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站在小小的灶台旁,舀上一瓢水,放上一把米和几粒黄豆,任瓦罐里烧开后的水慢慢煨煮,米和豆在沸水里滚动,发出山泉般的声音,凡间幸福的味道亦随之飘出,红尘世俗中的好日子,于是从这烟火熏里走了出来。

我们平常所说的烟火味,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在我的印象里,千年古城建水的烟火味,也是这样走出来的。其中,尤数我待过数年的古城迎晖路上的烟火味,其味更浓、更醇,可以说是晃晃悠悠,回味无穷。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过去的迎晖路旧时称金碧路,后叫东正路,出朝阳楼(迎晖门、俗称东门)往东行至石桥路段即止。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石桥有个小旅社叫东门旅社,是石桥一带最热闹的地方,不少外地旅客到建水后大多选择住石桥旅社。石桥旅社出去不远,有座建水百货公司建盖的、也是当时建水县城最高的大楼——七层楼,从这里再往东走不远,便是长途汽车站了。那时候石桥外房屋不多,道路狭窄,通往零公里的马路是国道“323”线。从石桥(文献名邦坊)往西行至朝阳楼,这段大概七百米左右的路段便是老东正路。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那时的东正路,路面是水泥路,从朝阳楼下边开始,街两旁分布着老百货大楼、糖烟酒公司、工行、农行、县供销社、县第二小学、县粮食局、商业局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幼儿园,也间杂着一些大大小小的公司商业门店,加上老百货大楼背后的小桂湖及新桥街农贸市场,可谓热闹非凡。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90年代”中期,我便住在原东正路二小对面的县供销社内,除街边的一幢三层办公楼外,进到大门里,却是别有洞天。左侧有道侧门,里面是一座老庭院,青砖青瓦、全实木构架建筑,办公楼大铁门正对的进深入口处,是一个拱顶门,门进去也有一座老庭院,楼上楼下共两层,庭院内有一个本地青石板铺就的大天井,周围是一楼的几间厢房,其中最大的一间被辟为供销社职工食堂。东、北角各有一个转角木楼梯通往二楼,楼上房屋也是雕刻有吉祥动植物图案的木门木窗,木楼板踩上去“咚咚”响。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我们家住在左侧老宅院楼上。一座有些陡、用水泥浇筑的斑驳楼梯连接二楼楼板,许是年代久远怕腐、或是预防水往下浸、淋到楼下人家,二楼过道和房间内,均用三合土作了浇筑。人走在过道上,有一种“晃闪闪”的感觉。

楼上楼下一共住了六家人,都是供销社职工或子女。一楼天井里有棵大大的茉莉花树,还有一座有些年代的雕花青石大水缸。每到仲春之夜,茉莉花香味浓郁,四处飘散,甚是醉人。夏天的夜晚,院内大人们坐在天井边拉家常、小孩在天井里玩耍,热闹亲和的气氛让我至今难忘。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尤其是楼上楼下的两位“大叔”,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

这两位大叔都是供销社的退休老职工。

楼上的大叔姓白,我们叫他白大叔。中等个、瘦瘦的,傍黑时,总喜欢光着膀子,只穿个大裤头站在楼梯口的水管旁,用毛巾浸冷水擦拭瘦筋筋的上身。他说话轻声细语,性子超好,待人热情和善。他老伴自然被大家尊为白大婶,脸胖乎乎的,也很亲和。

楼下的大叔姓向,我们称他为向大叔。身材瘦小,因患有慢性病,常佝偻着腰,脸型消瘦,面色苍白。但他懂一些中草药,会开方治病,找他看病的人还不少。有时候我着凉了,身上酸痛,还会找他用药酒刮痧和拔火罐,治疗效果不错。他说话也是轻声慢语,为人和善,性格超好。最主要的是我女儿一岁多时,由他老伴“向大婶”帮带了段时间,所以跟他家走得更近些。那时的老庭院生活,虽然住了20几个人,但大家烟火相熏、一年四季相处和谐,在浓郁的烟火味里过着凡人的平淡日子。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我们所住老庭院外面的老东正路上,当然也有着另一番烟火味十足的市井生活。

出供销社大铁门右侧,有家小百货店,我们平常用的油盐酱醋等调料及其他生活用品,便到这家小店购买。尤其是小店内装在大瓮里出售的粮食酒,那叫一个醇香,远远地,酒的香味儿便溢出小店,惹得爱酒的人涎水直流。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小店有两个店员,一男一女,男的留平头,皮肤白、有点胖,说话很客气。女的身材苗条,长的很俊,肤色白皙,态度温和。两人都三十岁上下年纪,开始以为是夫妻俩,与他们相熟后,方知这小店是集体性质,两人是小店同事关系。

由于住的是老房子,没有卫生间,沐浴就只能去外面的浴室。那时候,这条街上许多人家、包括一些单位,都没有沐浴室,所以一些公家和私人便建起对外经营的浴室。大街上于是便常常见得到端个面盆、挽着湿漉漉头发沐浴回来的大姑娘小媳妇。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在老东正路茭瓜塘街口一侧,有家承包给个人的集体浴室,砖混结构小楼,虽然去的次数不多,但对浴室老板娘有些印象,高挑的个子,常挽着发髻,穿着时尚的衣服,人长得很靓丽,浴室生意也很红火,不少时候还要排队。

次数去得最多的,是一家位于燃灯寺红墙外的私人浴室。浴室不大,从老东正路燃灯寺街口进去不远即到。离我们住的供销社也就几分钟路程。浴室老板中等个、胖瘦适中、平头圆脸、有只眼睛患有眼疾,常穿一件白衬衫,趿拉着一双塑胶“人字拖”。见我们去沐浴,热情地开门放出热水,又折回门口的柜台边招呼客人。有时候洗浴过程中觉得水变凉了,便冲外面大喊一声:“老板,水冷了!”他于是赶忙去浴室最里边的锅炉旁添柴加煤,不一会,热水管里的水又烫起来。这家浴室的特点是单间分隔,感觉居家似的温馨,老板热情周到,收费合理,所以碰到人员集中时段也得排队。

那时候没有电磁炉、饮水机等电器,好多人家也由于住的地方小,烧开水不方便,所以都去外面打开水。供销社斜对面的一处老庭院里有家茶水铺,方形矮灶台,一次可烧十几壶水,往灶窝里添上柴和煤炭,灶台上炉孔里立时火焰升腾,一个个熏得黑黢黢的大茶壶炖在炉孔上,“呼呼”冒着热气,拿上水壶去打水时,交了五分钱一张的开水票,就静静地站在一旁等水烧开。这时候,就可以瞅着老庭院厢房里在老式方桌旁或站、或坐、或蹲,或戴老花镜、或留长胡须,甚或戴个洋毡帽的老倌们喝盖碗茶、下象棋和冲嗑子。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有时候炉火不旺或去打开水的人多,等的时间就会长了些,当拎着两壶开水进家时,妻子便会责怪这开水打的太久,是不是碰到什么人吹牛聊天给耽搁久啦。我也会作一番解释,还说不相信的话让她去问烧开水的“白胡子老倌”。

也怪,那时候我碰到的老倌,很少有长得胖的。除与我共住一院的白大叔和向大叔外,烧开水这老倌也是清瘦形身材,瘦瘦的,脸色看上去有些营养不良的样子——嘎白嘎白的,还留一小撮白出来的“山羊胡”,身上常戴条长长的蓝布围腰。

对这些个体型偏瘦的老倌,我后来把他们瘦的原因归结为,那时候收入低,不舍得吃太多肉。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住在老东正路上,有个地方不得不说。那就是“张氏包子铺”。

当时,包子铺在太史巷口、一家经营五金、电器的商店与百货公司大门之间的一条小巷道内。由于包子铺在的深,主人往往会在东正路街边支顶大伞,摆笼包子用来当招牌和招揽顾客。其实他们家的包子是很有名气的,老板叫张家贵,有一副和善的面容,常穿件深灰色咔叽布中山服,戴条白围腰,带着胖胖的儿子卖祖传“破酥包”。我们一家三口也是冲着他家“破酥包”的名气去光顾的。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那时女儿还在上幼儿园,晚上肚子饿,总喜欢带她去吃张氏破酥包。进门后,略长的过道上也摆了几张小四方桌,进到最里面的一间屋子,隔着玻璃柜是蒸包子的灶台和售包子的柜台,外面便是供食客吃包子的小店堂了。矮小的店堂仅能摆下四、五张小方桌,凳子是长条木凳,有的凳脚不齐整,坐上去还会晃荡。买上几个破酥包子和几碗豆浆,在不怎么亮晃的老式电灯泡下借其光源吃得津津有味。

小小店堂蒸汽弥漫,食客满满,咂巴着嘴吃东西的声音与说笑的声音充斥着,感觉暖暖的,颇有烟火味道。

这样的日子过了些年后,我搬离了老东正路。

2016年,建水县迎晖路(原东正路)传统风貌保护与恢复项目开始实施,随着科学规划和紧张有序的保护恢复进程,长约700米的原水泥路面,恢复成了青石板路面,临街的百余家店面,也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产权不变,限时改造,政府补助”和“降建筑高度、降建筑密度、降人口密度”的原则,变成了青砖、青石、青瓦、木制门窗,具有晚清、民国历史风味的建筑。街道中间,还建成了古韵意味浓郁的风雨步行廊道,使这条街道的历史风貌凸显,韵味悠长。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传统风貌保护恢复后的迎晖路,有个较为明显的地方便是,道路在原来的基础上延长了。从石桥处“文献名邦坊”至朝阳楼西段约七百米的路段为历史街区,由“文献名邦坊”到零公里、东段近两公里长的路段为现代建筑街区,使总长2.5公里的迎晖路古典与现代特色“泾渭分明”,当你一步从“文献名邦坊”跨入西段古街区,便会有一种从现代“穿越”到“古代”的感觉。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当然,古城风貌凸显的迎晖路西段,最大的特色还是一直延续下来的浓浓烟火味。太史巷口,建于元代的东井依然保留着古朴的风格,附近居民一如既往拎着水桶去打水,“哐哐当当”的打水声会从井围子里面传出来。

燃灯寺街口,以前有位售卖筲箕、甄底、小簸箕等竹编生活用品的老人。现在老人的儿子、儿媳妇接了班,依然在那摆着摊子。只是品种更丰富了。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老人的儿子名叫姚林生,今年已67岁,他说自己八岁起就跟父亲,在位于玉皇阁的县竹器社学竹编手艺,在土地庙、沙拉河边摆个摊卖过竹器。后来竹器社解散,他先后在县工艺美术陶厂、工程队工作过。这些年他接过父亲的竹器摊子,与老伴、40年前从石屏嫁过来的何建屏相依相惜,共同经营着竹器营生。见到他时,他正在编织一个竹甄底,手法熟练,编功了得。除了地上堆码的木甄子、锅帚、不锈钢厨具、竹编筲箕等外,巷口的一面青砖墙上,也挂了一溜竹编、草编等厨房用具。累了,他便走到临近迎晖路的街边,坐在小凳子上与老伴说说话,老两口的竹编小摊子生活还真让人羡慕。最主要的是这道古老街边巷口的风景,还真是烟火意味浓烈,不可或缺。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从姚师傅的竹编摊走进燃灯寺街,大概二十米的地段,门牌号为“燃灯寺街10号”的“又一春商店”还在,这就是我们当年常去沐浴的小店,店老板姓肖,老板娘说十几年前浴室就没开了,她老公出去找活干,长条形的店铺由她守着,卖些小百货啥的。

重又返回迎晖路。迎晖路“108号门牌”处,有一家小小的铁农具店,正好碰到身着素雅罩衣的女店主、在新桥街长大的李庆丽。50岁的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些,性格开朗、大方的她说夫家做这个生意有上百年历史了。我问她丈夫的姓名,她说叫“老通海”。这不是个外号吗?就在我心里打了个问号的时候,她接着说,叫他大名没几个人知道,只要说“老通海”,这条街上没人不知道。

这个小铁农具店楼上楼下就16平米面积,楼下做店面,楼上放物品。房东是位女教师,名叫汝树华,已经90多岁,居住在蒙自,也不要他们夫妻俩出房租,逢年节时带点东西去看看老人家即可。正说话间,李庆丽丈夫、今年52岁、瘦高个、穿件细格子浅灰色西装、留一头分散为两绺长发的“老通海”——陈洪彬来了。这个很有型的店老板其实似曾相识,当年常到他家小店买东西,对他有印象。不过“老通海”这个名号我倒不知道,我想,可能是他家做生意的历史长,有“通江达海”之意,所以大家把他这个老建水叫做“老通海”。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说起以前我住在供销社宅院里,他说自己当年赶马车时,就跟供销社拉过盖办公楼的砖头。当问到当年常去打开水的老茶铺时,李庆丽说茶铺早关门了,现在改卖别的东西。果然,与他们家小店斜对的那座老宅子、当年的茶室已不见,临街的店面改成卖炊具的杂货店,老宅子也是墙体斑驳、给人以风雨飘摇的沧桑感。

原供销社办公楼早已撤除,在迎晖路街边形成一个青砖铺地的空旷小场院,场院里有口井,左侧老房子墙下有棵分成两杈的高大老扁金刚(仙人掌),与歇山顶的老房子相互映衬,别有一番韵味。进入正中老庭院的拱形门砌上了砖墙,拱顶处具有时代符号的“毛主席万岁”几个红色大字还在。右侧是一所木门、木窗、木楼的二层老房子,在枝杈横生的古树和楼前绿植的陪衬下,也是幽远空灵,古韵悠悠。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离此不远,过去与老供销社相接的小百货店不见了,连接新桥街农贸市场的小巷道口,“张氏包子铺”搬到了这里,挂着大红灯笼、古色古香的店面,高高的铝制大蒸笼,戴顶厨师帽、露出圆滚大手臂的店老板张家贵的胖儿子模样乖张、逗人喜爱。冒着蒸汽的蒸笼、味道鲜美的破酥包、傍晚开始的营业时间,这些都没变,变了的是包子铺招牌改了个字,将“氏”改为“记”,变成“张记包子铺”, 大木牌上的繁体字也圆满满的跟破酥包子一样可爱。再有,包子铺负责人也变成了老张老板的儿媳妇倪艳飞。1987年开张,至今已走过31年历程的张记包子铺,成为这条古老街子上的一道美食风景线和招牌门店。

张记包子铺斜对过去不远的地方,便是县饮食服务公司开发的“建水美食街” 了。“金·老味”、“西门十二味坊”等招牌店的入驻,给美食街添足了底气与味蕾,诱惑着人们前往品珍馐、饱口福。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过去常去沐浴的那家被私人承包的浴室早已消失,倒是这里一家专事改衣服的小店倒是依然如故。

小店位于茭瓜塘街口不远处,以前叫便民服装缝纫店,后改为石桥改衣铺。店面只占了这幢二层小木楼的一角,十平米不到,堆满各种待改的和已改好的衣裤。店虽小,但生意好。老板娘叫柳维红,外面套一件暗红色碎花格罩衣,一头黑发拢于身后,常年面对一台电动缝纫机,各种衣服裤子小拆小改,忙得不可开交。我去时,铺子木窗下聚了一群人,都是居住在附近的老太太,她们闲来无事,就在这里摆个小桌子,各人拿个小凳子打牌聊天,日子倒也过得悠闲开心。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这时候,一辆白色小车停在改衣铺前的青石板路上,女司机从车窗里伸出头,递出一件衣服,柳维红忙暂停缝纫活计跑出来接过衣服,话没说几句,又折回铺子。我问她手里拿的这件衣服改一下要多少钱,她说是熟人让钉个扣子,不要钱。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看她忙碌的样子,不忍再打扰她。也是,虽然只是几块钱的小生意,但对于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尤其是年轻的大姑娘小媳妇们,哪有时间和工夫来缝缝补补,她这个改衣铺恰好填补了这个空,救了大家的急,也给这条古街道平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从改衣铺再往东行不远便是“文献名邦”坊了。走出古朴、雄浑的牌坊,右侧是古城小火车站,左侧是沃尔玛和临安步行街,街口大概就是以前石桥旅社原址……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春风阵阵,车水马龙。桃花红红,物是人非。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代诗人崔护的诗句颇能阐述现在的心绪。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迎晖路上的烟火味

街还是这条街,路还是这条路。岁序更迭,许多过往的人和事,都在无情的岁月轮回中记忆模糊、甚至消逝了。但迎晖路上的烟火味仍然那么足,又是如此的够味。就连我最熟悉的、曾经朝夕共处一院的“白大叔”也早已搬离这条老街,如今已是步履蹒跚的耄耋老者;会看病的“向大叔”则已驾鹤西去多年,他当年还在读初中的女儿、现在已成了上初中女儿的母亲。

岁月真的是一把锋利的刻刀,它雕刻着这世间的一切,从萌芽到开花、到结果,再到落叶般归去,而它依然没事似的跑来跑去,一次次地轮回。

所幸,轮回中总有一些人和事深深地烙在脑海里。还有,野草一样滋长的人间烟火味,总是生生不息,绵延不止。

正如广东卫视专题纪录片《人生一串》里那句旁白:“没有烟火气,人生便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建水迎晖路上的烟火味,其内涵便在于此!


记者:吴劲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