於把費穆軍擊退。魏孝明帝元詡復派將軍元昭率軍15萬(一說5萬)增援渦陽,前鋒抵達距城40裡的駝澗。陳慶之意欲前往迎戰,但韋放認為:“賊之前鋒必是輕銳,與戰若捷,不足為功,如其不利,沮我軍勢,兵法所謂以逸待勞,不如勿擊。”陳慶之卻說:“魏人遠來,皆已疲倦,去我既遠,必不見疑,及其未集,須挫其氣,出其不意,必無不敗之理。且聞虜所據營,林木甚盛,必不夜出。諸君若疑惑,慶之請獨取之”。於是陳慶之率麾下輕騎200人突襲元昭軍,破其前軍,魏軍震恐。陳慶之又乘勝與各軍連營而進,背靠渦陽與魏軍對峙。

時魏軍以掎角作十三城,欲以控制梁軍。陳慶之在夜色掩護下,出動騎兵突擊魏軍,連克4個營壘。渦陽戍主王緯聞訊,以城降梁。其餘九城,兵甲猶盛。韋放在投降的魏軍中挑選30餘人予以釋放,讓他們回去,到魏軍各營壘報告渦陽陷落的消息。同時,陳慶之率軍隨釋放的魏軍士卒之後,擂鼓吶喊攻擊。在梁軍的凌厲攻勢下,魏軍剩下的9座城堡也先後潰敗。梁軍乘勢追擊,大敗魏軍,俘斬甚眾,渦水為之斷流,又降城中3萬餘人。渦陽一戰,魏軍全軍覆沒,從此,北魏日漸衰落。梁武帝詔令以渦陽之地設置西徐州。梁軍又乘勝進至城父。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白袍戰神陳慶之

率軍北伐

中大通元年(529年)四月,陳慶之領兵乘北魏徵討邢杲起義軍之際,乘虛攻佔滎城(今河南商丘東),進逼梁國。

梁軍直趨洛陽,所過之處,魏軍望風而降。五月,魏帝元子攸分派部眾扼守滎陽(今屬河南)、虎牢(今滎陽西北汜水鎮)等地,以保衛京都洛陽。元顥攻佔梁國後,封陳慶之為衛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命其繼續督軍西上攻滎陽。魏左僕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等率羽林軍7萬守滎陽,以據梁軍。魏軍兵鋒甚銳,加上滎陽城堅,陳慶之攻之不克。時魏將上黨王元天穆大軍將至,先遣其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領胡騎5000、騎將魯安率夏州步騎9000增援楊昱。又遣右僕射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率騎兵1萬,進據虎牢。魏軍共計30萬人,對梁軍進行合圍。元顥派人勸楊昱投降,但被拒絕。不久,元天穆與爾朱吐沒兒相繼而至,魏軍一時旗鼓相望。

陳慶之親自擂鼓攻城,只是一次擊鼓,梁軍便全部都登上了城牆。勇士宋景休、魚天愍首先登上城牆,梁軍相繼而入,於是攻佔了榮陽而且俘虜了楊昱。不久,元天穆等帶領軍隊圍城,陳慶之率3000精騎背城而戰,擊破了元天穆的圍攻,魯安在陣前投降,元天穆、爾朱吐沒兒都獨自逃跑了。陳慶之收繳滎陽的儲備,牛馬谷帛都不可勝計。陳慶之旋即進攻虎牢,爾朱世隆不敢戰,棄城而逃,梁軍俘魏東中郎將辛纂。

元天穆率十餘騎北渡黃河而逃,費穆攻虎牢,在即將攻克的時候忽然聽說元天穆已經向北逃跑,認為自己已經沒有後繼之力,於是向陳慶之投降。陳慶之又進擊大梁、梁國,都攻佔下來。梁武帝聞訊後,再次親書詔書進行嘉勉。陳慶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

陳慶之攻入魏國都城洛陽時,城中流傳的童謠“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大同五年(539)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梁武帝以其忠於職守,戰功卓著,政績斐然,追贈他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賜鼓吹一部,諡號“武”,還詔令義興郡發500人為其會喪。長子陳昭繼承他的職位。

毛澤東曾評價陳慶之:“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