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大軍都在哪裡?盛極一時的唐朝為什麼走向衰落

唐朝的歷史想必大家都十分清楚,終唐一朝,華服與古詩齊飛,經濟與政治兼容。至今,外國人還以"唐人"來稱呼中國人,可見唐朝在國人心目中的分量之重。

提及唐朝,它立國於公元618年,經過前世幾代君主的治理,唐玄宗開元年間唐的國力達到頂峰,即"開元盛世"。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開元盛世"之後,一場戰爭卻徹底改變了這個本該強盛無比的大王朝。

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大軍都在哪裡?盛極一時的唐朝為什麼走向衰落

小編所說的,正是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可謂大唐由盛轉衰的分界線,它是指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間,由唐朝叛將安祿山、史思明領導的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叛運動。在此期間,叛軍一度佔據了長安,奪得了大唐的半壁江山,直到戰亂平息後,唐朝也再未恢復戰前的經濟水準。

那麼問題來了,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趕跑唐明皇的時候,大唐的百萬大軍在哪裡,怎麼不見有人來阻止呢?

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大軍都在哪裡?盛極一時的唐朝為什麼走向衰落

根據記載,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等數職,手下兵馬將近15萬之眾。而當時唐朝的大軍都分佈在各個邊境重鎮中,這一部分人馬有近50萬之多。不過對於中央政權來說,駐守國都長安附近,可隨時接受調遣的只有約10萬人左右。

10萬兵力對抗安祿山15萬人馬確實捉襟見肘,但也不是沒有背水一戰的可能,比如韓信就曾以少打多戰勝項羽。最起碼,10萬人馬也具有守城這一優勢,即使不和叛軍硬碰硬,使用安穩的戰術,也足以耗死叛軍。

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大軍都在哪裡?盛極一時的唐朝為什麼走向衰落

然而,實際上,由於楊國忠的胡亂指揮,導致10萬大軍毀於一旦。由於安祿山的部隊久居邊塞,因此戰意彪悍,戰鬥力強。楊國忠不瞭解實際情況,一味要求唐軍前線速戰速決,這些臨時調遣來的士兵過慣了舒適日子,在生理和心裡上都受不了戰場的冷酷,對比叛軍一方勢如破竹的大好情況,自然也只有送人頭的份兒了。

唐朝近50萬大軍,不算安祿山15萬,還應該剩下35萬人馬,很顯然,這35萬人馬都是由各地區節度使指揮。就各地節度使而言,叛軍一路拿下長安和洛陽,氣勢正盛,在自身都沒有多大把握的情況下,自然不會以身犯險,所以各地的節度使在叛亂初期也都採取了觀望的態度。

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大軍都在哪裡?盛極一時的唐朝為什麼走向衰落

總體來說,安史之亂時,唐中央的掌控力較差,再加上楊國忠的胡亂指揮和地區節度使的觀望以及這場戰亂本身爆發的突然性,使得不可一世的唐帝國遭受了重創。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了,各位小夥伴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小編會在第一時間回覆大家的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