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陳慶之」

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日本人對陳慶之非常推崇,有日本學者寫了一本小說《奔流》。但在中國知道的人很少。日本人曾發出感慨,你們中國有這樣傑出的人物,但自己卻並不知道。

歷史名人「陳慶之」

陳慶之是南朝梁人,估計是個在不太窮又沒多富的庶族讀書人或者小官吏(蕭衍後來在褒獎他的詔書中寫“本非將種,又非豪家”)的兒子。中國古代,尤其是晉後隋前那段時間,庶族(下級地主或者讀書人)和士族(高級地主或者讀書人)之間的分界線是相當嚴格的,庶族不大見得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而且他的武藝很差:“射不穿孔,馬非所便”,因此陳慶之的青少年,也許還包括中年,是以宮廷侍從的身份度過的。

歷史名人「陳慶之」

他當時的主子是梁武帝蕭衍,先是下了二十幾年棋:“高祖性好棋,每從夜達旦不輟,等輩皆倦寐,惟慶之不寢,聞呼即至,甚見親賞。”但他前半生的履歷除了這個就是空白了。直到四十二歲,陳慶之才有了生平第一次帶兵機會。而且那次帶兵是被任命為武威將軍和其他將領一起去迎接北魏的徐州刺史投降的。

隨即,蕭衍任命陳慶之領兵兩千接管徐州。北魏方面當然不可能丟掉徐州這塊戰略要地,派兩位宗室領兵二萬,在陟口一帶紮下營寨準備進兵,陳慶之得到消息之後二話不說,逼近敵人營壘揮師直擊。一比十,這是他實實在在打的第一仗,很可能也是他所有戰鬥中實力比例與敵人最接近的一仗。戰鬥的結果,二元的兩萬人馬不過在一通鼓之間被陳慶之的兩千人馬擊潰敗逃。 兩國從此都知道了陳慶之這個名字。

歷史名人「陳慶之」

但這些和陳慶之後期的軍事輝煌比起來,簡直微弱得不值一提。

公元529年,北魏國內變亂,有實力的紛紛割據,沒實力的像北海王元顥,就只有像春秋時期那樣自託他國,藉助他國的力量去成為本國的皇帝。於是元顥向梁投降,蕭衍不好回絕,於是派陳慶之帶領七千人馬送元顥上洛陽稱帝。這個行動與其說是莽撞,不如說是搞笑來得確切。要是區區七千人真能打下擁兵百萬的北魏國都洛陽,北魏早就被梁滅了,哪能等到元顥借兵。何況蕭衍也不大相信這事情真有利可圖。因此,蕭衍很可能完全是敷衍一下元顥而已。更有可能的,他在出徵之前大概就悄悄告訴自己視為心腹的陳慶之:打著玩玩撤了就得了。

但就是這次敷衍,再次成就了陳慶之的赫赫聲名。

歷史名人「陳慶之」

元顥當時也沒打算真的打下洛陽,他出兵不久就稱帝不走了,給陳慶之封了一堆官位,委任他自行戰鬥。於是在連綿的春雨之中,陳慶之帶領自己直屬的區區七千部隊,開始了神話一般的北伐之旅。

陳慶之攻克滎城,進軍睢陽。睢陽的守將叫做丘大千,就是在陳慶之初陣中以十倍兵力據營防守而仍然被打了個一敗塗地的那傢伙。現在這仗幾乎完全是當初那仗的重演:七千對七萬,一樣的一比十,不過這次丘大千吸取教訓,連築了九座營壘抵擋。但結果毫無二致:陳慶之一上午就攻陷了其中三座,丘大千完全失去了鬥志,於是舉眾投降。

這仗一完,元暉業他率領近衛部隊兩萬人佔據考城阻擋陳慶之,考城四面環水,易守難攻。陳慶之“浮水築壘”,攻下考城,生擒元暉業。

勝利之後,陳慶之一股筋地繼續進軍洛陽。一路上有不少地方聞風歸降,大致穩定下來的北魏終於開始正視這支執著得近乎狂妄的隊伍,何況北人坐馬,南人乘船,一個南方人陳慶之居然率領七千騎兵殺進北魏的腹地,在騎兵將領看來是何其可笑啊!

於是北魏調動二十餘萬大軍,前後左右包圍了攻滎陽不下的陳慶之孤軍。滎陽城內還有七萬守軍,三十萬對七千,陳慶之這一次一定是真的逃不掉了。

沒想到包圍圈剛剛形成,還沒來得及進攻,陳慶之已經攻下了七萬守軍的滎陽!史書記載:陳慶之發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總動員,親自擂鼓,一通鼓未盡,先頭部隊已經登上了城牆!佔領滎陽的陳慶之看到二十餘萬北魏援軍浩浩蕩蕩壓到城下,壓根沒想守城,而是親自帶領三千騎兵和敵人決戰。

三千對二十萬,雙方大部是騎兵。此仗之後,“北人坐馬、南人乘船”徹底成為了過去。陳慶之三千人全殲北魏二十萬援軍,“魯安於陣乞降,元天穆、爾朱吐沒兒單騎獲免”,陳慶之帶著這三千人進軍虎牢關。有一萬精銳、踞雄關險要的虎牢守將不敢接戰,連夜逃走。此時,陳慶之距離洛陽只有一步,但他沒機會打洛陽了,因為洛陽不給他機會,洛陽守將直接投降了。元顥進洛陽,又加封陳慶之一堆官職,然後開始學習其他君主,花天酒地。

這樣,陳慶之部隊打到洛陽前後用了四個半月,攻下三十二城,野戰四十七次,全勝。他的七千部曲幾乎沒有傷亡。由於陳慶之的部隊身披白袍,當時的洛陽附近傳出一句童謠:“大將名師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

在接到手下一連串的敗陣報告之後,爾朱榮實在坐不住了,終於親自出手。他傾北魏自己控制之下的幾乎全國之兵,從北邊南下攻打洛陽。洛陽附近的小城在爾朱榮重壓之下,又紛紛反叛。陳慶之在元顥看來雖然功勞蓋世,但一開始就沒想把答應南梁的條件當回事情的元顥是不可能重用他的。陳慶之自己也清楚得很,主動要求到黃河以北去防守洛陽的門戶北中郎城。很快洛陽被攻陷,元顥也被殺。陳慶之在北方完全失去了根據地,只得東撤準備回建康。但突如其來的山洪無情地衝走了他百戰百勝的部隊。陳慶之裝成和尚秘密潛回建康。

公元530年,陳慶之被任命為梁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諸軍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北魏先後加兵六次,都被陳慶之大破。幾仗下來,北魏數年不敢擾亂。陳慶之這時又顯示出他作為政治家的卓越才能,罷兵治理,數州之地倉廩充實。

歷史名人「陳慶之」

公元536年,陳慶之迎來了他一生之中最後一戰,東魏派侯景領軍七萬進攻楚州,侯景大獲全勝,驕傲之下寫信給陳慶之勸降。陳慶之手下當時不到萬人,梁帝緊張之至,急調侯退、夏侯夔率所部馳援。兩軍剛剛出發不久,前線傳來消息:侯景隊已經被殲滅,侯景拋下輜重,隻身逃跑。

過了三年,一代名將陳慶之病死在任上,時年五十六歲。而他身穿白袍的文弱身影就象那個六十五天的洛陽傳說一樣,牢牢銘刻在歷史之中。此後,南朝先後遭受幾次刀兵之變,改朝換代,最終覆滅。

歷史名人「陳慶之」

毛主席對正史《陳慶之傳》一讀再讀,對傳內許多處又圈又點,劃滿著重線,並充滿深情地批註:“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