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一代名將:陳慶之(二)

從北伐軍角度,陳慶之護王北還,從銍縣到洛陽轉戰千里,戰線過長。北伐軍雖以陳慶之七千白袍隊為主力,卻包含了元顥徵募的流落江南的北方人,後期又補充了大量北魏降兵,成分十分複雜,其內部矛盾之激烈絲毫不亞於魏軍各部。

解讀一代名將:陳慶之(二)

從梁朝角度,梁武帝晚年的梁朝早就沒有了宋武帝劉裕氣吞萬里如虎的北府精兵強將和宋文帝三次元嘉北伐的大規模動員能力。早年天監北伐梁朝二十多萬大軍名將薈萃尚且與魏軍陷入對峙僵局,先勝後敗勉強保住鍾離。而後梁朝用了近二十年時間才奪回壽陽鞏固了江淮防線。鑑於元嘉北伐的悲慘結局,梁武帝對收復中原並無信心,對增兵能否擴大戰果持懷疑態度。

梁朝軍事上的缺乏作為源於其內部嚴重的社會和軍事危機:高門士族在梁武帝的縱容下貪汙腐敗,土地兼併嚴重通貨膨脹氾濫,百姓流離失所起義不斷,梁朝統治不穩無力外顧;同時梁朝沿襲魏晉時期的世兵制,士兵擔負沉重的兵役徭役,又被朝廷明文規定與奴婢並列,走投無路之下大量逃亡,梁朝以嚴刑峻法監管士兵反而引發更激烈的反抗。

解讀一代名將:陳慶之(二)

當時梁朝高門世族把持政治資源,陳慶之出身卑微,靠自身戰功和梁武帝破格提拔晉升大將,在崇尚門第的南朝社會已屬奇蹟。如果繼續增兵交由陳慶之統帥,一方面寒門執掌重兵易激化高門士族的不滿影響梁武帝統治,另一方面也會引發梁武帝的擔憂,害怕出現類似劉裕的大功權臣威脅皇權的危險。

從北魏角度,陳慶之的北伐充分利用了六鎮起義河陰之變造成的北魏國內混亂局面。對爾朱榮專權擅殺不滿的元暉業、楊昱等漢人門閥和漢化鮮卑貴族,迫於陳慶之軍威歸降,元天穆、費穆、王羆等諸將分別出自代北鮮卑軍人、洛陽鮮卑軍人和漢人豪強,彼此互不信任,導致數十萬魏軍缺乏配合被逐個擊破。

解讀一代名將:陳慶之(二)

然而陳慶之統帥的白袍隊在北魏境內殺人搶劫以戰養戰,雖然連戰連捷卻得罪了北魏百姓,導致元顥入洛陽後很快喪失了民心。相反,孝莊帝元子攸的政權雖因河陰之變一度遭到漢化鮮卑貴族和漢人門閥的反對,但由於爾朱榮平定葛榮起義後政局轉穩,加之北魏政權持續百餘年的強大社會基礎,孝文漢化使其為漢人逐漸認同,孝莊帝在河陰之變後力圖擺脫爾朱榮的影響不斷拉攏漢人門閥。

兩相對比,北魏各族百姓仍以孝莊帝為正統,日益厭棄元顥在梁朝刺刀下建立的偽政權,梁武帝即使增兵也難以改變民心向背,白袍隊的最終失敗在所難免。

解讀一代名將:陳慶之(二)

元顥與陳慶之彼此猜忌日深,北魏朝廷卻從連續的失利中恢復過來。爾朱榮率十餘萬大軍會合元天穆殘兵後攻取河內南下。偷渡黃河,相繼擊敗元顥和陳慶之所部收復洛陽和河南各郡縣。元顥逃亡路上被擒殺,白袍隊在嵩山遭遇山洪全軍覆沒,陳慶之僅以身免藏身佛寺,後抄小路逃回建康。南朝將士最後一次飲馬黃河入主洛陽的傳奇就此落下帷幕。

陳慶之回朝後仍得到梁武帝重用,不僅率軍鎮壓了梁朝境內多路叛兵,還先後擊敗北魏及其後東魏名將孫騰、堯雄、侯景諸軍的進犯。他以輝煌的戰績維護了梁朝的安全,書寫了中國古代不朽的戰爭史詩之一。

番外篇:元顥北伐前招募的士兵中有一人世居北魏武川鎮,元顥敗亡後先後投靠爾朱家族、北魏孝武帝和西魏權臣宇文泰,靠赫赫戰功官拜西魏-北周府兵大將軍並與柱國獨孤信結為兒女親家。此人就是後來終結南北朝、一統天下的隋文帝楊堅之父——隨國公楊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