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消失的古國之第十三章鮮卑

第十三章 鮮卑——建立國家最多的北方民族

鮮卑,東胡族的一支。秦漢時,遊牧於今西拉木倫河與洮兒河之間。附屬於匈奴。北匈奴西遷後,進入匈奴故地,並其餘眾,勢力強盛。桓帝時,首領檀石槐建庭立制,組成行軍政聯合體。分為東、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率領。檀石槐死後,聯合體瓦解,有步度根、軻比能等首領各擁所部,附屬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有慕容、乞伏、禿髮、宇文、拓跋等部先後在今華北及西北地區建立政權。內遷的鮮卑人多轉向農業生產,漸與漢族及其他各族相融合。

從大鮮卑山走出來的強大民族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一首《敕勒歌》,意境深遠,旋律優美。它是敕勒族的歌謠,確實經鮮卑人的傳唱才在中原大地上流傳至今。

東胡被匈奴擊破部落後,一支退居烏桓山,就是前面提到的烏桓;而另有一支退居鮮卑山附近,這就是鮮卑。

鮮卑族名的“鮮卑”一詞,在秦漢文獻中也常常被寫作“師比”、“犀比”、“胥紕”。“鮮卑”這個名稱是由中原人對東胡人發明的革帶上的金屬構件稱呼而來的,含義是“帶鉤”或“祥瑞、吉兆、美好”。

鮮卑各部基本是奴隸制社會,同烏桓一樣,社會組織分為“部”和“邑落”。部的首領同樣叫作是“大人”,邑落的首領是也同樣叫作“小帥”。

與烏桓一樣,鮮卑沒有文字,使用東胡語。他們居無常處,隨水草放牧,生活的主要來源是畜牧和狩獵。

鮮卑部落集團,先秦時就已活動於大興安嶺山脈中部與北部,但由於鮮卑山還在烏桓山之北,所以,烏桓興盛的時候,鮮卑和中原的接觸還比較少。直到東漢初年,隨著烏桓的衰落以及南遷,鮮卑人乘機佔據了這塊地方,才開始活躍起來。當時,鮮卑人仍處在匈奴人的控制之下,在匈奴強迫下不時騷擾漢朝邊境。

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歸附漢朝,鮮卑也向漢朝示好,與漢朝、南匈奴及西域各族共同出兵攻擊北匈奴。在這次行動中,鮮卑騎兵發揮了重大作用。北匈奴逃離漠北,向西遷徙,鮮卑佔據了廣大的漠北地區,留在漠北的10餘萬匈奴人也加入了鮮卑,從此鮮卑開始強盛起來。

東漢後期,鮮卑出現了一個名叫檀石槐的首領。他在部落中制定規矩,並且秉公執法,部眾沒人敢犯禁。因此,檀石槐被推舉為大人。漢桓帝時,檀石槐在高柳建立王庭,聯合諸部組成軍事行政聯合體,分為東、中、西3部,各置大人率領。這個聯盟所控制的地域極為遼闊,東部管轄地包括今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科爾沁草原和呼侖貝爾草原,由彌加、闕機、槐頭等鮮卑大人統領,共20多個邑;中部包括今錫林郭勒草原,由慕容、柯最等鮮卑大人統領,共有10多邑;西部轄地包括今陰山以北的烏蘭察布高原、巴彥淖爾高原、阿拉善盟境內的沙漠地區和額濟納河流域等地,由日律、推寅等鮮卑大人統領,共20多個邑。檀石槐還用漢人制定法律,從中原輸入鐵器,促進了鮮卑社會的發展。

檀石槐建立的這個強大軍事聯盟,是繼匈奴國家消亡後北方建立起的又一個少數民族遊牧政權,包括宇文鮮卑、慕容鮮卑還有拓跋鮮卑。這個聯盟的成分比較複雜,因此內部矛盾也非常多。檀石槐死後,聯盟就瓦解了。

檀石槐之後,被稱為“小種鮮卑”的軻比能集團興起。軻比能把漠南地區重新統一,再度建立起一個以軻比能為首的鮮卑部落聯盟。這個聯盟比檀石槐建立的聯盟小,存在的時間也短。在軻比能被刺死後,聯盟再度瓦解了。

鮮卑南遷與西遷後,與匈奴、丁零、烏桓、漢人等混血而形成許多新的部落。東部主要有宇文部、慕容部,西部主要有拓跋部、禿髮部和乞伏部。

兩晉十六國時期,禿髮鮮卑、乞伏鮮卑、慕容鮮卑和拓跋鮮卑都曾與漢人及其他民族中的統治階級結成割據一方的政治勢力。

禿髮鮮卑所建立的政權,史稱南涼。公元397年,禿髮鮮卑烏孤在廣武(今甘肅永登)自立為西平王。南涼疆域最大時,除西寧一帶外,還佔據過涼州。17年後被西秦所滅。

乞伏鮮卑又稱隴西鮮卑,所建立政權史稱西秦。約從公元三世紀中期開始,乞伏鮮卑逐漸由北方遷到甘肅靖遠、隴西一帶,曾臣屬於前秦苻堅。苻堅淝水之戰失敗後,乞伏鮮卑以其首領乞伏國仁為首,於公元385年在隴西建立了西秦。到乞伏熾盤時期,西秦達到鼎盛。414年,熾盤滅南涼,又從北涼手中奪得河湟地區。屢次擊敗吐谷渾,控制了沙洲地區。熾盤死後,西秦被大夏赫連氏所滅。

慕容鮮卑首先由慕容皝(huàng)在平州一帶建立了前燕政權。其轄地 “南至汝、穎,東盡青、齊,西抵崤、黽,北守雲中”,佔有今中原地區的河北、河南、山西、山東等廣大地區,與關中的前秦政權平分了黃河流域。後來被前秦所滅。淝水一戰,前秦潰敗後,鮮卑貴族慕容衝稱帝,一度佔有長安,史稱西燕,後來被後燕所滅。公元383年,慕容皝的第五子慕容垂脫離前秦,在滎陽自稱燕王,史稱後燕。後燕的疆域“南至琅邪,東迄遼海,西屆河、汾,北暨燕、代”。包括今河北、山東、山西和河南、遼寧的一部分,與後秦東西對峙。後來,後燕被北魏打敗,殘餘力量退到遼河流域,幾年後被北燕滅亡。北魏兵攻陷後燕國都中山後,398年,慕容德在黃河南岸的滑臺稱帝,史稱南燕,佔據今山東、河南一部分。12年後被東晉的劉裕消滅。由鮮卑族衍出的,還有一個以慕容鮮卑的首領吐谷渾命名的吐谷渾族。他們建立了一個遊牧民族政權,直到唐朝才滅亡。

拓跋鮮卑以前居住在大鮮卑山,後來向西南遷徙,到達河套及大青山一帶。首領拓跋力微率部族征戰幾十年,使拓拔鮮卑勢力強盛起來,公元258年,拓跋鮮卑東移到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附近,附近的鮮卑部落都來歸附。這樣,以拓跋部為首,鮮卑人組成了一個成分複雜的部落聯盟。公元315年,拓跋猗盧自稱代王,建立代國。這個政權存在了60多年,後被前秦所滅,部落聯盟就此瓦解。公元386年,前秦政權滅亡,逃亡在外的拓跋珪乘機收集拓跋舊部,在牛川大會諸部,再次稱代王,不久遷都盛樂,改稱魏王,建立了北魏政權。北魏建國之初,征服了不少部落,統治區域曾達到到晉、冀、豫等中原腹地。公元398年,拓跋珪稱帝,建都平城,是為北魏道武帝。到拓跋宏即位時,北魏遷都洛陽。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十幾年後,北齊取代東魏,不久,北周取代西魏。

還有一支鮮卑部族人留守鮮卑山,沒有遷徙出來。他們就是今天的錫伯族,現居住在遼寧、內蒙古部分地區。新疆伊犁地區也有一部分錫伯族,是清王朝政府由盛京徵調錫伯官兵及家屬3000餘人前往新疆伊犁河南岸駐防的後裔發展起來的。

隋唐以來,鮮卑漸漸不再作為政治實體和民族實體存在。但他們的後裔卻在這兩個朝代居於重要地位。隋唐的建國者楊氏、李氏家族就都是鮮卑化的漢人,而他們的母親、妻子又是漢化的鮮卑人。兩朝的達官貴人也有很多鮮卑人,其中做過宰相的就有20餘人。到後來,幾乎所有的鮮卑人都融入了漢民族。今天,他們的血脈仍然在我們的身上延續著。

60萬對7000,北魏的慘敗

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權。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後,北魏的實力日漸強大,與南朝相比,形成了北強南弱的局面。百餘年來南北政權之間的戰爭,多以北朝獲勝告終。

鮮卑族屢次南下,獲得了淮河以北的大片沃土,使南朝在軍事上更加被動,南朝國都建康時刻處在北朝強大騎兵的危脅之下,而北朝因為在兩淮流域的前線防禦,使得國都洛陽穩如泰山,感受不到南朝的軍事威脅。

但歷史有時就是那樣離奇。南朝曾有一支不足萬人的軍隊,到北朝境內孤軍奮戰,最後居然攻下北魏統治了100多年的洛陽城,致使北魏皇帝棄城逃竄。指揮這支軍隊的將領,叫作陳慶之,在歷史上並不著名。

陳慶之是梁武帝蕭衍的心腹將領。他為人機敏,明眼善察,深得蕭衍寵愛。

蕭衍建立梁朝後,統治逐漸牢固,就興起了討伐北魏的念頭。這時的北魏雖然實力略有下降,但總體實力依然要比南方強大。因此,梁朝發動的幾次北伐均告失敗。

連番失利,讓蕭衍開始重視將領任用的問題,才能優異的陳慶之開始被重用。

在陳慶之的指揮下,梁軍先是在徐州以兩千梁軍差點全殲了北魏的兩萬鐵騎,後來又以兩百人去偷襲了15萬人的北魏大營,並在僵持一年後以少數兵力徹底消滅了15萬鮮卑鐵騎。

陳慶之以他過人的軍事才能和驚人的膽量一次又一次創造了戰爭的奇蹟,成為梁朝首屈一指的名將。

不久,鮮卑皇族元顥(hào)爭奪皇位失敗,投降梁朝,請求梁朝幫他奪得皇位,並允諾事成之後向梁朝稱臣,做梁朝的附屬國。蕭衍一口答應,派陳慶之護送元顥北上奪權。而這一次重要的軍事行動,蕭衍只給了陳慶之7000人。

陳慶之就帶著這7000人殺向幾十萬強悍鮮卑人把守的北魏。

梁軍抵達北方重鎮睢陽時,北魏軍守將丘大千已得到情報,率手下70000強悍鐵騎抵禦。70000人守城,抵抗7000人的進攻,這原本是勝券在握的事。然而,丘大千犯了個嚴重錯誤,他將7萬精銳分成9個大營,打算讓九營互為支援。這樣一來,北魏軍的局部與梁軍相比已無人數優勢。陳慶之抓住這個機會,主動向北魏鐵騎發起攻擊。北魏軍開始時拼死抵抗,但梁軍則因7千孤軍而來,爆發出背水一戰的戰鬥力。結果,一天之內,梁軍連下三營,其他北魏軍也不戰自亂,丘大千率眾投降,睢陽失守。

消息傳到洛陽,北魏立即派徵東將軍元暉率兩萬御林軍前來爭奪睢陽。元暉知道陳慶之多謀善戰,企圖死守睢陽附近四面環水的考城,阻擊梁軍。結果,陳慶之下令在水上築起浮壘,幾千人泛水猛攻,竟將死守在城內的兩萬精銳鮮卑部隊全部俘虜,活捉元暉,同時又獲得了近萬輛戰車。

梁軍帶著元顥繼續北上,直趨洛陽,所到之處,鮮卑人不是逃竄就是投降,根本不敢向陳慶之發起挑戰。

北魏當然不會就此放棄,很快又集結了7萬精銳,由楊昱、元慶率領,佔據滎陽城抵抗梁軍。

這批北魏軍戰鬥力很強,滎陽城的工事也很完善,讓梁軍在這次北伐中第一次遇到了麻煩。他們數次攻城,都無功而退。這時,北魏又派出幾支部隊支援楊昱、元慶。這一部隊,前鋒是朱吐沒兒率領的膘悍的五千胡族鐵騎和九千精銳步兵,而後面則跟著大將元天穆率領的龐大的軍團。梁軍所要面對的,已經是整整30萬北魏軍。

面對來勢洶洶的北魏軍,陳慶之激勵梁軍將士說:“現在,我們已經沒有任何退路。從南方到這裡,我們殺了許多鮮卑人,奪取了許多鮮卑人的城鎮,鮮卑人是肯定不會放過我們,一定想將我們全部消滅。我們只有7000人,而他們卻有30多萬,我們如果想求生,就必須死戰。”

在陳慶之的激勵下,梁軍上下丟掉了幻想,抱著必死的決心投入到這場力量對比懸殊的戰爭。梁軍以前對抗的北魏騎兵,不過是摻雜了多個民族的雜牌軍,而這一次,北魏軍的前鋒是真正的鮮卑鐵騎。陳慶之知道善長步戰的梁軍絕對不可能在寬闊的平原與鮮卑鐵騎抗衡,只能突然襲擊。他留下一些士兵保護元顥,其餘全部上陣死戰,瘋狂的向滎陽發起進攻。當時,北魏援軍尚沒有抵達滎陽,守軍無法抵抗住梁軍發瘋般的進攻。滎陽被梁軍攻陷,楊昱被活捉,城中七萬北魏軍全部被俘獲。

北魏援軍元天穆部10餘萬援軍隨後抵達滎陽,發現滎陽已經易手,決定先行開戰,收復失地。陳慶之挑選了3000精銳騎兵,背城逆向迎擊北魏軍。北魏軍由爾朱吐沒兒率領的5000鮮卑鐵騎列在全軍最前,準備和梁軍決戰。激戰很快展開,梁軍沒有退路,人人抱著同歸於盡的態度作戰。兇悍的鮮卑騎兵在硬碰硬的戰鬥中竟然漸漸被梁軍打的支撐不住,節節敗退。梁軍則越戰越勇,竟然大破10餘萬魏軍。主帥元天穆和先鋒爾朱吐沒兒被殺得狼狽逃竄,10餘萬魏軍成了梁軍的戰利品。這又是戰爭史上一個令人目瞪口呆的奇蹟。

此戰,梁軍大獲全勝,俘獲無數。有了滎陽作為後方戰略基地,陳慶之簡單休整之後,繼續率7000人攻打關係洛陽安危的虎牢關。虎牢關本來是千古名關險塞,駐紮在虎牢關的爾朱世隆卻率領數萬鐵騎聞風而逃,放棄了防守。

北魏皇帝聽說虎牢關失守,趕緊下令轉移,北魏皇室全部北遷,到河東躲避。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來,這還是北魏鮮卑政權第一次逃離都城。

陳慶之帶著元顥進入北朝的國都。南朝與北朝對峙了數百年,攻入洛陽是南朝政權歷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

在滎陽被殺得大敗的元天穆逃回去後,非常不甘心,很快又集合了數萬北魏軍南下,準備切斷陳慶之與南朝的道路。他們攻下大梁,佔領虎牢,使孤軍深入的梁軍徹底孤立。

陳慶之沒有氣餒,再次採取偷襲戰術,結果,四萬北魏軍全軍覆沒,元天穆只帶了十幾個人狼狽逃竄。

至此,陳慶之僅僅帶著七千人,從邊境一直打到北魏都城洛陽,經過大小40餘戰,總計消滅、俘虜、驅逐了60萬北魏軍,攻下北魏30座城。這實在是一個奇蹟,堪稱戰爭史上的神話。

元顥在梁軍的扶持下佔據洛陽當了皇帝。但他背棄了自己的諾言,想獨佔這次戰爭的勝利果實。因此,元顥與梁軍之間發生了摩擦。北魏抓住這個機會,集結了近百萬人的大軍,均是強悍的鮮卑人組成,向洛陽殺了過來。原來降梁的諸城又都重歸北魏。元顥帶舊部與北魏軍決戰,結果被全殲,元顥也被活捉。

形勢突然間逆轉,陳慶之知道洛陽城已經不可守,立即率部南歸。不料,在南歸的路上,梁軍遇上山洪爆發,大多數被洪水吞噬。而陳慶之在全軍被淹、後面北魏軍急追的情況下,不得不化裝成和尚,逃回建康。

此戰過後,北魏元氣大傷。此後,統治北方達140多年的鮮卑拓拔部在事實上交出了對北方的統治權,北魏軍政大權逐漸被爾朱部所控制。隨後,北魏又分裂成東西魏,互相攻伐,為梁朝爭取了20年的戰略優勢。

出身於漢族的鮮卑太后

在漢族歷史上,北魏是一個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重要意義的朝代。而在北魏的歷史上,一個擁有鮮卑血統的女人是北魏真正崛起的最大功臣。她就是北魏王朝的馮太后。

馮太后本是漢族人,祖父馮宏是北燕最後一位皇帝。北燕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dào)所滅後,馮宏跑到高麗,被高麗國王所殺。她的父親馮朗歸附北魏,被封為西域郡公,當過秦州和雍州刺史,後因牽連案件被殺。

因為父親犯了罪,馮太后5歲時就被掠入北魏宮中。她姑姑當時是太武帝的左昭儀,親自撫育馮氏。9年後,16歲的文成帝拓跋浚即位,14歲的馮氏被選為貴人,到18歲時被立為皇后。

北魏皇室有一條殘忍的規定:皇子有被立為太子的,其生母必須被處死,以防太子年幼,生母與外戚干政、篡位。馮皇后很幸運,她似乎沒有生育兒女,至少沒有生育皇子。拓跋浚的身體顯然沒問題,因為他與李貴人生下了一個皇子——拓跋弘。拓拔弘兩歲時被立為太子,李貴人也同時被處死。

文成帝26歲時就駕崩了,年僅12歲獻文帝拓跋弘就此即位,是為魏顯祖,尊馮皇后為皇太后,由丞相拓跋乙渾總攬朝政。拓跋乙渾大權在握,生起了謀朝篡位的念頭,趁亂專權,不臣之心已經昭然若揭。

就在北魏政權眼看要覆滅的時候,馮太后顯現出了過人的機智和膽識。經過短時間周旋後,她輕鬆地除掉了乙渾,臨朝聽政。獻文帝拓跋弘是個很矛盾的皇帝。他剛毅、聰明,卻又喜歡研習黃老之術和佛經,有單薄、消極的一面。他即位後不久,皇子拓跋宏就出生了。馮太后從這時起歸政給拓跋弘,讓他獨理朝政。

馮太后退居幕後,當時還不滿30歲,無聊的守寡的生活非常難熬,就與風流倜儻的宿衛監李奕有了私情。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母儀天下的馮太后做出這樣的事來,雖然鮮卑人比較開放,但這樣的事處在皇家,畢竟不好聽。知情的人們四下裡議論紛紛。獻文帝年輕氣盛臉皮薄,偶然聽到這些非議,氣不打一處來。他不能為難馮太后,就想找機會收拾膽大包天的李奕。

活該李奕倒黴。他的弟弟,魏國南部尚書李敷在相州刺史任上時收受賄賂,後來被仇人告發。當時,官員收取點賄賂,本不算彌天大罪,但獻文帝趁機小題大做,還用上了連坐、族誅的刑罰,將李奕、李敷兄弟兩家全部除掉。馮太后自然清楚事情的原委,內心的怨恨可想而知。但她沒有立即發難,只在暗中注視皇帝和朝臣的舉動。

或許是因為馮太后的暗中掣肘,或許是受了《道德經》、佛經的影響,年紀輕輕的獻文帝突然表示要把帝位禪讓給皇叔拓跋子推。大臣們立即反對,認為就算是要禪位,也應該讓皇太子繼位。獻文帝果真就把帝位禪給了當時還只有六歲的兒子拓跋宏,自己做起了太上皇。拓跋宏在禪位大典上痛哭不止,獻文帝奇怪地問兒子怎麼這樣傷心,拓跋宏回答:“代親之感,內切於心!”這個拓跋宏,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

皇位雖然禪讓給兒子,但因為兒子年幼,獻文帝仍然要處理政務。不知什麼緣故,他變得越發賞罰嚴明、決斷謹慎。

拓跋弘越來越英明,與馮太后的關係也越來越疏遠。馮太后感到了威脅,新仇舊恨湧上心頭,動了殺機。公元476年夏天,馮太后派人在酒中下毒,鴆殺了這位時年僅23歲的太上皇。從此,馮太后又成了太皇太后,重新臨朝主持朝政。

孝文帝拓跋宏當時年僅12歲,天性至孝,對祖母能夠承顏順志,躬親伏侍,事無大小,悉憑馮太后決斷。

馮太后以太皇太后之尊臨朝聽政,雖然是個婦道人家,但天性聰達,臨朝時英明立斷,省決萬機,對孫兒孝文帝也是盡心撫育,嚴格教導。因為孝文帝年輕,馮太后自己寫了300多篇《勸戒歌》,又寫了18篇《皇誥》,教授孝文帝如何修養德操,做一個好皇帝。

尤其值的稱道的是,馮太后生性儉素,不好奢華的裝飾,飲食十分簡單,穿著打扮也非常隨意。只是在敬佛、禮佛的問題上花費甚巨。

同時,馮太后又是個性情嚴明、不徇私情的主子。左右侍奉之人但凡有過錯,她都會重重責罰,但事情過後就不再追究,仍然會和以前一樣對待,許多被責罰了的人後來還被升遷、賞賜,所以她身邊的人對她都極其忠誠。

雖然性情暴躁,馮太后對孫子孝文帝卻非常慈明仁愛,從他一出生就親自撫育。孝文帝年紀輕輕就表現出了超越同齡人的聰明英達,這讓馮太后起初有些恐懼,怕自己死後孝文帝會對自己的孃家人不利,因此曾動過害死孝文帝的念頭。但她最終沒有對孝文帝下手,而是呵護備至,毫無保留地教育。

尤為重要的是,馮太后將一個改革家的思想和胸懷傳承給了孝文帝。後世人很少有不知道孝文帝的改革的,卻沒有多少人知道,在孝文帝勤政之前,馮太后就已經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

馮太后首先進行的是實施班祿和整頓吏治。在此之前,北魏實行的是班賞制,就是將掠奪的戰利品按軍功賞賜臣下,而對各級官員都不發俸祿。因為沒有俸祿,各級官吏就必須靠收受賄賂和剝削百姓來獲取財物,這就導致了吏治的敗壞。班祿,就是百官俸祿統一由國家籌集發給,不許官吏自籌。為了杜絕貪汙,在班祿的同時,馮太后又主持制定了懲處貪汙的措施,凡貪汙絹一匹,枉法無多少,一律處死。

接著馮太后又推出經濟改革的重要舉措——均田制,按人口授予和限制佔有土地。這一措施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的兼併,使一部分失去土地的農民又獲得土地,成為北魏控制的自耕農。這既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又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此後,馮太后又推行了三長制,在基層設立黨、裡、鄰三長,加強對基層政治和經濟的控制。另外,馮太后在思想文化上進行了提倡漢化的重要改革,用先進的漢文化來影響和轉變落後的拓跋文化。她還尊重儒學,在長安為孔子立文宣王廟。這一點對孝文帝影響非常大,使孝文帝日後堅定不移地推行了漢化政策。

馮太后的改革措施,為後來孝文帝的改革打下了基礎,也對孝文帝產生了影響。僅就這一點來說,馮太后就足以稱為中國歷史上最了不起的女性之一。

公元490年,49歲的馮太后病逝了。孝文帝五天五夜不思飲食,哀痛至極。他給馮太后上諡號為“文明太皇太后”,後人因此稱馮太后為“文明馮太后”。

吐谷渾,遺失的草原王國

吐谷渾,這原是一個人名。他是遼東鮮卑慕容部首領涉歸的庶長子。《晉書·吐谷渾傳》記載:“吐谷渾,慕容廆(guī)之庶長兄也,其父涉歸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隸之。”

所謂庶長子,就是說是妾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吐谷渾是涉歸的小妾所生,慕容廆索然是弟弟,確是涉歸的妻子所生。在古代,嫡庶的尊卑區別是很大的,嫡子才有真正的繼承權。正因為這樣,涉歸給吐谷渾分了1700戶牧民,而他的統治權和大多數牧民,都歸慕容廆了。鮮卑部落都是以首領的名字為部落命名,如鮮卑拓拔部、鮮卑宇文部、鮮卑慕容部。歸吐谷渾率領的這1700戶牧民,從此就叫做鮮卑吐谷渾部了。

慕容廆繼承了涉歸的汗位,成為了包括吐谷渾部的慕容部最高領袖。吐谷渾與慕容廆的牧場並沒有區分,所以,兩個部落放牧的牲畜時常相遇。一次,吐谷渾和慕容廆兩部的馬在一處草場上嘶咬起來。弟弟慕容廆為此勃然大怒,認為這場馬鬥是吐谷渾蓄意所為。他派人指責吐谷渾說:“父汗在時早已分給你牛羊,你為何不走得遠遠的?那樣馬還會打起來嗎?”吐谷渾非常氣憤,回答說:“馬是牲畜,好鬥是馬的天性,怎麼能遷怒於人?既然你要我走,我便去一個萬里之外的地方吧。”

為了爭一口氣,吐谷渾和他的1700戶部眾帶著牛羊開始西遷了。就在吐谷渾部動身不久,慕容廆對自己的話後悔了。一來,可能是他顧念手足之情,覺得不該個跟哥哥翻臉;二來,他可能是怕部眾因此覺得自己的首領是個心胸狹窄、連自己的兄弟都容不下的人;三來,他可能是怕1700戶的吐谷渾部遷走,會減弱自己的實力。於是派幾位德高望重的長老前去追趕吐谷渾,併力勸他留下。吐谷渾自然不願留下來再受弟弟的氣,不願久居人下,但要說執意要走,有顯得心胸狹窄,不夠大度——做大汗的弟弟都認錯了,做臣子的哥哥還在生氣,怎能不叫議論?他表示要順從天意,說:“從我們的祖先起,就是遼右的大族。父汗在世的時候,巫卜占卜說:‘父汗會有兩個兒子,都能成大氣,享受福祚,惠及子孫。’我是庶出,不應該與做了大汗的弟弟呆在一處稱王,理應遷徙。現在因為馬的緣故兩家不合,恐怕就是上天的啟示。你們試試把馬往回趕,馬要是回去了,我就回去。馬要是不肯回去,這就是天意了,不能違背。”天意似乎果然是要吐谷渾西遷,馬群被往回驅趕了十幾次,又全都嘶鳴著掉頭向西去。長老們見狀,只好讓開道路,任吐谷渾西遷了。

吐谷渾西遷的第一站是陰山。這裡原是匈奴故地,水草豐美。在吐谷渾遷到這裡之前,從東北呼倫池遷來的拓拔鮮卑早已在這裡遊牧多年。與拓拔鮮卑相比,吐谷渾的1700戶是一個較小的部落集團,處於相對的劣勢。

吐谷渾和他的部落在陰山一帶遊牧了20多年後,中原晉王朝開始了長達16年的“八王之亂”,無數百姓流離失所,掀起了少數民族與漢人的移民高潮。吐谷渾此時已經70多歲,卻毅然決定再度遷徙,為自己的部落尋找一個更美好的家園,不受別的部落影響。這一次,他選擇南下隴山,西渡洮水,最後到達甘肅臨夏。此時的臨夏是前涼的管轄區域,後來又先後被前秦和西秦佔據,戰亂不休,吐谷渾的部落顯然無法在這裡安心放牧,於是很快又向南和向西擴展。

公元317年,由陰山遷徙後約4年,吐谷渾去世了。他的長子吐延繼承了吐谷渾的汗位,並在此後的10多年裡不斷開疆拓土,把勢力範圍擴大到現在的四川西北、青海和甘肅南部。

吐延在位13年,勇猛異常,人稱楚霸王再世。公元329年,由於對當地羌族的殘酷征服引起羌人反抗,吐延被昴(mǎo)城羌首領姜聰刺殺,年僅35歲。這一年,吐延的長子葉延繼承了汗位。葉延汗下令,按照中原王朝的習慣,以第一代可汗的名字做姓氏和國號,也就是說,吐谷渾部的首領不再姓慕容,改姓吐谷渾,正式建立了吐谷渾國,並把活動中心由甘肅轉移到了青海。

吐谷渾正式建國後最初的100年間,經過樹洛幹、阿豺等幾代的國君努力開拓和苦心經營,逐漸成為西部地區的一個強國。為了求得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在四周強鄰環伺的情況下,吐谷渾整體上採取了與其他國家和平交往的策略,不斷接受各個強國的各種封賜,同時長期向它們朝貢,在夾縫中努力做到左右逢源。

吐谷渾人不僅長袖善舞,而且也善於養馬。

馬對遊牧民族的意義,就像草原對於馬的意義一樣,是一種根基性的存在。吐谷渾國曾經立下規定:殺人或者盜馬的都要判死罪。

因為重視養馬,吐谷渾出產的好馬自然就多了起來。其中最著名的,被當時人稱為“青海驄”和“龍種”。據說,吐谷渾人把當地的優良種馬與波斯母馬進行雜交,所生的就是“青海驄”,據種馬可日行千里。而“龍種”的產生則帶有神話的色彩。傳說,每到冬季,青海湖結冰之後,吐谷渾人就把良種母馬送到海心山上,到來年春天,母馬就懷孕了,這是龍與馬交配的結果,所產的馬駒就叫“龍種”。

除了“青海驄”、“龍種”這樣的戰馬之外,吐谷渾還盛產“舞馬”。所謂舞馬,就是被訓練得能在音樂聲中翩翩起舞的馬,類似於今天馬術比賽裡的“盛裝舞步”。舞馬的出現,也說明吐谷渾人在養馬馴馬方面已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因為愛護馬、重視馬、養育馬,而且在鮮卑民族中,馬是瑞獸和神獸的象徵。因此,吐谷渾人逐漸把馬當作了神靈。

吐谷渾剛到達青海時,過的完全是遊牧生活。後來,這種遊牧生活開始改變了,吐谷渾人有了自己的城郭和居室。修建起了西強城、澆河城、曼頭城、洪和城、伏俟城、吐谷渾城、樹敦城、賀真城等城市。當然,這城鎮里居住的都是吐谷渾的王公貴族和他們的僕人,普通吐谷渾人則仍然住在城外的穹廬和帳篷裡。

吐谷渾的政權一直延續了350年,終於走到了它的盡頭。而促使它滅亡的,就是中原的唐朝。

早在唐朝之前,吐谷渾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就是一種不可靠的微妙平衡。吐谷渾一面接受各個強鄰對它的封賜,並不斷向它們朝貢,一面又不斷地騷擾一些國家的邊境,掠奪人民和牛羊,而且是屢敗屢擾,簡直像是偏執狂,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為此,中原的隋朝曾經大舉討伐吐谷渾,使吐谷渾國實力不復當年。

到了唐朝,吐谷渾與唐之間又開始上演了不斷通好、頻頻騷擾的鬧劇。

公元634年,李世民治統一了除西域和青海等地外的中國。他英明納諫,任用賢能,國內局勢穩定,“貞觀之治”的盛世拉開了序幕。有了餘力與空閒的唐王朝不想再放縱吐谷渾了,李世民決定對吐谷渾進行大規模的討伐。

吐谷渾人並不知道大難已經臨頭。這年11月,他們又到涼州劫掠了一番,並抓走了唐朝官吏趙德楷、安侯等人。李世民先後派人與吐谷渾可汗伏允交涉10次,還親自對吐谷渾使者曉以禍福。但年老昏聵的伏允始終不放人。這一極其不明智的作法激怒了李世民。他發佈了《討吐谷渾詔》,歷數吐谷渾歷年罪行,命李靖率領10萬唐軍討伐吐谷渾。吐谷渾根本抵擋不住唐軍的攻勢。不到半年的時間,唐朝就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全面勝利。寬厚的唐太宗並沒有滅掉吐谷渾。他下詔讓吐谷渾復國,並封前國王伏允的孫子諾曷缽為吐谷渾國王,還把皇室女兒弘化公主嫁給諾曷缽,賜給諾曷缽“河源郡王”、“烏地也拔勒豆可汗”的封號。吐谷渾正式成為唐朝的屬國。

不幸的是,諾曷缽是吐谷渾第15代王,也是最後一代。公元663年,唐高宗在位期間,吐蕃大舉進攻吐谷渾,吐谷渾國親吐蕃的大臣素和貴逃奔吐蕃,把吐谷渾的虛實及兵力部署情況全盤告訴了吐蕃王祿東贊。吐蕃大軍順利攻入吐谷渾,在黃河邊上擊潰了吐谷渾大軍。存續了350年的吐谷渾政權就這樣滅亡了。

鮮卑大事記

匈奴擊破東胡部落後,東胡一支退居鮮卑山附近,受匈奴管轄,是為鮮卑。

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鮮卑與漢朝、南匈奴及西域各族共同出兵攻擊北匈奴。北匈奴逃離漠北,向西遷徙,漠北的十餘萬匈奴人加入鮮卑,從此鮮卑開始強盛。

東漢後期,檀石槐統一鮮卑,在高柳建立王庭,聯合諸部組成軍事行政聯合體。檀石槐死後,聯盟瓦解。漢末三國時期,“小種鮮卑”軻比能興起,重新建立部落聯盟。軻比能被刺死後,聯盟再次瓦解。

公元315年,鮮卑拓拔部拓跋猗盧自稱代王,建立代國,60餘年後被前秦所滅。

公元329年,鮮卑吐谷渾部葉延繼承汗位,正式建立吐谷渾國。公元663年,吐蕃大舉進攻,吐谷渾國滅亡。

公元337年,慕容鮮卑首領慕容皝稱燕王,史稱前燕,公元370年被前秦滅亡。

公元383年,鮮卑貴族慕容衝稱帝,史稱西燕,後被後燕所滅。

公元383年,慕容垂在滎陽自稱燕王,史稱後燕,與後秦東西對峙。後被北魏打敗,幾年後被北燕滅亡。

公元385年,乞伏鮮卑首領乞伏國仁在隴西建立西秦,後被大夏赫連氏所滅。

公元386年,拓跋珪收集舊部,再次稱代王,後遷都盛樂,改稱魏王,建立北魏政權。公元398年,拓跋珪稱帝,建都平城。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十幾年後,北齊取代東魏;北周取代西魏。

公元397年,河西鮮卑族禿髮烏孤建立南涼,歷三朝,延續了18年。

公元398年,慕容德在黃河南岸的滑臺稱帝,史稱南燕, 12年後被東晉消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