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回憶:《鐵齒銅牙紀曉嵐》

許多東西讀一遍是不夠的。常常因為年幼或者單純而無法盡窺其中意味。這其實涉及兩方面,一方面是作品本身夠不夠豐富,能啟發你的諸多思想,如果只是單薄得像一張紙或者看了開頭就知道結尾,耐著性子讀一遍也是浪費時間。但很多書藉助中國人傳統對知識的敬畏而浪費讀者時間,這類產品倒也不在少數。另一方面是讀者自己的解讀能力。比如能否見微知著,從一多花聯想到它的種子,它的落葉,它所經受的雨露陽光,與其他環境要素的交互,這就要求積累。

童年回憶:《鐵齒銅牙紀曉嵐》

但無論如何迴歸常識,對一個文藝作品做基本的判斷,我認為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如果是過分高深的藝術,或者是皇帝的新裝,或者是過於前衛,但既然都欣賞不了,又何必故意附庸風雅呢?人常常因為周圍人的壓力而違心,大可不必。

就比如我看《鐵齒銅牙紀曉嵐》,小時候自然是看過的,卻連故事情節也記不得,只剩下和珅那油腔滑調的口吻,紀曉嵐化險為夷的機警,皇上的一錘定音。至於女主角居然都沒什麼印象,哎畢竟年輕。再看的時候是在b站,有很多新東西。比如彈幕,比如可以快進。

於是看到有人在核對歷史事實,在對其中角色的演技評頭論足,在不斷地熱情呼籲和珅和紀曉嵐“如果這都不算愛”。我可以從中窺見其他觀眾的意見。自然也會有自己的看法。歷史劇大家經常容易有“考據癖”,比如說這人實際上是怎樣的結局,怎樣的經歷。固然好,卻失去了味道。所謂藝術,其實就是對真實的誇張,我們希望表演者逼近真實,正是因為知道,這並不真實。反倒是這樣的適當扭曲和變形,藝術作品更有表現力。

至於演技,我也很感嘆。初聽郭德綱于謙相聲的時候,郭德綱隨機應變,最後唱一段,滿堂彩,感慨行行出狀元。看到王剛和張國立說學逗唱,各省方言信手拈來,張國立唱過信天游,擺攤顯示過口條,臉上的表情拿捏得恰到好處。更不必提王剛老師不知道私下藏了多少的武器庫,嬉笑怒罵無奈偷樂,各種表情惟妙惟肖。

童年回憶:《鐵齒銅牙紀曉嵐》

小時候體會不到這些,只盼著好人快快獲勝,壞人速速敗退,沉溺於情節的推進。現在則不一樣,尤其是對大團圓的結局已經脫敏,反倒是不完美的結局更出人意料之時,還能被這樣一部基本已經過時的電視劇拴住,多虧了這幫老戲骨的演技。

童年回憶:《鐵齒銅牙紀曉嵐》

所謂專業,就是這樣,你不懂,但你可以直觀地欣賞和感覺到其中的美妙,被拉進去,英文裡的“involve”。

細想起來,其實已經很少看國產劇了。基本都是美劇、英劇,也看過不少人講述,國產劇是有一個巔峰期的,諸如《我愛我家》,《編輯部的故事》,但作為一個90後,並沒有真正經歷過這些,終歸是隔層摸。

童年回憶:《鐵齒銅牙紀曉嵐》

幕後編劇史航

自己有些印象的,反而是《武林外傳》,《風雲》,還想的起來。但肉眼可見的是,似乎口碑收視率均好的國產劇,越來越少了?

期待我們的文藝作品,能真正跟得上時代,講述我們的心裡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